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故事」M媽曾與治療師爭吵 卻最終得到鄒小兵教授的點讚?

fans news 發佈 2021-11-30T05:01:25+00:00

當初為人母時,M媽是身邊無數人羨慕的對象,初為人母的她格外認真,格外細心,不會放過孩子任何一個瞬間,嚴格按照科學餵養,輔食加入、幼兒撫觸等一切環節力爭做到最好。

貝思愛家長的故事

M媽與她孩子的干預心路歷程

(應被訪者要求,相關人物已做化名處理)

每個故事都是笑與淚,每段經歷都是痛並快樂著

」從懷疑到自我懷疑,確診那一刻我卻如釋重負」

當初為人母時,M媽是身邊無數人羨慕的對象,初為人母的她格外認真,格外細心,不會放過孩子任何一個瞬間,嚴格按照科學餵養,輔食加入、幼兒撫觸等一切環節力爭做到最好。一切看起來是那麼美好。

「在8個月的時候,我覺得孩子有些不太對的地方,比如手指夾物,我的孩子好像總也不會。」M媽說,「看起來特別平常的事情,我的孩子是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樣做到,這點我其實還是觀察到了,而且還非常重視。後來我帶孩子去看了我們昆明當地的醫生,醫生說孩子沒問題,是正常的,差不多有5%的孩子在這個年紀也都不會等等,但是醫生的話我總覺得哪裡不放心,還是覺得哪裡不對,後來我求助一些媽媽群,也很巧,碰上一個國內的BCABA(副應用行為分析師),她也是位特殊孩子的家長,我把我孩子情況和視頻跟她介紹了一下,她說一定要引起重視,有可能是孤獨症。這個時候孩子差不多11個月了。」

「當時我也不是特別相信她說的,但是她說的卻是非常符合現狀。於是我開始了自我學習,什麼專業書籍、課程、網課、付費諮詢……什麼是ABA應用行為分析,什麼是發育遲緩,什麼是自閉症孤獨症等,能做的我基本都做了。」

隨著對專業知識有一定的初步了解,也對特殊兒童這個群里有一定的初步認識,M媽更加堅定了自己的判斷,但媽媽覺得孩子哪裡有問題,這並不代表全家的看法,包括爸爸在內,家裡其他家人完全不相信媽媽「疑神疑鬼」的言論判斷和外界的「匪夷所思」意見建議。

M媽想要一個說法,一個答案,自己也陷入深深的懷疑和自我懷疑中,「家裡因為這個話題分為明顯的兩派,我希望能得到明確的答案,我也就死心了,yes or no,家裡人都覺得我瘋了!」

在朋友的建議下,M媽帶著孩子南下廣州,去找國內權威的鄒小兵教授看診,由於全國找鄒教授的人實在太多,終於在半年後才得以掛上號。

不到2歲時,M媽的孩子被鄒小兵教授診斷為自閉症。

相比其他家長被貼上標籤的痛不欲生或,鄒小兵教授的蓋棺定論卻讓M媽如釋重負,「我當時長舒了一口氣,仿佛沒有被貼上標籤般的輕鬆。」

接來下,M媽仿佛是更有了目標和動力,全力以赴地帶著她的孩子開始漫漫康復路。

「干預康復,與治療師建立從質疑到信賴的關係」

被診斷後,M媽立刻帶著孩子返回昆明,在BCBA張茜老師以及其他專業老師的指導下,開始進行科學的干預。

「可以說,全昆明的機構我都去過了,所有的專家我也都拜訪到了,選機構、選老師……能踩的坑全踩了。不管如何,剛開始帶孩子干預,我還是不放心。」M媽如實說。的確,剛開始進行干預,哪能輕易把不到2歲的孩子託付與人?如何判斷治療師的專業度?怎能不質疑康復治療的方案、目標、效果等?

滿腦子不止是疑問,更多的是不信任。這很正常。

剛開始接受專業的干預,孩子表現得並不配合,很多時候一哭就是一天,陪在身邊的M媽,看在眼裡,急在心裡,「我其實希望我能陪在孩子身邊,或者是躲在角落遠遠看他們,把孩子突然交給治療師,的確不是100%放心。」M媽的要求並沒有得到滿足。M媽的質疑由此而來。

這其實是人之常情,別說孩子哭一天,甚至哭一會兒,很多家長都不太接受, 更別說是特殊孩子了。M媽其實的反應很正常。但是在專業人士眼裡,M媽的舉動會促進孩子負面行為的繼續發展,不利於正確行為的養成。家長和治療師的矛盾一觸即發,到了隨時都可能爆發的地步。

「我當時都準備不接受干預了,但是後來冷靜下來思考,覺得張茜老師說得對,她希望我們家長能接受專業意見。因為大家只有一個目標,就是一切為孩子好。」

信任的建立本不容易。「3個月後,我清晰地看到孩子的進步,非常明細,讓人開心與振奮。」M媽說,「我記得有一天,好像是周六,孩子突然就會說話了,突然一下子會說三個字的詞組甚至小短句了,我真的很驚訝。實實在在的效果的確顯而易見,讓我深刻的感受到ABA早期密集干預的作用。」

整整2年,孩子在BCBA張茜老師的科學干預下,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恢復得非常好,M媽持續的付出努力和不懈堅持,終於收到了回報。

由於當年看診結識的鄒小兵教授,在昆明特邀巡診時,還特意回訪了M媽和她的孩子,看到孩子恢復得非常好,一直堅持進行科學的ABA早期密集干預,也表示由衷的肯定和支持。

「控制焦慮、放平心態、拒絕悲觀,要看到進步」

如今,M媽的孩子在貝思愛融合教育的支持下,在普通幼兒園接受教育。兩個孩子不但茁壯健康成長,而且也成為很多特殊孩子家長羨慕的對象。早發現、早干預、早康復,一直是ABA早期密集干預的黃金法則。M媽不拋棄不放棄的精神的確讓人佩服。

「其實,我內心也有過痛苦,焦慮、有的時候自己都感覺是不是抑鬱了,但是作為家長,如果我自暴自棄了,那孩子怎麼辦,我必須堅強起來,我要對孩子負責。」

「不僅如此,我還自學居家干預,同步無縫每天上課的干預內容,在家也不斷練習,這就需要家長和康復師密切配合,互相支持,有不懂得地方及時虛心像老師求教。」

「對於孩子,我從來看重他身上這樣那樣的問題,我覺得只要我能看得到進步,今天比昨天好,這個月比上個月強,都是好事,我們應該看到好的地方。」

「建議我們特殊孩子家長一定要做到,不要悲觀、放平心態,控制焦慮,為孩子創造一個康復成長的良好環境氛圍,也一定要相信明天會更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