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港事件是美國自導自演?不可能,日本不會接受美國導演

fans news 發佈 2022-01-19T15:48:02+00:00

一直以來,都有人說珍珠港事件是美國故意賣的一個破綻,讓日本偷襲成功!這樣的話,美國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參戰!

一直以來,都有人說珍珠港事件是美國故意賣的一個破綻,讓日本偷襲成功!這樣的話,美國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參戰!

在這,我要勸那些說陰謀論的人,可以洗洗睡了!本文會把珍珠港事件是陰謀論的說法給狠狠推翻。

那些說珍珠港事件是陰謀論的人,大致基於以下兩個推理:

一、羅斯福想要參戰,但是國內民眾反戰。所以羅斯福需要一個十分充分的理由參加戰爭。所以,把珍珠港的幾千士兵拿去送死,就能充分調動國內民眾的情緒,讓他們支持戰爭。

二、第二個推理相對沒有那麼多在知道。這個推理是:作為海戰中最為重要的戰艦,三艘航空母艦沒有一艘在珍珠港!這,太奇怪了吧?哪裡那麼湊巧?

先來說第一個推理!要參加戰爭簡直不要太簡單,根本不需要找理由。比如:直接先干日本人,然後對國內說是日本人先動的手。那國內的民眾能怎麼辦?那時候沒有百度,沒有谷歌,他們能知道個P,還不是乖乖地讓政治家騙?

大家想一想,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想要發動戰爭,什麼時候能夠被民眾的意見阻擋?大家想一下,話語權、統治權、武力都掌握在統治者手上,統治者想要做什麼決策,民眾的反對,是無效的。

當然了,畢竟需要民眾納稅、做苦力、當炮灰,安撫是必要的,欺騙是肯定的。

所以,說羅斯福為了參加戰爭,讓珍珠港的整個艦隊當炮灰,上演苦肉計,完全沒有必要。

此外,如果羅斯福這樣做,事情的發展不是他所能掌控的,後果也不是他所願意承受的。

當時的美國,還沒有發動戰爭機器,太平洋艦隊的覆滅,使其在太平洋戰場以及東南亞地區都極其被動。甚至其在菲律賓的軍隊被日本打敗,近15000名美軍士兵被俘虜,然後進行了無比悲慘的巴丹死亡行軍,15000名美軍有差不多一半慘死在日本人手裡。而且此時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已基本被日本所掌握。

日本把美國拖下水雖然不明智,但美國因為珍珠港的失敗,其後果也是極其嚴重的,也是不可控的。

所以,羅斯福絕無可能為了參加戰爭,讓太平洋艦隊當炮灰。

說完了第一個推理,我們再來說第二個:為什麼美軍的三艘航母剛好不在珍珠港內?

這句話,問日本和問美國,答案是一樣的:我怎麼知道會這麼巧!

大家這麼在意航母有沒有沉,無非是覺得航母戰鬥能力強,所以作用突出、意義重大。

但是在當時,世界上對於海戰的思維,還是停留在大炮巨艦時代。當時所有國家都認為,裝備有大量巨炮的戰列艦才是一支艦隊的絕對主力。

所以,你看日本人,把大和號戰列艦當作日本海軍的象徵。

此外,大家也能清楚地在電影《珍珠港》中看到,一個日本飛行員拿出一張紙,上面標註著:亞利桑那號戰列艦。這說明,在日本人眼中,戰列艦才是他們偷襲的最重要的目標。航空母艦?跑了就跑了吧!

(這電影很寫實,大場面是符合歷史的,小情節當然有個人英雄主義。所以,這部電影關於歷史的描述,是可信的)

其實,不光日本人的思維停留在大艦巨炮時代,美國也一樣。甚至,全世界都是這樣的想法。

比如,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各簽約國的主力艦(戰列艦)噸位不能超過本條所規定的水平:美國,525,000噸(533,400 公噸);大英帝國,525,000噸(533,400 公噸);法蘭西,175,000噸(177,800 公噸);義大利,175,000噸(177,800 公噸);日本,315,000噸(320,040 公噸)。

各簽約國的航空母艦噸位不得超過以下的標準:美國,135,000噸(137,160 公噸);英國,135,000噸(137,160 公噸);法國,60,000噸(60,960 公噸);義大利,60,000噸(60,960 公噸);日本,81,000噸(82,296 公噸)。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各國對戰列艦的追求要遠超航空母艦。戰列艦作為主力戰艦,是各國的共識。

如果大家有留意一些細節的話,就會知道:美軍航母在二戰中的舷號以CV打頭。而CV兩個字母,其實是英文Cruiser Voler的縮寫,也就是「航空巡洋艦」的縮寫。

這個命名,就充分說明了航空母艦在美軍心中的地位。因為,巡洋艦的任務便是為主力艦隊進行巡邏、偵察、警戒。而航空巡洋艦,顧名思義,就是帶有飛機的巡洋艦,通過飛機,實現巡邏、偵察、警戒的功能。

而且美軍在太平洋艦隊的三艘航空母艦,其中有兩艘是由戰列艦改裝而成的,即:列克星頓號、薩拉托加號。另一艘「企業號」航空母艦,則是正常列裝的。

所以,在美軍心中,戰列艦的地位高於航空母艦是肯定的。如果日軍偷襲珍珠港是一場陰謀,那他們應該抽調走一部分戰列艦。

實際上,並沒有!當時9艘戰列艦全部在港,共有五艘被重創或者擊沉。美國花了一年多時間、千辛萬苦打撈這些廢鐵上來修復,可見戰列艦在他們心中的地位。

而三艘航空母艦剛好不在港內,只能說,美國真的不是故意的。

太平洋戰爭爆發前夕,日本像瘋狗一樣上竄下跳。美國人又不是白痴,當然能發現一些端倪。

換句話說,美國人就算不想打日本,也得防著日本打自己啊。

所以,他們在大戰爆發前夕,作了一些兵力上的布置。

而執行這些兵力布置的,恰恰就是那三艘離開珍珠港的航母。

以美軍當時的兵力布置,是要讓這三艘航空母艦執行給外圍運送飛機,並順帶進行周邊海域巡邏、警戒的任務。

事實上,三艘航空母艦當時的行動,恰恰驗證了這一觀點。

珍珠港事件發生時,列克星敦號正要執行的任務是將一批戰鬥機運到中途島。也許有人會說,戰鬥機直接飛過去不是更省事嗎?大哥,珍珠港到中途島大概2200公里,二戰時的螺旋槳飛機能飛那麼遠嗎?

所以,大家看,髒活累活航母干。

這時候,列克星敦號上的人得知珍珠港被人給端了,嚇了個半死。馬上派出偵察機去搜索日軍艦隊的蹤跡,隨後,找到企業號航母,一起結伴回港。

注意,列克星敦號上的艦載機是有作戰能力的,但是一遇突發狀況,航母上的人首先想到的不是戰鬥,而是偵察、跑路。

所以,當時列克星敦號是有自己的軍事計劃的,並不是為了躲小鬼子。

薩拉托加號航空母艦,當時正在聖迭戈港。為什麼在這呢?在檢修!

而企業號航空母艦,在1941年的時候,不斷往返於珍珠港和美國西海岸之間,運送陸軍航空兵部隊的P-39「飛蛇」式戰鬥機和P-40「戰斧」式戰鬥機,以及大批兵力、軍火。因為小鬼子動作太多,所以,美軍計劃要將這些部隊和武器在1942年中期之前部署到威克島、關島以西。

接下來,就到了企業號航空母艦的驚魂時刻。

在珍珠港事件發生之前,企業號最後一次停靠珍珠港的時間是1941年11月28日。當時企業號執行的任務正是向威克島輸送海軍陸戰隊航空兵和戰鬥機。

12月2日,企業號表示:老子累了!

所以,企業號上的戰機只能自己飛往威克島。而企業號,則選擇掉頭回珍珠港。原定計劃是12月6日回到珍珠港。然後,企業號在海上遇到非常猛烈的風流,把企業號上的人顛簸得懷疑人生。因此,他們不得不推遲回港的時間。

如果他們知道接下來所發生的事,他們估計會好好感謝老天爺安排的這次風浪。

因為,12月7日,正是日本對珍珠港發動襲擊的時間。

企業號在哪踩的狗屎,咋就這麼走運呢!

綜上,三艘航空母艦雖然是被安排離開珍珠港的,但並不是有預謀地躲避日本可能的攻擊。

相反,列克星頓號和企業號的任務,非常危險。如果美國人為了保住航空母艦,不可能做出那樣的安排。

因為,列克星頓號是往中途島運送飛機,企業號是去威克島運送飛機。這兩個島,都是位於日本本土和珍珠港之間的。

這時候派列克星頓號和企業號往這個方向執行任務,是很有可能遇上日本人龐大的艦隊的!一旦遭遇日本人的艦隊,以當時他們執行運送任務的狀態,是很難迅速投入到戰鬥中的,那將非常危險。

所以,美國如果真的是把珍珠港當炮灰,而把航母調走的話,也應該是把航母調往更安全的美國本土。

現在我們有這樣的論調,是因為我們覺得航母是最有價值的軍事目標。而三艘航母全都倖免於難,所以覺得是一場陰謀。

前面已經說了,當時所有人都認為戰列艦才是最重要的目標。所以,日本在擊沉或重創了多艘戰列艦之後,沾沾自喜,並沒有因為漏掉航空母艦而感到可惜。

航母的價值,恰恰是日本轟炸了珍珠港之後,美國不得不以航母作為艦隊的主要力量,展開與日本的戰鬥。

隨著太平洋海戰爭的進行,發現在茫茫大海中,無論是偵察能力、機動性、火力、航母及其艦載機的作用都遠非戰列艦可比。

所以,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前,美國人是沒有意識到航母的作用比戰列艦大的。因此,他們是不可能為了躲避「早就知曉」的偷襲,而調走航空母艦的,還往日本方向調。

所以,二戰是躲不掉的,偷襲對美國是促不及防的,美國並沒有針對日本這次偷襲作任何安排,因為他們沒有提前知曉。航母不在港,只是湊巧。日本並沒有把美國的三艘航母當作首要打擊目標。所以,航母沒在港內,也照打。

最後得出結論:珍珠港事件,絕對不是一場陰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