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真的是「不死的癌症」?專家:精準個性的用藥或可破解困局

福建衛生報 發佈 2020-06-13T08:16:16+00:00

和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樣,鄭大媽在發病早期並沒把手關節腫脹、疼痛和晨起手關節僵直當回事,隨著症狀加劇,她開始向周圍人打聽起了各種治療偏方,然而一一嘗試之後,卻絲毫沒有效果。

生活中有一群擁有「超能力」的人

能感知天氣變化

然而這種「神奇的本領」

卻是他們畢生之痛



因為他們得的是一種名為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疾病

常年受到風寒濕痛的折磨


曾需被照料的患者,現能幫忙帶孩子


廈門常年濕潤的空氣讓當地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數量高居不下。這十多年來,65歲的患者鄭大媽就飽受著這種疾病的折磨。


和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一樣,鄭大媽在發病早期並沒把手關節腫脹、疼痛和晨起手關節僵直當回事,隨著症狀加劇,她開始向周圍人打聽起了各種治療偏方,然而一一嘗試之後,卻絲毫沒有效果。


近3年來,鄭大媽的症狀已經進展到雙手無法抓握,指關節呈天鵝頸樣改變,生活起居受到嚴重影響,需要家人照料。她這才在家人陪同下定期來到廈大附屬中山醫院風濕免疫科開始正規治療。


前期,接診醫生周麗華主任醫師按照常規給鄭大媽使用了傳統的慢作用抗風濕藥物治療。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會同時作用於身體多個靶點,需要聯合多種免疫製劑藥物治療,這使她出現了一些副反應。更關鍵的是,這些基礎用藥似乎對鄭大媽沒有帶來明顯的效果。


考慮到這種情況,周麗華主任對治療方案進行調整,為她替換了一種能夠針對多個靶點的國產生物製劑托法替布。這種生物製劑能替代原先多種藥物,副反應減少,而且服用一個多月後,她的小關節壓疼、腫脹個數減少,各項檢查指標也接近正常值。



精準的用藥讓鄭大媽的症狀大為緩解,現在她不僅可以獨自上醫院看診,在家中也能幫助照料孩子。


超半數「類風關」患者治療不規範


在周麗華主任看來,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確診並不困難,但由於患者對疾病認知程度低,早期延誤治療,走了許多彎路,加上現階段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有局限性,因此能得到較好療效的患者並不多。


據我國首個全國範圍多中心、前瞻性類風濕性關節炎直報項目的調研最新結果顯示,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群體龐大,但規範治療率低,只有不到44%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得到比較規範的治療,患者的緩解率僅有17.7%,絕大多數患者對自己的效果並不滿意。


「在治療方法上,《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治指南》為臨床提出了一系列的用藥指導,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多,基礎藥物未必對所有患者都能起效。如果臨床上一些患者對基礎用藥療效不佳,我們就需要轉變治療思路,針對不同患者的病情靈活調整,進行精準、個性化用藥,以緩解病人的不適。」


發病第一年是治療黃金期


在風濕免疫性疾病中,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致殘率高、復發率高的疾病,甚至被稱為「不死的癌症」,其發病率達0.24%-0.5%,女性多於男性。


值得注意的是,醫學上普遍認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第1年是治療的黃金期。如果延誤治療,使關節持續發炎,恐將進一步破壞軟骨及硬骨,導致關節變形的發生,影響未來日常生活機能的進行。


因此,如果發現自己出現關節腫痛、僵硬、疲勞、食欲不振等症狀,且這些症狀持續4~6個禮拜未改善,就要特別小心留意是否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


及早發現,及早開始治療,才能真正有效達到控制、延緩病症惡化的效果。


搭建交流平台促進學術交流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個不好治癒的疾病,為了對該疾病的治療方法有更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正大天晴集團與福建衛生報聯合推出了「依研醫語」天晴風濕免疫線上講壇直播活動,福建省立醫院風濕免疫科林禾教授擔任大會主席,來自福建省各大醫院的專家就類風濕性關節炎用藥經驗和骨質疏鬆等內容進行分享與探討。


截止目前,該講壇已吸引上萬名專業領域人士觀看。


▼識別圖中二維碼可觀看回放

「會議的召開給同行們交流經驗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通過大家不斷探索,不斷地提高自身水平,給患者制定符合個體差異的最佳治療方案,相信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有望大大緩解的。」周麗華主任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