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醫患關係緊張的因素中,聽診器缺失是一個大問題

麻醉medicalgroup 發佈 2021-10-24T03:56:22+00:00

眾多醫患關係緊張的因素中,我們注意到,其中的一個現象可能是一個大的問題:那就是,醫生與患者的溝通少了。

近些年,醫患關係持續緊張。甚至當醫生成為患者後,也會對醫生有很多意見。背後的原因,值得我們深思。

眾多醫患關係緊張的因素中,我們注意到,其中的一個現象可能是一個大的問題:那就是,醫生與患者的溝通少了。

假設我們醫生能和患者多一點時間交流,是不是就會增加患者對醫生的好感?是不是就會減少醫患矛盾呢?

答案是確定的。正是因為過於短暫的接診,讓患者感到醫生的態度特別的生冷。由此,一旦未達到預期目標,都會歸咎於醫生的不用心。

然而,作為醫生也是有苦衷的:一方面,醫院的診療任務不是自己能決定的;另一方面,診療時間也不是自己能設定的。

大醫院的虹吸作用,使接診的患者排成了長隊。因此,每個患者只能給5分鐘的接診時間。在這5分鐘時間裡,充其量只能聽聽患者主訴疾病的一些情況。隨著患者描述疾病的情況,醫生大腦一邊迅速分析著最可能的病因、一邊「啪啪」敲著鍵盤。5分鐘一到,各種檢查正好開完。來不及多說兩句的患者,只能聽到醫生說:做完檢查,再拿來給我看吧。

如此的就診經歷,能有幾個人滿意?除了膽戰心驚不敢得罪醫生之外,只能把不滿壓在心底。一旦在診療過程中出現意外,就會瞬間爆發出來。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現象:中醫的醫鬧就很少。難道說,中醫就能百分之百治好?

當然不是。一個很大的差別是,中醫的大夫都很會溝通。因為,大夫要從溝通中實現望聞問切。通過交流,不僅使大夫獲得足夠的診病信息;同時也讓患者感受到大夫確實有一定水平。因此,在就診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產生了「信」。正因為有了信,後來的一切都可以淡化。

舉一個例子,當一個人吃了好幾副藥也沒有好的時候,她不會懷疑中醫大夫的水平,只能自心裡認為大夫說得對:是自己的體質太寒了,以至於幾副藥都不起作用。

話說回來,曾幾何時,西醫大夫也很會溝通的。那個時代,甚至大家都不知道醫鬧是什麼。

仔細對比,我們有了一個震驚的發現:現在的醫生,普遍不用聽診器了。而在過去,醫生如果不用聽診器,甚至都沒那么正規了。很多宣傳醫生的圖片中,脖子上都是有聽診器標誌的。但是,現在呢?有誰見過挎聽診器的醫生?

是什麼原因導致聽診器丟失的?由於因素可能非常複雜,我們也只能從一些方面進行分析:

那麼,在診療上,聽診器是否沒有了價值?

答案是否定的。聽診器作為心肺音的診斷工具,具有非常大的價值。至少,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也不可能否定這個價值。

那麼,為什麼不用了?

這是因為,現代化的超聲、CT、核磁等檢查,完全可以替代聽診器大部分功能。正因為有了替代,醫生就可以節省至少2~3分鐘的聽診時間。因此,患者只能乖乖拿著檢查單去做檢查了。

再說一個醫生為什麼選擇這些看得見檢查結果的理由:假設該醫院或者該醫生的診療水平沒辦法明確診斷或者指定診療計劃,這些結果可以發送給遠方的或者其他學科的專家進行會診。而聽診器的聲音稍縱即逝,是沒有辦法作為會診材料的。

當然,這裡面還有一些經濟因素。具體是什麼經濟因素,我們就不探討了,這也不是幾句話就能說清楚的。

因此,種種因素決定了醫生棄用聽診器。

久而久之,棄用的結果是,年輕醫師再也不會用聽診器了。尤其是,剛剛進入臨床的時候就沒打下什麼聽診基礎。帶教老師或者主任在那裡聽完之後說:看,這個患者剛才的呼吸音就是「哮鳴音」。一臉懵的學生拿過聽診器,也許聽診的位置不對、也許恰好未發生之前的病理性呼吸音,但是又得假裝聽到了。因此,這樣的帶教就算過去了。因此,這也是聽診技術下降的主要原因。

目前,已經有電子聽診器了。有了電子聽診器,不僅可以和老師同步聽到異常呼吸音,也可以將有特點的呼吸音分享給很多同學學習。在多學科會診或者遠程會診中,呼吸音可以為大家帶來親臨現場的診斷依據。

假設有一天,我們的醫生聽診水平重新得到提升,是不是會多了一項診療技術?如,當一位可疑氣胸的胸痛患者入院時,聽診器幾乎可以在患者幾次呼吸之內就可以發現問題的根源。如果送到CT室拍片診斷,將會延誤寶貴的搶救時間。搶救難度的增加,勢必增加患者的費用。患者費用的增加,潛在的不滿情緒就會增加。

也許有的人會抬槓說:即使用聽診器診斷,最後也得拍片確診,否則出了問題誰來負責?

當然,絕大部分的嚴重疾病是需要最終拍片確診的。但是,聽診的最大意義在於「及時」和「逐級」。

及時的意義,上面已經說過了。搶救現場,每一秒鐘都是寶貴的。而逐級的意義在於,通過逐級地,由小檢查到大檢查,可以避免醫療資源的浪費。同時,也最大程度上降低了患者的就醫費用。在聽診過程中的交流,也讓患者增加對醫生的認可。

另外,我們再說一個題外話:近些年的各種限價,導致很多大型檢查使用受限,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醫療質量。如果醫生重新拿起聽診器,是不是可以兩全?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解密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