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一附院米生健教授:未來近視屈光手術朝著「四化」的方向發展

fans news 發佈 2021-11-08T17:44:12+00:00

「屈光手術至今已經有300多年歷史了,在醫學上算是比較成熟的手術了,真正進入到國內有20多年歷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例患者做近視屈光手術,擺脫了戴眼鏡的煩惱。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毛圓圓)「屈光手術至今已經有300多年歷史了,在醫學上算是比較成熟的手術了,真正進入到國內有20多年歷史。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每年大約有150萬例患者做近視屈光手術,擺脫了戴眼鏡的煩惱。」11月6日,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眼屈光手術中心主任醫師米生健在11月6日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健康時報主辦的人民名醫·進博會專場上表示。

早在16世紀,達文西就對人眼屈光不正的來源進行了探索;1896年,荷蘭物理學家提出並報導可以通過改變角膜形狀矯正近視等屈光不正,不僅對角膜切開手術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同時還提出了可以通過改變角膜切開的方向、數目和形狀以及深度來控制手術效果等;1985年德國的The Seiler醫師首先將準分子雷射應用於人眼,Munnerlyn博士根據預計矯正屈光度設計計算了角膜切削公式等,提出了切削深度。

20世紀90年代初,一種新型的超短超快雷射——飛秒雷射出現,並開始應用於各個領域。隨著技術的發展,開始出現應用飛秒雷射掃描形成角膜基質透鏡並取出,取代原有的準分子雷射消融基質的手術,被稱為全飛秒雷射手術。該手術發展中,又慢慢進展為了僅留一個小切口,將由飛秒雷射掃描形成的透鏡從切口取出,稱為飛秒雷射小切口角膜微透鏡取出術(SMILE)。SMILE手術安全性大大提高,精準性和可預測性也明顯有了提高!可以說,SMILE手術的出現標誌著角膜屈光手術「微創」時代的到來。

米生健談到,隨著技術的發展,近視屈光手術朝著微創化、自動化、智能化、人性化這「四化」的方向發展。

米生健教授解釋,一是,近視屈光手術越來越「微創化」,患者的傷口、恢復期將會越來越小。

二是近視屈光手術越來越「自動化」。「我相信,未來在手術中,需要我們醫生手工介入的操作可能會越來越少,將會被越來越精準的機器所替代。」

三是近視屈光手術越來越「智能化」。「這種智能發展是利用高科技網際網路等方面的知識,提前預測手術後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以幫助醫生做好預判,並能及時採取應對措施。」

四是人性化。近視屈光手術是為了滿足患者個性化的需求,那麼,眼科醫生也要站在患者的角度去思考他們的擔憂,讓患者安心、放心。

作為國內較早一批開展近視屈光手術的眼科醫生,米生健教授認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近視屈光手術醫生,首先,需要進行嚴格的臨床理論和實踐的培訓,打好臨床理論基礎知識,「因為我們要為患者做全身系統的檢查,以此來確定患者是否適合做近視屈光手術。」

其次,做近視屈光手術不僅要具備眼科醫學知識,還需要具備物理知識、光學雷射的基礎知識、計算機的基礎知識以及數學知識等,這就為眼科醫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醫生的知識儲備量要非常完整、全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