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分享丨你花那麼多時間陪孩子,真的有效嗎?

fans news 發佈 2021-11-26T11:12:45+00:00

有教育專家說過這麼一句話:中國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兒」,儘管有父母陪伴在身邊,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我們在陪伴孩子上花了太多時間,卻不能把我們的愛傳遞給孩子,這是極其可悲的一件事。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和大家討論:如何才能有效地陪伴孩子。

有教育專家說過這麼一句話:

中國大部分孩子是有父母的「孤兒」,儘管有父母陪伴在身邊,但是卻沒有傳遞內在心理支持的正能量。

我們在陪伴孩子上花了太多時間,卻不能把我們的愛傳遞給孩子,這是極其可悲的一件事。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來和大家討論:如何才能有效地陪伴孩子。

01

陪伴的前提:不要總想著改變孩子

有位媽媽抱怨讀高中的兒子和丈夫之間火藥味特別濃,父子倆幾句話不對付就會吵起來。

丈夫平時工作忙,和孩子相處時間比較少,唯有周末或假期的時間在家陪陪孩子。

令人遺憾的是,短短的相處時間裡,父子倆都很難平和地度過。丈夫總覺得兒子被媽媽慣得沒規矩,一會嫌孩子沒有禮貌,一會批評他太過懶散......

兒子正值青春期,面對爸爸這種不留情面的指責時,更是敏感、易怒。

媽媽夾在中間十分無奈:「為什麼好好的陪伴,變成了傷害?」

其實,這位爸爸犯了一個最常見的錯誤,那就是陪伴孩子的時候,忍不住地去嘮叨、說教,總想著改變對方、糾正對方,結果把孩子的心越推越遠。

就像你手中緊握住的沙子,握得越緊,沙子反而流失得越快。

無論什麼樣的關係,在相處時,如果固執地要求對方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不僅會讓對方抗拒,也會讓自己陷入焦慮、憤怒和痛苦之中。

當你想要改變對方時,無論你的出發點多么正當,你帶給孩子的直接感受是:我不喜歡你現在的樣子,你應該變成我期待的樣子。

最後的結果就是:大人等著孩子道謝,孩子等著大人道歉,彼此都等不來自己想要的。

這種陪伴對孩子是一種折磨。

所以,不要試圖通過陪伴來改變孩子。陪伴的過程應該是愉悅的,除了原則性問題,其他事情,家長們都可以抓大放小,多給孩子一點自由的空間。

就算你真的想改變孩子,也不是逼迫孩子,而是改變自己,改變你和孩子的相處模式,一旦你們的關係融洽了,孩子會重新思考你提出的建議。

02

陪伴的內容:多陪孩子做他們喜歡的事情

隨著孩子的成長,我們會發現:原本愛黏著父母的孩子們,越來越不想花時間跟父母相處,他們更樂意去找同齡人玩耍。

即使大人們想要陪伴孩子,有時也會遭到孩子的拒絕。

孩子們是怎麼變成這樣的?

不是因為他不愛父母,而是覺得父母「無趣」,加上父母頻繁地指導,希望孩子這樣玩那樣玩,或者提醒孩子這不對那不對,結果必然是,孩子不開心,不願再與父母過多的相處。

錢瑗曾在一篇名為《爸爸逗我玩》的文章中提到:

爸爸錢鍾書童心未泯,用墨筆在女兒錢瑗臉上畫鬍子,在肚皮上畫鬼臉。他經常編順口溜,為她起綽號,以「豬噘嘴、牛撞頭、蟹吐沫、蛙凸肚、紅猢猻」等形象的稱呼來戲弄她。陪著女兒玩各種各樣的稀奇古怪的遊戲。

父親充滿童心的陪伴,讓錢瑗度過了一個無憂憂慮的童年。

像錢鍾書先生這樣的「孩子王」父親,往往最受孩子歡迎,因為他們走進了孩子的世界,理解並尊重孩子的童真。

陪伴孩子,也要「投其所好」。

孩子們的遊戲大多幼稚,但是父母也要花時間去陪孩子玩,只有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世界。

陪伴孩子時,需要你蹲下來,全情投入,把自己當成孩子,多陪孩子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情,才能贏得他們的心。

03

陪孩子過程中:對孩子事事有回應

中國家長常常陷入一個誤區,總覺得和孩子待在一起就是在陪孩子。

其實不然。

陪伴要求父母全身心投入去陪伴孩子,了解孩子言行背後的內心需求。

如果父母只是敷衍了事,那麼父母和孩子之間就很難建立起愛的連接。

根據《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數據顯示:父母在實際陪伴孩子時,並非全情投入。

47.6%的家長會「兼職」做家務,38.4%的家長會經常「看朋友圈、刷微博」,49%的家長在陪伴時從不參與孩子正在做的事,而是選擇旁觀或忙自己的事,使親子陪伴流於「形式陪伴」。

沒有精力的付出,沒有全身心的情感投入,更沒有心與心的交流,以各種理由忽略孩子,在陪孩子的事情上偷著懶。

圖:家長在陪孩子時同時進行的活動

你的陪伴用不用心,孩子其實都知道。

我曾經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兒子在外面玩,媽媽低頭看著手機,兒子在一旁玩著沙子,十多分鐘都沒有交流。

孩子把沙子堆得老高,興奮地喊著媽媽來看,臉上寫著:「媽媽快點來誇我!」

結果媽媽撇了一眼,敷衍地回了句:「嗯嗯。」

孩子見狀,委屈地癟了癟嘴,眼睛裡滿是失望。

母子二人在外面待了一下午,但是媽媽沒有一分鐘是真的在陪著孩子。

沒有回應的陪伴,孩子感受到的是孤單、冷漠以及被拒絕感,久而久之,孩子覺得父母並不在乎自己,然後開始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好,不值得被爸爸媽媽在意。

當孩子需要肯定的時候、當孩子需要支持的時候、當孩子對你傾訴的時候,你的及時回應,對他來說就是最後得陪伴。

每一句話,都能得到重視,每一次的情緒,都能被接納,孩子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價值,進而產生自尊、自信、自愛。

及時、積極的回應,讓孩子感受到了被愛和被看見,內心充滿了安全感,這是孩子日後各種能力發展和健康成長的基礎。

04

陪伴的質量:看父母的情緒狀態

不少父母陪伴孩子時,相比愉快相處,更多的是在和孩子較勁。

我們固執地認為孩子不聽話就是在故意跟自己作對,帶著憤怒,卯著勁跟孩子僵持。

我曾經在游泳館遇到一位媽媽帶著孩子來學游泳,媽媽站在岸邊對孩子劈頭蓋臉的罵:

「你就知道在那裡玩水!」

「我花錢送你來泡澡的嗎!」

「給我滾回來從頭開始游!」

看著媽媽憤怒的臉,孩子也變得緊張起來,最後游泳館裡都是媽媽的吼叫和孩子的哭聲,和我同行的朋友說:

「這哪裡是陪孩子游泳,這是來找茬的吧!」

很多父母陪伴孩子的時候,常常板著個臉,孩子小心翼翼地看著父母的臉色,這種陪伴是很痛苦的。

記得有位媽媽滿懷期待地問:「如果我是全職媽媽,我花很長時間陪伴孩子,孩子就會越來越好嗎?」

答案並不盡然。

如果媽媽本身狀態不好,長期處於精神壓力之下,這種狀態也會深深影響孩子。

這個時候,媽媽更需要做的是照顧自己。

因為比起陪伴時間、陪伴形式,更重要的是父母的狀態,是沉重還是輕鬆、是焦慮還是坦然、是步步緊逼還是耐心引導,這些都決定了你和孩子的相處質量。

小孩子的快樂,往往是基於父母的快樂之上的。

他們並不在乎自己的父母有多優秀,他們只在乎爸爸媽媽陪伴自己時是否快樂。

如果大人的情緒狀態不好,給孩子的陪伴就不可能是健康的。

-END-

來源丨錢志亮工作室(ID:qzlgzs)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