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家爭鳴149期 | 海男:每一次寫作都是艱難的歷險

宏燈詩話 發佈 2021-10-20T10:28:20+00:00

一篇是古詩詞的審美討論,一篇是現代詩的同質化探究。一舊一新,於讀者、於詩歌寫作者,或拋磚引玉,或引發共鳴;

小編按:今天發兩篇文章。一篇是古詩詞的審美討論,一篇是現代詩的同質化探究。一舊一新,於讀者、於詩歌寫作者,或拋磚引玉,或引發共鳴;讀讀看。

海男,畢業於魯迅文學院北京師範大學文藝理論研究生班。著有跨文本寫作集、長篇小說集、散文集、詩歌集九十多部,有多部作品已被翻譯成冊。曾獲劉麗安詩歌獎、中國新時期十大女詩人殊榮獎、中國女性文學獎、第六屆魯迅文學獎等。現居雲南昆明。


如何避免詩歌創作的同質化?

海男


詩歌是從一個詩人身體的意識形態中跑出來的一隻小獸,它必須是獨立自主的一隻小獸。每一個詩人,從開始練習寫下第一行詩時,都在用語言編織自己的羽毛,從第一根羽毛開始,到編織出豐茂的羽毛,需要漫長的時間。這是詩人熔煉自己詩歌美學的歷程,在編織中每一個詩人都要歷盡生命中的磨礪,這是來自時間和俗世的場景,詩人生活在芸芸眾生之間,體驗著人間疾苦和艱辛,融入變幻莫測的自然生態時空變幻一一這是詩人作為一隻小獸和一個人隨同潮漲潮落的世態,用身心靈經歷的故事。

編織羽毛的詩人,需要在個體生命的遭遇中,尋找到自己的語言,何謂詩人,無論他們在凹陷地還是高崗上生活,都能彎下腰覓到穀粒,像小鳥銜起一粒粒穀物草漿,再拍起翅膀。他們有繽紛幽香的羽毛,因為拂過青草水浪,詩人每天都在沐浴或鞠躬,再回到蒼穹下的小世界。熱愛上一個語詞,就是一生的命運。用其一生,編織好自己飛翔前夕的羽毛,用靈魂和浩瀚的眾生翅膀相遇,直到將自己湮滅於時間盡頭。

時間或尺度,就像詩人在漆黑的隧道中獨自行走,更多時間,詩人的存在,就像獨角獸,那隻迎著時間之神穿越火與冰川的小獸。

語言,詮釋了每一個詩人編織好羽毛之後飛行的故事。用詩歌講述自己在塵埃之上飛翔的生活,就是這個詩人,用身體上的各種色澤的羽毛,碰撞的雲層,拂過的塵埃,失落或上升,意味著強大的孤獨和語言。一個詩人獨立的篇章,就是在孤獨中降臨的。

只有你,唯有你的聲音,從靈域這條漫長的旅路中,發出獨特的,帶著自己飛翔故事的奇異旋律,人間詩話中的閃電和細雨瀰漫時,你才成為了你自己,區別了千萬隻精靈的飛翔。我寫出一首詩,是想讓你知道,天會亮的,渾濁的河流中有泥沙,帶來了上游的消息,坐在冰涼的石階上,相信人世終有因果。每一個詩人都有自己美學的信念,它帶著我們飛翔不息。

所以,每一次寫作都是艱難的歷險,我們所置身的詩江湖,需要來自另一個星球的密碼結構。好詩的功能,去抵達荒無人跡的地方,召喚宇宙上空最明亮的一束光。


淺談古詩詞中的審美疲勞

CSU吟唱君

唐詩宋詞一直是手中的經典教材。但有時閱讀,不但難以漸入佳境,反而產生了倦怠之情。暫且拋開自身問題,吟唱君將在這裡探討一下這個問題,並為喜歡詩詞的小夥伴提供一些避免審美疲勞的方法。

一.相同詩人的不同作品

以花間詞人溫庭筠的作品為例,「雨後卻斜陽,杏花零落香」,「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儘管前者寫晚春,後者繪初秋,卻不難發現,兩者都運用了較多的意象,氛圍略顯淒涼。當放在一起賞鑒時,容易因風格的類似產生審美疲勞。如果再讀「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則瞬間放大了意境,讓讀者眼前一亮,疲勞自然就消失了。

可以在相同格調的作品中穿插新穎的篇章,這樣能把握詩人的整體風格。例如,杜甫的詩以沉鬱頓挫為主。「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數處起漁樵」從聽覺角度鳴唱黍離之悲;「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直抒胸臆,寥落天涯之感動人心腸;而「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將讀者從悲傷中釋放出來,柳暗花明。

二.不同作品的相同意象

一切景語皆情語,不少詩人善於用典型的意象表達情感。周邦彥的「柳」訴說離情乃是一絕,陸游的文筆亦不負梅花清骨。而巴爾扎克曾言:「第一個形容女子如花的是天才,第二個是庸才,第三個是蠢才」,詩詞也不能免俗。暫且來分析古詩詞中比較常見的意象——

月可表離情別緒,「離人無語月無聲,明月有光人有情」,可借托寄相思,「今夜明月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個人拙見,張繼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將意象堆砌卻不穿鑿,月與漁火兩明相襯,霜天江水兩暗為底,極盡羈旅之思。而同寫客居,戎昱的「寒江近戶漫流聲,竹影當窗亂月明」情感略顯收斂。

當然,寫月的哲理詩不在少數,最熟悉的則是張若虛的「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李白也曾有「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等耐人尋味之句。將兩者對比,可見張若虛的千古一問直扣心扉,李白有娓娓道來之感,略遜一籌。當然,各花入各眼,詩歌的差異也是為後人留下的寶貴鑑賞財富。


當一類意象使用得太過頻繁時,不妨結合詩人的創作意境來理解,進入詩歌所營造的獨一無二的意境,體會那種獨特的情感。例如寶釵與黛玉的作品:「淡極始知花更艷,愁多焉得玉無痕」極具理趣之美,「偷來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縷魂」則平添飄逸靈動。結合黛玉與寶釵的不同人生態度,即可知海棠被賦予的不同含義。

三.同一作品的表現形式

這點主要針對歌行體古詩及中調長調等。這類詩詞篇幅較長,給了詩人發揮的空間,但如何發揮卻是個難題。以中調為例,中調一般分為上下兩闋,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比較常見,亦有以敘事為主,或是通篇融情於景的。

上闋寫景下闋抒情符合情感的產生過程,若是景典型而有心,情自然而動人,審美疲勞則會削減。例如范仲淹的《蘇幕遮·碧雲天》,上闋繪山,水,天,地之景,下闋抒羈旅思鄉之情,「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更是千古名句。而蘇軾的《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則是結合敘事抒情,不為框架所累。景是情的載體,情是景的升華;全篇寫景,應有情感的循序漸進,如此,方能引讀者深入,不覺審美疲勞。

蘇幕遮

長調與歌行體給了詩人充足的發揮空間。流傳至今的膾炙名篇,白居易的《長恨歌》渲染筆墨較多,個人覺得有助於玄宗相思之苦的積累,不顯累贅。以長調聞名的柳永,擅長虛實結合,如《八聲甘州·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上闋寫淒冷的江景,下闋中有「想佳人,妝樓顒望」之句,結句「正恁凝愁」將失意之感宣洩而出,全篇一氣呵成。可見,創作篇幅較長的詩詞,需要有一定的規劃。優秀的長篇作品,能給讀者如細水長流的唯美體驗。


四.結語

詩詞是凝結古人心血的瑰寶,若是因審美疲勞而錯過佳作,豈非一大憾事?同一詩人的諸多作品風格大多有異,相同意象在不同詩人眼中更是仁者見仁,長篇詩詞一般有獨特的創作結構和遞進方式。細細品味,感受古詩詞獨有的魅力,我們也能如康有為一般「俯讀仰思,澄神離形」。


您對上述兩篇文章有何看法和見解?歡迎留言討論。


宏燈詩話推出當今詩壇評論家作品,歡迎指導批評;您的轉發是最好的鼓勵!

詩家爭鳴144期 | 魯克:校正「好詩」這桿秤,讓詩歌接上「地氣」

詩家爭鳴145期 | 燈燈:告訴自己不可急功近利,要慢下來

詩家爭鳴146期 | 莊曉明:每一位讀者的內部,都潛伏著一位詩人

詩家爭鳴147期 | 李以亮:我們只是偶爾有靈魂,需要珍惜「偶爾」

詩家爭鳴148期 | 蘇歷銘:安靜寫作——詩人不應喪失的優秀品質

誠邀您關注宏燈詩話,並加入中國詩歌圈——宏燈詩話選稿圈。與您一同讀好詩,選好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