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清朝末年的農村,每一張都扎心

小歷史 發佈 2020-01-12T04:33:09+00:00

1909年5月,張家口的村莊。清朝末年已經是近代史的範疇,但當時主體的經濟形式還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農業在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據最重要的地位,廣袤的農村及農民仍被朝廷視為根本。那麼,那個年代農村是什麼樣的面貌呢?請看這一組老照片。

1909年4月,坐在獨輪車上的張伯林與當地農民。這組老照片拍攝於1909年,攝影師是美國探險家托馬斯·張伯林(Thomas Chrowder Chamberlin)。當年,他在洛克菲勒基金的支持下,對中國進行了為期4個月的考察。

1909年4月,Ta Shen Teng的農民。從1909年2月2日到6月10日,張伯林先後考察了江蘇、湖北、四川、河南、直隸、山西等13個省。他對農村農業特別關注,用自己攜帶的攝影器材,拍攝了清末的村莊和農民生活。目前,這些照片保存在美國比洛特學院檔案館。遺憾的是,這些照片拍攝的具體地點往往語焉不詳。

1909年5月,居住在山洞裡的男子。我們今天看了這些照片,感覺每一張都扎心。那時候的農村貧窮落後,農民很苦。朝廷只從農民身上收取賦稅,而對農村的資金投入則少得可憐,甚至沒有。1909年拍照時的農村面貌,與其100年前相比,未必有多少進步。我們從中不難發現清朝滅亡的原因。

1909年4月,某地的一個農家院落。院內兩個婦女正在勞作(可能是婆媳關係),而不見男人的身影。清末仍處於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女性生兒育女、做家務,男性則到外面賺取一家人的口糧。

1909年5月,湖北Chiao Kan Sien,當地村莊一景。我們眼前的這座院落按當時的標準不算寒酸,很可能是地主家。

1909年5月,一個村莊的景觀。

1909年4月,Chu Kia Deh這個地方,農民們好奇地圍觀張伯林。內地農村往往比較閉塞,與外界交流很少,更與外國人沒有往來。張伯林的出現,很可能是這個地方有史以來第一次出現外國人。

1909年4月,山西某地,依山坡而建的村莊,房子都是土坯砌的,經不起風雨常年的沖刷。

1909年3月,重慶萬縣的苧溪河道。照片遠處能看到著名的萬州橋,它是由當地鄉紳集資修建於同治年間的石砌拱橋,長40米,高19米,寬9米。岸邊的民居一半懸空,用木樁撐起,這種方式可避免在河水暴漲時沖毀房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