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非學術素養受重視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0-02-28T13:50:48+00:00

該報告顯示,為了應對社會轉型,歐洲高等教育機構的博士生培養在注重學術研究的同時,也不斷鼓勵博士生的技能轉化和遷移。

歐洲大學協會日前發布了一項調查報告《當今歐洲的博士生教育:方法和制度結構》。該調查涵蓋32個歐洲國家的311所博士生培養機構,涵蓋了歐洲大部分的高等教育機構。該報告顯示,為了應對社會轉型,歐洲高等教育機構的博士生培養在注重學術研究的同時,也不斷鼓勵博士生的技能轉化和遷移。

教育改革:關注博士生未來的非學術職業路徑

該報告指出,博士生教育改革是在高等教育劇烈轉型的背景下發生的。這一改革既帶來了越來越高的期望,又帶來了一系列新的挑戰。當下,隨著知識社會的不斷演進,博士畢業生的職業機會已經發生改變。除了為學術職業做準備外,畢業生日益進入非學術的職業路徑,以滿足企業對高素質員工的需求。對於博士生而言,這意味著除了發展研究技能外,還需要適當地發展橫向(也稱為「通用」)技能和勝任力。同樣,博士生培養機構對此變化需要作出回應。

此外,鑒於博士生教育的日益複雜性,培養機構需要承擔額外的責任。其目標是,在實現機構目標的同時,要確保這些處於早期職業生涯的研究者,其博士生階段就應成為一生中富有生產力的階段。培養機構新的責任還包括制定新的程序以避免和解決參與者之間可能的衝突,以及確保整個博士生教育階段的透明性和公開性。

調查發現:近半機構重視博士生的知識增值能力

此次調查內容包括歐洲博士生教育的組織結構、培養與活動、職業發展、資助、流動、完成畢業論文所花時間、指導、申請與入學、畢業率等。

就組織結構而言,超過六成的歐洲大學都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博士生教育,具體內容包括開發課程、確保質量、制定規章制度等。但是,跨校之間管理博士生教育的機構很少,只占13%。此外,博士生教育主要在學系或學院層面開展,按照主題或社會挑戰(例如水管理、能源、移民)而開展博士生教育的仍是少數,只占14%。

就培養與活動而言,在博士生教育的關鍵方面,如必修課程、培養活動的評估、課程內容、學分等,歐洲大部分高校都制定了規章制度。在博士生培養方面,大部分高校關注的核心仍然是科研能力的培養,包括先進的研究方法、新技術、基金申請寫作、論文發表等。但是,博士生非學術技能的培養,也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視。例如,47%的高校重視博士生的知識增值能力,如智慧財產權、創業精神、產品開發;37%的高校重視博士生的管理與領導勝任力,如團隊精神、衝突管理;此外,45%的高校重視博士生的教學勝任力。

就職業發展而言,78%的受調查大學表示,博士生教育「總是」或「在很大程度上」為未來一代的學者做準備。不過,考慮到博士生招生數量的增加,學術以外的職業道路也被考慮其中。53%的大學強調了培養高技能知識型員工的重要性,52%的大學為學術以外的研究崗位做準備。

就財政資助而言,公共資源是歐洲大學最主要的資金來源。48%的大學表示,國家公共資源「總是」或「在很大程度上」為博士候選人提供財政支持;43%的大學表示,提供大學僱傭、大學補助和獎學金等。然而,在11%的受調查大學中,有相當多的博士生表示沒有得到任何經濟支持。

就流動而言,歐洲大學的大多數博士生都在同一個國家,甚至經常在同一所大學完成高等教育並獲得研究學位。53%的博士生繼續在他們最初獲得資格學位的院校進行研究。27%的博士生轉移到同一個國家的另一所機構,20%的博士生開始在另一個國家的機構進行研究,這使得歐洲大學的國際化程度較高。

就畢業論文完成所花時間而言,在4年內完成的占51%,4—5年完成的占37%,5年以上完成的占12%。與10年前相比,43%的高校認為平均完成博士論文的時間有所降低,42%的高校認為持平,15%認為有增加。

就博士生指導而言,歐洲大部分大學在導師任命(89%)、博士候選人正式報告(86%)、導師對博士候選人的反饋(73%)、博士候選人與導師或機構的書面協議(64%)、導師與博士候選人衝突(59%)、與導師最少會面次數(52%)等方面都制定了規章制度。但是,針對導師強制性培訓出台制度的高校較少,僅有17%。

就博士生的申請和錄取而言,73%的高校要求面試,64%的高校要求提交研究計劃,52%的高校要求展示研究想法、39%的高校要求提交推薦信,27%的高校要求參加入學考試。

就決策過程而言,歐洲大學博士生教育的決策參與程序主導方式是自下而上的。大學的亞單元(院系)幾乎參與到決策程序的各個方面。例如,在遴選程序(如提交研究報告、面試)上,大學亞單元的參與占84.1%;在候選人的挑選上,這一比例為91.7%;在導師規則制定上,這一比例為77.9%;在博士生培養必修課程上,這一比例為86.2%。當然,導師和學校層面在決策程序上也有一定的發言權,但不占支配地位。相對而言,國家層面的決策參與就更小了。

就畢業率而言,66%的高校表示其博士生能在6年內畢業;與10年前相比,16%的高校認為這一數字有所降低,49%的高校認為持平,35%的高校認為增加。

就質量保障而言,88%的大學在其博士生項目建立了內部質量保障系統,61%的大學還有外部評估機構。而衡量博士生教育質量的指標包括學術發表(76%)、博士候選人畢業率(72%)、員工質量(66%)、博士候選人滿意度(54%)、國際化水平(53%)等。

發展趨勢:學術倫理和群體多樣化將是戰略重點

該調查報告指出,博士生教育的經費資助、學術倫理以及博士候選人群體的多樣化,將是歐洲各大學優先考慮的戰略重點。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研究倫理和誠信第一次出現在歐洲大學協會發行的有關博士生教育的出版物上,這表明當下歐洲大學的研究倫理與誠信問題變得更加重要。此外,博士生的職業發展、性別平等、開放獲取或開放科學、博士生的健康或福利等也是歐洲大學未來會考慮的戰略重點。而在博士生教育中的校企合作、社會參與方面,儘管歐洲各大學都認為重要,但並不是最優先的關注方向。

(作者單位:金華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0年02月28日第6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