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大國若烹小鮮:明太祖的七道工藝

fans news 發佈 2022-01-09T01:51:46+00:00

自公元前 300 年至清朝滅亡的 1911 年,中國官方文獻中共出現過旱災 1392 次,水災 1621 次日,平均每年出現災荒 1.4 次。

明王朝有一個公開的秘密:太祖朱元璋有兩幅畫像。


一幅是流傳至今的民間版本,畫中人的樣貌奇醜無比;另一幅是內府所藏的官方版本,太祖正姿端坐,天庭飽滿,地閣方圓。


一種說法認為,太祖是生就了一副「帝王異相」,另一種說法則認為,所謂的「真容」是清修《明史》時的刻意而為。

《明太祖實錄》中對太祖的形容是「姿貌雄傑,志意廓然」,《明史》中的描繪則頗有意味:

「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太祖畢竟沒有換臉之術,但後世致力於從歷史的蛛絲馬跡中對太祖的真容一探究竟,更何況,從布衣到帝王,在層層疊疊的權力臉譜之上,太祖的側寫不只是這兩張畫像:

一介布衣出身、少年時在廟裡做過僧人、青年參軍後征戰封王、中年時稱帝開國,而後建功立業,開創了「洪武盛世」。

如果說太祖開國的歷程是一段傳奇,立國的過程更像是工藝,對症下藥,刀口精確,嚴謹細密,用料十足,節奏恰當,步驟明晰、穩准快狠......多少有一些「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意思,算下來正好是七道工藝。

慢熬開鍋:「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

自公元前 300 年至清朝滅亡的 1911 年,中國官方文獻中共出現過旱災 1392 次,水災 1621 次日,平均每年出現災荒 1.4 次。

天災和飢餓導致了綿延不絕的貧窮和戰禍,無數農民起義軍都是在這樣的亂世中湧現,而勝利者最終成為主宰時代的弄潮兒。

1368 年初,朱元璋在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當年秋,明朝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16 年前,朱參加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娶其養女馬氏為妻。據說「朱元璋」這個名字正是郭子興取的,是「誅(朱)」滅元朝的「利器(璋)」之意。

在那之前,他的名字是朱重八,家族裡,祖父是朱初一,父親是朱五四,祖祖輩輩均務農,於是朱元璋從當時社會的最底層出身,25 歲時加入了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1356 年,郭子興病逝,朱元璋在事實上已經成為軍隊的統帥。

徽州的謀士朱升向朱元璋諫言道「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九個字成為了朱元璋在起步階段的指導思想。12 年後,朱元璋已經成為了一個皇朝的開國之君。布衣出身在歷史上並不多見,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里,能在此事上與太祖並提的常常只有漢高祖劉邦。

「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明史講義》

於是,朱元璋站在這片他剛剛推翻的元朝統治者站過的地方,重新思量了一番時局。

這個開國的局面,是用小火慢熬了八年的成果。

積累實力的八年裡,各路王侯將相紛紛登場,又紛紛退場,這方唱罷那方休。而他的勢力在應天府搭台起灶,劈柴燒火,而後大敗陳友諒、張士誠,南征北伐、平定江南。

少年之時,他在皇覺寺做過幾年的僧人,識文斷字,掃地念經,托缽流浪。

別人都是半路出家,他是半路還俗,為了熬製一副鍋底,在亂世里小火慢燉,終於將這鍋湯熬到了開鍋,大明王朝開國。

如今,稱王和稱帝相繼成為過往的豐碑,眼下,他要著手安排的不是哪個人、哪件事、哪座城池,現在他面對著的,是元朝留下來的參差不齊的物料,和百廢待興的事務。

一個嶄新的王朝盡收眼底,等待著他的,不再是開國,而是立國。

稱帝這年,朱元璋年過不惑,他比從前有了更好的耐心,也想得非常清楚:夫治大國,若烹小鮮。

他要布的這桌席,是將要宴請當代臣民和後世子孫的流水席,他即將要做的這一切,會成為明朝的基業。

控制火候:明太祖北伐

一盤菜要做大,控制火候是重要條件。明朝建立後,為穩定明朝的天下,朱元璋發動了針對北元的北伐戰爭,亟待肅清北元的殘餘勢力。北伐的這把火,火勢綿延不絕,在 1370-1396 年間,歷經多次添柴,共計燒了八次。

  • 第一次北伐:1370 年,兩路皆獲大勝,元朝在近塞的殘餘勢力遭到沉重的打擊。
  • 第二次北伐:1372 年 ,三路明軍各自為戰。主力中路軍戰敗,東路軍得失相當,僅西路軍獲勝。
  • 第三次北伐:1380 年 ,北元國公脫火赤、樞密知院愛足遭遇突襲,未經激烈抵抗就被明軍俘虜南下。
  • 第四次北伐:1381 年, 分兩路出塞北征。八月底,明軍北征各部勝利班師。
  • 第五次北伐:1387 年, 戰勝納哈出,遼東從此成為明朝勢力範圍。
  • 第六次北伐:1387 年-1388 年,北元太尉倉卒迎戰,失敗戰死後其餘北元貴族投降,北元行政的根基被動搖。四月,明軍勝利班師。
  • 第七次北伐:1390 年, 晉王朱岡、燕王朱棣分兵兩路,各率師北征。燕王大軍進圍其營,乃兒不花等被迫投降,晉王率軍出塞,不見故元人馬而還。
  • 第八次北伐:1396 年,北元軍大敗,索林、帖木兒等數十人被俘虜。明軍騎兵追擊到兀良哈禿城,又遇北元將領哈剌兀,再次大敗北元軍凱旋班師。

八次北伐沉重打擊了元朝的殘餘勢力,減輕了邊疆危機。

一方面解除了北部少數民族對中原封建統治的威脅,另一方面為促進明初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發展環境。

連年的軍事行動不斷消耗著大量的騎兵,需要與火候條件同樣重要的工藝:一份適用於當時時局的菜譜。

定製菜譜:《大明律》

朱元璋格外重視法律的社會作用,早在開國之前就已經授意制定這套律令。

他認為「建國之初,當先立綱紀」,表示「禮法,國之綱紀;禮法立則人志定、上下安,建國之初,此為先務」。

1365 年,朱元璋占領武昌後,著手此事。

1367 年,朱元璋採納了李善長有關立法原則的建議:「歷代之律,皆以漢《九章》為宗,至唐,始集其成。今制宜遵唐舊」。

李善長成為律令總裁官,依《唐律》編修,年底修成。

「太祖初渡江,頗有重典,……命(李善長)與中丞劉基等裁定律令,頒示中外。」 ——《明史·刑法志》

「太祖平武昌,即議律令,……十二月書成。凡為令一百四十五條,律二百八十五條。」 ——《明史·李善長傳》

洪武六年冬,朱元璋令刑部尚書再次修訂律令,第二年書成,以《唐律》為藍本,「篇目一準之於唐」,分為《衛禁》﹑《斗訟》﹑《詐偽》﹑《雜律》﹑《捕亡》﹑《斷獄》﹑《名例》等十二篇。

洪武二十二年,《大明律》又進行了較大修改,以《名例律》冠於篇首,按六部職掌分為吏、戶、禮、兵、刑、工六律,共三十卷,四百六十條,傳統的法律體例結構至此面目為之大變。

此後,《大明律》又依據考察實踐進行了三次修改和增刪,終於三十年(1397 年)五月,《大明律》才正式頒發,作為各級司法部門決獄量刑的依據。

「太祖之於律令也,草創於吳元年,更訂於洪武六年,整齊於二十二年,至三十年始頒示天下。日久而慮精,一代法始定。」 ——《明史·刑法志》

《大明律》頒布後,對日本和朝鮮都產生了重要影響,日本明治初期的訴訟制度,即大量反映了《大明律》的內容。

朝鮮方面,公元14世紀朝鮮王朝建立之時,太祖李成桂在即位的詔書中稱:

「自今京外刑決官,凡公私罪犯必核《大明律》,追奪宣敕者及謝貼該資產沒官者,乃沒家產;其附過還職,收贖解任等事,一依律文科斷。勿蹈前弊,街衢革去。」

有關《大明律》的內容及其律文結構和量刑原則,在順治三年(1646 年)頒行的《大清律例》中仍然可見一斑,《大清律例》實質上也是《大明律》的修訂本。

在世界法制史上,《大明律》是當時東方世界先進法文化的代表,是一部居於當時世界法制前列的重要法典。

除了《大明律》外,朱元璋緊接著又親自編定《明大誥》,在位期間還親自主持編撰了《祖訓錄》,用於訓誡子孫,後更名為《皇明祖訓》。

某種意義上,當一位皇帝制定了家法,他的家法也是國法之一。 在太祖的手裡,法律是他面對這片嶄新戰場時的可攻可守的新武器。

有了這幾套全面的菜譜,下面他需要的,是一個合適的主廚,或者,幾位更合適的幫廚。

遴選幫廚:廢除丞相

明朝初年之時,朱元璋曾有很多合適的「主廚」人選。李善長、徐達、汪廣洋、胡惟庸先後都曾擔任過丞相。其中徐達常年領兵,任過中書右丞相,在任時間較短。

洪武十八年,徐達病逝,朱元璋親至葬禮以示悲傷。

「帝為輟朝,臨喪悲痛不已。追封中山王.諡武寧,贈三世皆王爵,賜葬鐘山之陰,御製神道碑文。配享太廟,肖像功臣廟,位皆第一。」

而在任過的其他三位丞相接連暴露出的問題,使得朱元璋意識到了明初這套政治體系裡面的重要問題。

其一,尸位素餐、吏治腐敗是這個國家幾千年來的頑疾,就連他的丞相也不例外;其二,封建王朝里,君權與相權的衝突恆久存在,此消彼長,不可避免。

朱元璋不禁又想到:如果他現在都不能解決這幾個問題,他的子孫們又如何穩妥地繼承他留下的基業?

  • 洪武十二年(1379 年),胡惟庸案爆發。胡惟庸因叛亂被朱元璋處死,成為最後一任中書省丞相;
  • 洪武十二年(1379 年),因受胡惟庸毒死劉基案牽連,汪廣洋被朱元璋賜死;
  • 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以胡惟庸黨追問,朱元璋將李善長連同其妻女弟侄七十餘人一併處死,年七十六歲;
  • 洪武十三年(1380 年),朱元璋罷中書省,廢丞相,親決國政。

明朝的政治上,從此廢除了丞相制度,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分掌權力,進一步加強了中央集權,嚴懲貪官和不法勛貴。

主廚自己來當,幫廚權責分明,而下一道工藝,是獲得食材和弄清產地。

就地取材:《黃冊》與《魚鱗圖冊》

朱元璋即位後,立法多扶貧抑富,重訂賦役,設黃冊登記壯丁與田苗,又照度量田苗之圖,分區為冊,狀如魚鱗,稱「魚鱗冊」,田苗買賣均隨時登記,防止地主漏稅。

「定賦役法,一以黃冊為準,冊有丁有田,丁有役,田有租」。「魚鱗冊為經,土田之訟質焉,黃冊為緯,賦役之法定焉」。——《明史·食貨志二》


早在南宋時期,魚鱗冊已有其名,紹熙元年(1190 年)漳州等地陸續開始編制這種圖冊,婺州等地區曾經編造。

及至明初,朱元璋命令地方長官及總兵收集元政府的戶口版籍,洪武年間,又派遣周鑄等一百六十四人往浙西核實田畝,在松江編制魚鱗冊。

「魚鱗冊字號,一號以一畝准之,不得贅以奇零。如數畝而同一區者,不妨數號;一畝而分數區者,不妨一號。」——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田制三》

洪武二十年,全國完成編制,以里為單位,一百一十戶為里。

依照黃冊及魚鱗圖冊,此兩戶籍資料,將中國地域相鄰的 110 戶人家,編為一「里」,里轄十「甲」,一「甲」共十戶。

一「里」中,有十個「里長戶」,以及分屬十個甲的「甲首戶」,共一百個。其每一戶里長直轄一甲。每一年,都由一個里長戶以及相應的十個甲首戶,去承擔徭役。十年為之一輪徭役。

憑藉里甲制的推行和魚鱗圖冊的編纂,明初社會秩序得以重構。

里甲制度的最大功能在於分配徭役及按丁納稅等,而魚鱗圖冊制度作為一種土地賦稅管理辦法,它的科學性一定程度上幫助統治者了解了地權歸屬並有效規劃了國土,是自然社會資源管理的重大進步。

天下糧田盡收眼前。

熱鍋和食材都已備好,廚師長和幫廚們人手一份菜譜,但這道菜還不能出鍋,差點兒味道,需要再加幾副猛料。

調味猛料:明初四大案

這四大案件的相同之處是出發點,目的是鞏固朱姓政權:一方面,整頓吏治、懲治貪污;另一方面,消滅對朱姓朝廷有威脅的人。

四起事件分別為:空印案,郭桓案,藍玉案,和之前廢除了丞相制度的「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與藍玉案共稱為「胡藍黨獄」,被定義為政治事件,旨在誅殺開國功臣;而「空印案」與「郭桓案」則針對貪污腐敗,是對涉嫌的官吏進行大規模的鎮壓和懲治。

這四副猛料陸續被添加至了明朝的政治局勢里,掀起了巨瀾,與所有其他工藝一道,將政治事件的色澤變得深沉。

餐前試菜:設錦衣衛

一切準備就緒,菜已上桌,慢著——帝王就餐之前,還需要幾個來試菜的人。

錦衣衛,全稱是錦衣衛指揮使司,實為明朝所特設的特務機構,對皇帝負責,一切行動直接向皇帝匯報。在洪武十五年正式成立之前,錦衣衛指揮使司已初具雛形。

1361 年,朱元璋稱帝之前,將樞密院改為拱衛司,秩正七品,管領校尉,後改拱衛指揮使司,秩正三品,拱衛司為錦衣衛的前身,再改為都尉司,終改為「儀鑾司」;

洪武二年(1369 年),朱元璋設置親軍都尉府,儀鑾司改隸親軍都尉府;

洪武十五年(1382 年),在胡惟庸案後,朱元璋對臣下愈加不信任,於是罷府及司、置錦衣衛為十二親軍衛之一,錦衣衛組織在原親軍都尉府及所屬的儀鸞司的基礎上改制而成。

錦衣衛由此正式建立,最初只是出於監控官員的需要,執掌本衛的刑名之事,兼理軍匠,後來被授以偵察、緝捕、審判、處罰罪犯等權力,成為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它有自己的法庭和監獄,俗稱「詔獄」,詔獄裡採取剝皮、抽腸、刺心等種種酷刑。

直到洪武二十年(1387 年),錦衣衛辦案中已然出現大量非法凌虐的情況:

藍玉案時「非法凌虐,誅殺為多」,「株連且四萬(人)」......朱元璋在這時意識到,酷政不可以長期存在,於是下令大削錦衣衛的權力、焚燒刑具、所押囚犯轉交刑部審理,並詔令將包括藍玉案在內的內外獄事務統一交由三法司(即刑部、督察院與大理寺)審理 ——

詔內外獄無得上錦衣衛,大小咸經法司。

至此,錦衣衛指揮使司制度被廢除,一直到明成祖朱棣即位後才被啟用。

肉食者謀之

洪武二十五年(1392 年),太子朱標從陝西視察歸來,因感風寒而病逝,當年八月葬於孝陵東側。朱元璋已年至 64 歲,一時間白髮人送黑髮人,廉頗老矣。

回溯至至正四年,當時災荒與瘟疫橫行,朱元璋十七歲。父母兄弟相繼離開人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他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家族的兄弟八人中,只有他與二哥在世。

「至正四年,旱蝗,大飢疫。太祖時年十七,父母兄相繼歿,貧不克葬。里人劉繼祖與之地,乃克葬,即鳳陽陵也。太祖孤無所依,乃入皇覺寺為僧。」——《明史(本紀.卷一)》


他是歷史的倖存者,一向被時間眷顧,直到這一次才驚覺,時間的步子邁得太快,他已來不及追趕。

洪武三十一年(1398 年),朱元璋病逝,時年七十有一。臨終前,朱元璋立下遺詔,由太子朱標的嫡子、皇太孫朱允炆繼位,史稱建文帝。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酒席完備之時,太祖已然布局了半生。這道「洪武之治」不只是小鮮,堪稱「洪武盛世」,只是太祖欽定的繼承人位子還沒有坐熱,席間已然換了品菜者。

建文元年至建文四年(1399 年 - 1402 年),靖難之役爆發,成王敗寇,建文帝下落不明。其四皇叔朱棣繼位,史稱永樂帝,即明成祖。

這一次,換做明成祖臨桌而立,從其父、其兄、其侄的手中接過權杖:「孰為肉食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