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營養,對抗自由基,提升免疫力是對抗癌症的有效手段

fans news 發佈 2021-12-27T18:32:25+00:00

本文要點營養的缺乏或者不均衡以及自由基的損傷對癌症的發生發展都有很重要的影響。關注營養,對抗自由基,提升免疫力是防癌、抑癌及抗癌的有效手段。降低癌症的發生率是攻克癌症的第一步,需要全民健康意識的普及與積極參與。Part 1.

本文要點

營養的缺乏或者不均衡以及自由基的損傷對癌症的發生發展都有很重要的影響。關注營養,對抗自由基,提升免疫力是防癌、抑癌及抗癌的有效手段。

降低癌症的發生率是攻克癌症的第一步,需要全民健康意識的普及與積極參與。


Part 1. 癌症的流行病學

癌症是除了心血管病之外,致死率最高的疾病。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2020年的統計數字,中國新發癌症457萬,死亡300多萬,分別占世界範圍內的23.7% 及30.2%,排在世界首位。癌症死亡人數更是超過了全世界去年一年新冠死亡總人數的215萬。


如果把癌症新發病例按照各個年齡段來劃分的話,癌症發生率在45歲後顯著增高,55-74歲達到頂峰,可謂是「人到中年百病生」。中年人在工作單位承上啟下,在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往往因為過度忙碌,而忽視了身體的健康。當然現在癌症年輕化的趨勢也越來越嚴重,20幾歲甚至10幾歲的癌症患者也並不少見。這與現代人飲食結構以精細加工食品及外賣餐包為主,高糖高脂;生活作息習慣改變,熬夜、壓力大及晨昏顛倒等等不無關聯。



Part 2. 癌症的基本概念

癌症兇險,很多病人發現即是晚期,從確診到死亡只有幾個月到一年。

降低癌症的發生及死亡率最有效的手段是預防。但由於普通民眾對癌症的很多基本概念的了解都有欠缺,也就無法正確有效地防止癌症的發生發展。


首先,我們先區分一下癌症與腫瘤。

簡單地說,當組織異常生長時就形成腫瘤,可以是良性,也可以是惡性


良性腫瘤,形成腫塊的細胞與正常細胞的大小形態接近,通常不會轉變成惡性,也不會發生血管及淋巴管的侵襲;常見的如脂肪瘤,纖維瘤,子宮肌瘤等。這些腫瘤往往表面光滑,有包膜,容易手術切除,多數不會復發轉移。


惡性腫瘤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癌症,與起源正常細胞相比,異質性強,沒有或者可以突破包膜,侵襲附近的組織器官或者經血管淋巴管轉移至身體其它部位。從病理學的角度講,癌症特指發生在上皮細胞的惡性改變,如覆蓋於器官表面及空腔臟器內面的細胞癌變會形成肺癌,直腸癌,乳腺癌,胃癌,胰腺癌等等。發生於骨和軟組織的惡性腫瘤是肉瘤;發生於淋巴造血系統則是白血病和淋巴瘤。



Part 3. 癌症的發生發展

癌症的發生是由於身體內部的細胞,在一系列物理、化學或者生物因素的刺激下,經歷炎性反應,增生或者過度增生,具備了異常、活躍、不受調控地增殖的特性。如果在癌症發生的早期階段,能夠消除不良刺激因素,這一過程或許可以被阻止或者逆轉。一旦發生惡變,形成轉移復發,即使以現在的醫療條件,也只能做到延緩進展,而無法逆轉。


以結腸癌為例,從正常的腸黏膜到輕度不典型增生,中度及重度不典型增生要10-20年,通常經歷腺瘤階段再發展為癌。而攜帶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特徵性BCR-ABL1基因重排的細胞在正常人體內也有極低的機率可以檢出。如果在腸黏膜早期增生的階段或是攜帶基因重排的細胞尚能被機體的免疫系統識別監控的階段進行一些干預,例如增進機體免疫及抗腫瘤的能力,也許可以防止癌症的發生或者把癌症消滅在萌芽階段。


一篇於2018年發表在頂級醫學雜誌自然子刊上的文章,總結了癌症發生的內在與外在因素及是否可調控。

內在因素:如DNA在複製過程中的隨機錯誤,很難干預或者調控。

外在因素:分為內源性和外源性。內源性包括生物性的老化,基因組不穩定,DNA修復機制缺陷,荷爾蒙紊亂,生長因子分泌失調,炎症反應等等。這些因素中部分是可調節的,如延緩衰老,調節荷爾蒙,防止炎症等。外源性包括放射線,化學致癌物,致癌病毒及不良生活習慣,如抽菸,缺乏鍛鍊,營養失衡等,這些也都是可以調節的。


顯而易見,最容易做到的、對機體有保護作用,防止癌症發生的因素就是營養均衡和加強鍛鍊。



Part 4. 癌症與營養的關係

2017年自然-免疫學子刊發表了關於營養與炎症,老化,及腫瘤關係的綜述,迄今為止已經被114篇後續的論文引用,索引率非常高,說明了它的學術權威性與重要性


根據這篇綜述的總結,我們日常所攝入的營養素的數量和質量,會影響機體的炎症反應和免疫力;而異常的炎症反應與免疫力,會導致老化甚至癌症。另外,營養素數量和質量的欠缺也會通過機體老化,而直接導致癌症的發生。

營養與免疫、老化,及腫瘤發生的關係可以通過這個圖表來演示。



代謝綜合徵及肥胖在免疫失衡、腫瘤發生發展及治療中所起的作用主要是通過六個通路,其中有四個都和自吞噬細胞的功能被抑制,使其無法吞噬癌變細胞有關。


不健康的飲食結構,暴飲暴食,導致脂代謝異常,高脂血症,亞臨床炎症反應,細胞因子,如白細胞介素-1β, 白介素6釋放;促進垂體分泌與代謝及營養相關的激素,比如胰島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等;向腫瘤輸送脂肪細胞,給腫瘤的生長提供支持,並通過影響生長因子分泌,與其它機制協同作用,抑制自噬細胞對癌變細胞的吞噬滅活。另外,還可以導致免疫系統和消化道功能紊亂。免疫系統無法識別癌變細胞,導致其從變異監控下逃逸;消化道功能異常則引起致癌代謝物堆積。


這幾個通路協同作用,導致人體老化加速,體內的致癌物質累積疊加。在腫瘤治療中則導致化療藥物不敏感或者繼發耐藥。



Part 5. 癌症與自由基的關係

另外一個與腫瘤發生有關的可調控的因素是自由基。

自由基也稱為「游離基」,是不成對的原子或者集團,以一種不穩定的、活潑電子的形式,隨著血液循環,向各器官的細胞膜和細胞器發生攻擊。由於其對身體的損害之多、之大,所以被稱為萬惡的自由基。


自由基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從紫外線,不良化妝品,食物添加劑,生活壓力,空調,電腦手機電離輻射,到自然老化,甚至呼吸都可以產生自由基。這些自由基產生的源頭很多是無法避免的,我們不能不呼吸,現代生活也很難離開手機電腦。


研究顯示,每天會有數十億自由基向人體發出攻擊,約三千次之多。這些攻擊,會造成靶細胞損害,導致了一系列疾病,主要是退行性變,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痛風等等。自由基造成DNA斷裂、細胞損傷,超過一定負荷無法修復時,細胞就會發生不受限制的增生,進而形成腫瘤。



抗氧化劑是對抗自由基、防止DNA及細胞損傷的有效物質。其作用機理是通過貢獻出自己的電子,中和不成雙,不穩定自由基中的游離電子來清除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自由基的攻擊,保持健康的狀態。這種清除是防治許多疾病的根本方法,包括癌症


抗氧化劑可以通過日常飲食來獲得。來自於飲食的抗氧化劑主要有幾類,維生素,如維生素A,C, 和E;硫辛酸,礦物質(比如硒)。還有一個重要的類別是類胡蘿蔔素,有700多種,歸納分為胡蘿蔔素和葉黃素,其中包括番茄紅素和蝦青素。


由於膳食結構,以及食物加工過程的破壞,來自食物中的天然抗氧化劑攝取往往無法滿足對抗自由基損傷的需要,這種情況下也可以考慮天然提取的營養補充劑,富含維生素及礦物質。



Part 6. 癌症治療中營養素的作用

癌症的治療,早期以手術為主;晚期如果轉移復發,則需要進行化療,放療,或者激素治療。靶向及免疫治療近年來蓬勃發展,成為廣泛應用的腫瘤治療手段。


某些維生素對腫瘤的療效有影響作用。維生素B6的代謝產物能通過對細胞漿裡面一個非常重要的細胞器,粗面內質網的抑制,進而引起免疫原性的細胞死亡,並增強順鉑的化療效果;維生素D3的代謝產物則是通過與細胞核的維生素D受體結合,提升免疫反應,抑制炎性細胞因子,來起到抗腫瘤的功效。



關注MORE Health,關注最新醫療資訊。如果您或者您的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無意中碰上了腫瘤癌症、疑難危重疾病等,需要向國際頂級醫學專家求助的話,建議您聯繫我們——MORE Health(愛醫傳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