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2萬輛乘用車被召回,奔馳寶馬佔頭籌,自主不到10%

汽車公社 發佈 2020-01-06T12:24:45+00:00

在2019年12月27日國家質檢總局共發布最後三份汽車召回公告之後,鎖定了全年乘用車汽車召回公告達到191次,累計召回乘用車共計642萬餘輛,同比去年減少4成以上。這也是在連續三年突破千萬輛後,2019年國內乘用車召回規模重回千萬輛以下。

在2019年12月27日國家質檢總局共發布最後三份汽車召回公告之後,鎖定了全年乘用車汽車召回公告達到191次,累計召回乘用車共計642萬餘輛,同比去年減少4成以上。這也是在連續三年突破千萬輛後,2019年國內乘用車召回規模重回千萬輛以下。從月份分布來看,5月和8月是召回數量最大的兩個月,3·15之前反而並不是集中區。

從近兩年的召回案例分析,車企針對產品的召回已經不局限於產品設計、質量缺陷,召回原因越來越具體,甚至供應商零配件質量、涉及到裝配失誤,螺絲擰緊扭矩沒達到標準也出現在諸多案例中。

實際上,汽車召回並不可怕,一輛汽車由數萬個零部件組成,加上數道裝配工藝,所有汽車嚴絲合縫到沒有任何缺陷,那顯然不現實,也不可能,只要有一個小部件出現問題就會造成一些使用故障,甚至引發行車安全。

所以,從豪華品牌奔馳、寶馬,到超豪華進口車等國際知名品牌,出現的召回次數越來越多,特別是進口車,召回次數超過6成。召回並不是意味車輛不可靠,恰恰相反,召回是車企「負責任」的體現。但在國內,國家質檢總局曾經指出,我國汽車有約7成屬於被動召回,只有不到3成屬於主動召回。

而在國內和自主品牌行列中,召回並不太常見,全年642萬輛的產品召回中,自主品牌召回僅13次,涉及11個品牌,總量僅為60萬輛,比重不到10%。其實,召回也是企業責任、實力和汽車產業成熟的一種體現,成熟的國外汽車品牌用有長達半個世紀的召回制度,特別是汽車製造的追本溯源技術的運用,不少產品的召回甚至延續到了產品上市後的數十年範圍內。相比而言國內汽車市場僅14年的召回歷史,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寶馬奔馳領銜,德系占比近半

在召回的11個汽車品牌中,奔馳的召回次數最多,達到37次,累計召回數量達到116.1萬輛。不過奔馳並不是召回數量最多的品牌,反而是召回19次的寶馬累計召回數量達到了117.7萬輛,排名品牌召回榜第一位置。

豐田的8次召回中,累計召回數量達到77萬輛,排名召回榜第三位置。福特召回次數也排名前列達到11次,其召回的車輛數為64萬輛。現代的召回次數較少,僅為兩次,但單次的數量較大,總召回數達到40.7萬輛。

本田、保時捷、奧迪、大眾四個品牌的召回次數都達到了10次上下,數量也分布在20-30萬輛左右。不過對保時捷而言,一個在中國市場銷量並不高的超豪華品牌召回的次數和台數企高,甚至高於奧迪和大眾也是一種反常的表現。另外並不熱門的自主品牌中華,進入了召回台數榜第十位,全年僅一次召回,達到22.6萬輛。

分系別來看,由於寶馬、奔馳、奧迪、大眾等品牌的「助攻」,德系品牌占據去年全年召回數量的大頭,占比接近一半,達到48%,累計台數達到306.8萬輛。其次是日系的豐田、本田、斯巴魯等品牌,讓日系品牌在2019年全年召回汽車台數達到139.3萬輛,其中銷量較少的斯巴魯召回次數也達到了9次,召回了16.3萬輛。

美系品牌召回數量排在第三,達到74.2萬輛,福特貢獻最大。除此之外,Jeep、林肯也是召回的熱門品牌。不過銷量較大的美系品牌中,通用集團並沒有上榜,雪佛蘭僅召回了16輛進口科邁羅,別克缺席,凱迪拉克召回了2.5萬輛。

11個自主品牌召回次數達到13次,累計召回數量達到60.7萬輛。除了上文提到的中華汽車召回占比達到最大,獵豹汽車的召回也達到了14.7萬輛。除此之外排在自主召回數量第三的是吉利,達到8.9萬輛,不過召回的產品都是之前較老的車型。較為遺憾的是,不少自主品牌頻發質量問題,並沒有在召回公告中看到他們的身影。

進口、豪華車是重災區,新能源開始出現

無疑,進口車和豪華車,是汽車召回的重災區。從190餘次召回公告來看,進口車的召回公告次數最多,達到121次,次數占比達到6成以上。不過進口車由於銷量少,召回的台數並不多,僅為130萬輛。國產車因為批量化生產,數量較多,因此70次的召回批次總量就達到了512.6萬輛。

或許是因為豪華品牌更愛惜自己的羽毛,亦或者是如奔馳、寶馬這樣的豪華品牌具備更完善的召回制度,因此豪華品牌的召回次數達到了101次,累計召回295.8萬輛。

而類似於保時捷、法拉利這樣的超豪華品牌,雖然進口和銷售數量少,但全年也出現了21次召回公告,累計召回26.7萬輛。普通品牌雖然僅有69次,但由於量大,累計召回數量也達到320萬輛。

隨著新能源汽車的趨勢漸盛,新能源召回也逐步進入消費者的視野,特斯拉、蔚來和北汽新能源三家新能源品牌召回總數達到2萬輛,其中特斯拉因安全氣囊問題領銜新能源召回榜首,達到1.4萬輛;新產品推出並不久的蔚來則算是召回較積極的企業,由於電池模組裝配線束問題,之前還引發過行業熱議,全年召回4803輛汽車。

全部銷售新能源汽車的北汽新能源僅僅召回1389輛威旺407EV,原因是電池包內部可能出現故障引發火災。其實新能源容易引發火災的話題一直也是圈內的熱點,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新能源因電池問題的露面率並不高。

高田氣囊影響持續,設計缺陷是主流

受高田氣囊的持續影響,全球因為安全氣囊問題發生的召回數量已經破億。如今,安全氣囊的召回工作依然正在進行中。從2019年的600餘輛召回數量中,安全氣囊的問題達到213萬輛,占據全部召回車輛比重的三分之一。

其中豐田是高田安全氣囊的最大受害者,2019年全年召回數量達到62.5萬輛,涉及的車型包括花冠、卡羅拉和威馳。第二受害者是福特,蒙迪歐和銳界等產品安裝了高田公司的氣囊,全年累計54.7萬輛的產品需要召回。另外寶馬、奔馳、大眾、本田等品牌都受高田氣囊影響,全年因此召回的車輛分別達到36萬輛、20萬輛、16萬輛、9萬輛。

除了高田氣囊,設計缺陷也是汽車召回案的高發因素,比如因設計缺陷成為召回量最大的是奔馳前減振器結構缺陷。召回報告顯示,奔馳 C級(205平台)和 E級(213平台)車輛前減振器受到較大外力衝擊時,可能會造成前減振器損壞和前減振器叉頭變形彎曲,甚至導致部分車輛下控制臂襯套脫出,極端情況下可能導致減振器叉頭斷裂,存在行車安全風險。

奔馳「斷軸門」事件也是從2017年一直鬧到2018年,到2018年下半年相關的投訴案例越發密集,再加上廠家和4S推諉責任,把原因推到消費者使用不當上,維權呼聲越來越高,最終引起質監局的關注,最後累計召回66萬輛問題車輛。

當然還有發動機的設計缺陷因素,也成為韓系和日系召回案例的罪魁禍首。如現代的40萬輛途勝和起亞的7萬輛KX5,因為發動機設計缺陷,在低溫環境下短距離行駛時,發動機機油液面會增高,即所謂的「機油增多」,最後不得不被迫召回。還有包括本田的雅閣和INSPIRE的「失速門」事件,其背後是因為發動機中冷器出口處空氣流速設計,有冷凝水滴被吸入燃燒室造成發動機失去動力,最後召回問題車輛達到25萬輛。

隨著汽車模塊化、平台化的運用,產品召回越來越成為跨品牌之前共有的問題,除了上述幾類涉及到設計缺陷帶來不同品牌和車型共有問題存在還,甚至還包括一些裝配和零部件供應商帶來的「黑鍋」,比如因為變速箱總成上殼體螺紋產生裂紋,導致大眾、奧迪超過9萬輛的數款進口和國產車型被召回。比如寶馬因為PCV加熱器內部加熱元件密封問題,最後全系車型召回近32萬輛。

就召回而言,主機廠其實需要承擔相當大的成本去更換髮生問題的配件,其中包括零部件成本和補貼4S店的工時費等。因此對不少品牌而言,就算有問題,如果並不會發生致命傷害,並不會發布召回公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亦或者說是悄悄進行,減少負面效應,節省後期成本。

其實,無論是主動召回還是被動召回,都是車企態度發生轉變的體現,從過去的「負面」擔心轉變為企業責任和良心。甚至可以說是否主動召回,更能夠看出企業將利益和消費者哪一個放在了首位。正如有人說的那樣:「如果企業賣的車有問題,但是卻從來不召回,這才值得三思。」

文/杜余鑫

---------------------------------------------------------------------------

【微信搜索「汽車公社」、「一句話點評」關注微信公眾號,或登錄《每日汽車》新聞網了解更多行業資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