對中醫常見的「誤解」,看中醫就是喝湯藥?外治療法也很重要!

素檏育兒莎莎姐 發佈 2020-03-17T12:42:59+00:00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


「治未病」是指中醫採取積極主動的預防或者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在亞健康狀態時不需藥物治療,但需要養生保健措施來調理,使身體恢復到正常狀態。目前大多數人理解的看中醫局限於醫生開藥,而「治未病」卻包含中醫健康評估、中醫健康教育、中醫健康干預三大內容,構成了疾病防控的完整體系。所以今天就來糾正對於中醫的一個誤解,告訴大家看中醫不只是喝湯藥!

人們到醫院找中醫看病,都是開方、抓藥,拎著一包包中藥回家熬制是天經地義的事。看了中醫沒開藥,等於挂號費白花了。其實喝湯藥只是中醫多種治療手段的一種。


現在中醫專業的畢業生越來越多,但是畢業之後能從事本專業的越來越少了;開大方的中醫是越來越多,真正能使用寥寥幾味經方的人是越來越少了;診斷上藉助現代儀器的中醫越來越多,能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準確診斷的醫生越來越少了;……

中醫怎麼了,中醫自己也病了嗎?在這裡我們不探討中醫自身發展所出現的問題,我們看看當下普通民眾是怎麼看待中醫的?

1.看中醫就是喝湯藥?

人們到醫院找中醫看病,都是開方、抓藥,拎著一包包中藥回家熬制是天經地義的事。看了中醫沒開藥,等於挂號費白花了。其實喝湯藥只是中醫多種治療手段的一種,真正高明的醫生治病時會根據病邪所在的層面,病勢的進退變化而採取不同的方法。

《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

上述論述既說明了病邪侵入人體的路徑,病勢的發展依次是皮毛,肌膚,筋脈,六腑,五臟,又指出了醫生應在疾病的早期予以干預,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治五臟者半生半死也」,病到了臟腑階段,才想起治療,再出手,治癒率也只能達到50%。

大家一定記得扁鵲見齊桓公的故事,《史記·扁鵲倉公列傳》記載:

扁鵲過齊,齊桓候客之。入朝見,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深。」桓候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候謂左右曰:「醫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為功。」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血脈,不治恐深。」

桓候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候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曰:「君有疾在腸胃間,不治將深。」桓候不應。扁鵲出。桓候不悅。後五日,扁鵲復見,望見桓候而退走。

桓候使人問其故,扁鵲曰:「疾之在腠理也,湯熨之所及也;在血脈,針石所及也;其在腸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雖司命無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後五日,桓侯體痛,使人召扁鵲,扁鵲已逃去。桓候遂死。


2.六大技法綜合應用有講究

與病邪在體內傳變的層次相對應的傳統中醫治療有六大技法:砭(刮痧)、針、灸、藥、按蹺、導引。

病在皮毛時期刮痧就行。比如說感冒初起,病在表層這時選擇膀胱經刮痧將邪氣排出體外就可以了。

比如小兒打噴嚏、流鼻涕,風寒感冒初起,家長如果不選擇馬上送醫院,先別著急吃藥!頭項結合部,正中線兩側凹陷中有要穴「風池穴」,是邪氣進入體內的直接通道。

家長可以用嘴吮吸那兩個穴位,再從上至下吮吸督脈(正中線)和督脈兩側的膀胱經(從頭至肩),如果有痧出來,感冒初起的症狀即會消失。這種方法學名叫「吮痧」,孩子還以為家長和他嬉戲玩耍,在沒有任何痛苦時寒邪已被趕走了,何苦給孩子吃藥片、打點滴呢?

有最簡單有效又沒有副作用的方法不用,卻用藥物進入體內,入血再到皮毛,真是捨近求遠,不是聰明人的做法。且不說抗生素是寒涼的,就是那涼涼的鹽水進入孩子體內也要消耗不少能量啊,所以我們看滿大街的「小胖墩兒」、「豆芽菜」,大都脾胃虛寒。

再比如手足冰冷、陽氣欲絕的昏厥病人,馬上灸「神闕穴」(肚臍)就可以回陽救逆,而不必非要等將附子、乾薑、甘草的四逆湯熬制好,再給病人灌下去。

臨床上腎氣虛的病人如果參雜脾虛的症狀,這類人群用湯藥效果就不明顯,這是因為脾虛,對藥物的吸收不好,所以藥效不會顯現出來,此時若在腰部的腎俞穴拔罐,直接補益腎氣會有出奇的效果。

(註:腎俞穴的位置在肚臍對面的脊柱向兩側旁開2指寬處,左右各一。每次可拔罐10分鐘,拔兩天歇一天,15天為一個周期,女性在經期時不可拔罐),而且巧妙的繞過了虛弱的脾胃。

有些手腳冰涼的女性,體內寒氣重,經絡堵塞的厲害,如果不先疏通經絡,單純服用附子理中丸效果並不太好。

中醫思想與道家思想一脈相承,強調「物無美惡、過則為災」,只有合適的,沒有最好的,合適就好!中醫的六大療法各有各的優勢,各有各的治療層次:臟腑的病多用藥,經絡問題多用針、灸,病邪在表的多用刮痧……

生活中,人們生病看醫生時多數病已成形,病邪屬在髒在腑的範疇,這就需要多種方法一起配合治療,各自發揮在治療上的優勢方能手到病除,而不是單純依靠其中某一個法來解決,這裡面需要高度的智慧,所以只會開湯藥的大夫未必是好中醫。

一個好的中醫師應該精通上述六法,但由於「刮痧」、「按摩」的治療方法耗費體力、時間又長、不容易賺錢,像工匠一樣,形象也不好。

而開方、抓藥不但能用最少時間、最少體力為人看病,同時又展現了醫生的學識、權威的形象,所以經歷代演變下來,最終「以藥為主」的治療方法成為中醫的主流,而刮痧、按摩則淪落為民俗療法,殊不知:平凡之處見真知。

西醫把身體當做一部機器,某個零件壞損,更換維修一下。而中醫把身體和精神當做整體,陰陽二氣相互對立又相互依存,因此中醫在治療疾病時,往往通過讓身體恢復到陰陽動態平衡的狀態,不適狀況也就治癒了。

所以在預防方面更有優勢。而調整的途徑除了內服中藥,還有藥物外敷、冥想、芳香療法、藥浴以及心理療法。看完今天的文章,真心希望大家能夠把對中醫「必喝湯藥」的誤解消除!

有問題可留言或者私信我,覺得對您有所幫助,記得看後點擊關注,後續內容更好看,也可以轉發給身邊朋友看一看!

記得關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