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例新冠患者研究:淋巴細胞比例可作為病情嚴重程度指標

加拿大樂活網 發佈 2020-03-05T23:43:40+00:00

當地時間3月3日,醫學預印本平台Medrxiv上發布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淋巴細胞減少可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後的指標。

當地時間3月3日,醫學預印本平台Medrxiv上發布的一項回顧性研究顯示,淋巴細胞減少可作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後的指標。研究稱,來自死亡和重症病例的結果表明,血液中淋巴細胞百分比與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預後呈負相關。
在新冠肺炎病情由輕到重的發展過程中,血液中淋巴細胞的比例逐漸降低並維持在較低水平。當病情開始好轉時,血液中的淋巴細胞百分比逐漸上升到正常或接近正常的水平。血液淋巴細胞水平持續低下的患者,尤其是低於5%的患者往往預後差。

作者認為,淋巴細胞百分比可作為一個可靠的指標,獨立於其他輔助指標,用於中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分類。
這項研究題為《淋巴細胞減少預測COVID-19的病情嚴重程度:一項描述性和預測性研究》(Lymphopenia predicts disease severity of COVID-19: a descriptive and predictive study)。該研究的第一作者是中部戰區總醫院疾病預防控制科譚力、王棋,通訊作者為陸軍軍醫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繆洪明和中部戰區總醫院疾病預防控制科王瓊書。
需要指出,發在預印本平台medRxiv上的論文尚未經過同行評議,也未在正式期刊上發表。medRxiv認為,這些預印本不應被用來指導臨床實踐或與健康相關的行為。
此前,也有相關研究指出淋巴細胞與新冠病毒感染嚴重程度之間的關聯。2月24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等機構在《柳葉刀呼吸醫學》發表了一項針對金銀潭醫院52名危重症患者的回顧性研究。研究顯示,80%的危重症患者出現淋巴細胞減少(lymphocytopenia,淋巴細胞減少,也稱為Lymphopenia,淋巴細胞減少症)。
作者由此指出,淋巴細胞減少是新冠病毒危重症感染者一個顯著特徵,因為SARS-CoV病毒顆粒的靶向侵襲會破壞淋巴細胞的細胞質成分並導致其破壞,淋巴細胞減少在MERS感染的危重患者中也很常見。
《柳葉刀呼吸醫學》論文還提到,先前另一項主要針對非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研究顯示,35%的患者只有輕度淋巴細胞減少症,這提示淋巴細胞減少症的嚴重程度反應新冠肺炎病毒的嚴重程度。
Medrxiv上發布的研究回顧性地分析了15例死亡病例、15例重症病例和40例中症病例血液淋巴細胞百分比(LYM%)的動態變化。作者根據描述性研究建立了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並對92例住院患者進行了驗證。
論文作者稱,來自死亡和重症病例的結果表明血液中淋巴細胞百分比與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預後呈負相關。研究顯示,症狀發作後第10至12天,中症新冠肺炎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仍高於20%。相較之下,重症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低於20%。重症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發病後第17至19天高於5%,而死亡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則低於5%。
淋巴細胞在維持機體免疫穩態和炎症反應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作者認為,了解血液淋巴細胞水平降低的機制有望為新冠肺炎的治療提供有效策略。
作者稱,血液淋巴細胞與疾病進展高度相關提示淋巴細胞缺乏或喪失能力是新冠肺炎的關鍵細胞病理學。淋巴細胞水平的保護、維持或促進可能對新冠肺炎的防治有良好作用。
淋巴細胞百分比呈下降趨勢
論文作者認為,當前階段迫切需要一種簡單有效的指標來評估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和預後情況。
為此,他們調查了2020年1月14日至2020年2月25日期間,湖北省武漢市的中部戰區總醫院162位住院、出院和死亡的新冠肺炎患者。
這些患者中,中症95例(40例已治癒出院),重症39例,危重症28例。輕度患者未收入這家醫院。研究人員收集了患者的基本資料、全血計數、凝血功能、血清生化指標(包括腎功能、肝功能、肌酸激酶、乳酸脫氫酶、電解質)及疾病結果。

圖1:新冠肺炎患者血常規指標動態變化
為探討新冠肺炎患者血液標誌物與病情的關係,研究人員首先隨機抽取了5例死亡病例,監測每個患者從發病到死亡的血液檢測動態變化。
他們發現,雖然每個病人的病程不同,但是在所有五位患者中,大多數研究參數的日間變化相當恆定。普通血液檢查顯示,紅細胞和中性粒細胞的波動並不明顯。4位患者在疾病進展過程中白細胞百分比增加。血小板計數,單核細胞百分比和淋巴細胞百分比(LYM%)均呈下降趨勢。
在所有指標中,淋巴細胞百分比顯示出最顯著且一致的趨勢,表明該指標可能反映疾病的進展。
低淋巴細胞百分比是患者預後的預測因素
為了進一步確認血液淋巴百分比與患者病情的關係,研究人員將樣本量擴大到12例死亡病例。這些病例的平均年齡76歲,平均治療時間為20天。大多數病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發病後2周內降至5%以下。

圖2:新冠肺炎死亡、重症治癒和中症治癒患者淋巴細胞百分比的動態變化
研究人員還隨機選取已治癒出院的7例重症患者(平均年齡35歲,平均治療時間35天)和11例中症患者(平均年齡49歲,平均治療時間26天)的數據。數據顯示,重症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最初下降,然後上升到高於10%,直到出院。相反,中症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發病後波動很小,出院時高於20%。
研究人員認為,這些結果提示淋巴細胞減少是新冠肺炎患者預後的預測指標。
建立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
通過總結該院所有死亡病例、重症治癒病例和中症治癒病例的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曲線,研究人員建立了一個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TLM),用於分類和預測新冠肺炎患者的疾病結果。

圖3:建立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TLM)
他們對此模型給出如下定義:患者在新冠肺炎發病後有不同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症狀出現後10至12天的第1個時間點(TLM-1),淋巴細胞百分比大於20%的患者被分為中症型,恢復快;淋巴細胞百分比小於20%的患者先被分為重症型。在症狀出現後17至19天的第2時間點(TLM-2),淋巴細胞百分比大於20%的患者康復;淋巴細胞百分比大於5%且小於20%的患者仍處於危險之中,需要監護;淋巴細胞百分比小於5%的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要重症監護。
研究人員進一步收集了所有住院的新冠肺炎患者資料並驗證了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TLM)與現有指南的一致性。

圖4:對新冠肺炎住院患者進行時間-淋巴細胞百分比模型可靠性驗證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五版)》的分類標準,目前該院共有92例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治療,其中,中症患者55例,重症患者24例,危重症患者13例。
根據文中提出的模型,55例中症患者中,有24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LM-1時低於20%;所有這些患者的淋巴細胞百分比都在5%以上,表明他們很快就會康復。在24例重症患者中,20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LM-1時低於20%。6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LM-2時低於5%,提示預後不良。13例危重症患者中,12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在TLM-1時低於20%。這些患者中6例的淋巴細胞百分比TLM-2時低於5%,表明預後不良。此外,通過kappa檢驗,研究人員進一步驗證了上述模型與現有新冠肺炎患者分類指南的一致性。
作者在論文討論環節指出,疾病嚴重程度的分級對患者的分級治療非常重要。特別是在疫情發生、醫療資源相對稀缺的情況下,要進行分級救治,優化救援資源配置,防止救治過度或救治不足的情況發生。淋巴細胞百分比可作為一個可靠的指標,獨立於其他輔助指標,用於中症、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分類。(澎湃新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