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寶頂山大佛灣中央區域的摩崖造像是宋代釋迦涅槃造像

fans news 發佈 2021-12-13T12:28:33+00:00

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東北向約15公里的寶頂鎮,現存雕刻造像萬餘尊。此處造像最初開鑿於南宋年間,四周約3公里內的山岩上遍刻佛像,分布於東、南、北三面;以聖壽寺(南宋淳熙年間建)為中心,分為大佛灣造像和小佛灣造像。

寶頂山摩崖造像位於重慶市大足區城東北向約15公里的寶頂鎮,現存雕刻造像萬餘尊。此處造像最初開鑿於南宋年間,四周約3公里內的山岩上遍刻佛像,分布於東、南、北三面;以聖壽寺(南宋淳熙年間建)為中心,分為大佛灣造像和小佛灣造像。大佛灣位於聖壽寺下方的山灣,全部造像均有文字記載,無一龕重複,巨型雕刻達360餘處,其中又以宋代釋迦涅槃造像、華嚴三聖造像、九龍浴太子造像、牧牛圖、三品九生圖等最為著名。

  位於寶頂山大佛灣中央區域的摩崖造像是宋代釋迦涅槃造像,曾被梁思成評定為「國內首選」。此大佛枕手側臥,如同棲息於山崖之中,通高31米,可謂高大,但也只能算半身像,因整座造像只雕刻至腿部,雙腳隱沒於山崖之中。大佛前的十餘尊弟子及菩薩像,也只雕刻半身。宋代這種以虛代實、以不全概大全的高超造像藝術,在歷朝歷代的造像藝術中可謂獨樹一幟,仿若繪畫中的留白,雖未全,但意無窮。

  石中文廟

  大足石刻大規模興造於宋代,這一時期正是中國儒學興盛以及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時代。因此,在大足石刻群中,常見三教並陳現象。

  大足石刻中的儒教造像遍布各處,以石篆山的「孔門十哲」造像最為獨特,堪稱中國儒教造像的曠世之作。石篆山位於重慶市大足區西南向約25公里處,山上原有古剎名曰佛惠寺。寺院所在山麓的山崖間,尚存自北宋以來的歷代摩崖造像,儒教「孔門十哲」造像就在其中。

  「孔門十哲」造像為北宋元祐三年(1088年)雕造。根據此窟壁上對各弟子像標註的題刻,可分辨主像為文宣王孔子,面向東南,正襟危坐,容止端詳。孔子兩側,各立五弟子。按從內至外順序,左一至五像為顏回(字子淵)、閔損(字子騫)、冉耕(字伯牛)、端木賜(字子貢)、言偃(字子游),右一至五像為仲由(字子路)、冉雍(字仲弓)、宰予(字子我)、冉求(字子有)、卜商(字子夏),共為「十哲」,即《論語·先進》中所載孔子門下分別在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面最為傑出的十大弟子,與孔子一同接受儒教祭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