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科發表臨床研究SCI論文特輯

fans news 發佈 2022-02-03T07:52:01+00:00

本文由「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授權轉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科2021年1~12月發表臨床研究SCI論文特輯(第12期)作者:麻醉科 彭玲 張璐2021年1月至12月,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在線發表臨床研究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5分以上2篇。

本文由「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授權轉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麻醉科

2021年1~12月

發表臨床研究SCI論文特輯

(第12期)

作者:麻醉科 彭玲 張璐

2021年1月至12月,華西醫院麻醉手術中心在線發表臨床研究SCI論文31篇,影響因子5分以上2篇。其中楊靜教授團隊於J Clin Anesth(IF: 9.452)雜誌發表關於「超聲引導下腰方肌阻滯聯合局部浸潤麻醉對人工關節置換術後疼痛緩解的影響」的研究論文;余海教授團隊在J Clin Anesth(IF: 9.452)發表關於「甲基強的松龍對胸腔鏡肺手術患者術後早期疼痛和恢復影響」的隨機對照研究,同時,該團隊於Anesth Analg(IF:4.305)發表關於「異丙酚和揮發性麻醉藥對肺切除術後肺部併發症影響」的隨機臨床研究;李茜教授團隊在Anesth Analg(IF:4.305)發表關於「鼻罩和傳統鼻導管在胃鏡檢查中的應用」的隨機對照研究。現將部分文章分享如下:

1

題目:The impact of ultrasound-guided transmuscular quadratus lumborum block combined with local infiltration analgesia for arthroplasty on postoperative pain relief

作者:楊靜(通訊作者);胡建(第一作者)

雜誌:J Clin Anesth. 2021 Jun;73:110372. IF 9.452

試驗方法:8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經後外側入路的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隨機分為神經阻滯組(腰方肌阻滯+局部浸潤鎮痛)和局部浸潤鎮痛組。分別於術後在PACU,2,6,12,24,48和72進行靜息時的疼痛評分,分別於手術後6,12,24,48和72小時進行運動時的疼痛評分。隨訪包括術後併發症(如頭暈、噁心、嘔吐、傷口腫脹、傷口滲出、尿瀦留、嗜睡、術後跌倒等)和不良事件。

臨床意義:既往研究顯示,有大量的案例報到腰方肌阻滯用於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術後鎮痛,並取得了良好的鎮痛效果,但缺乏與其他鎮痛方法的比較,特別是目前常用的局部浸潤鎮痛。本研究在經後外側入路的全髖關節置換術中運用前路腰方肌阻滯,研究其術後鎮痛效果及安全性。該研究的順利開展和完成將改善患者的鎮痛質量及預後。並極大的擴展我們對腰方肌阻滯作用機制的認識,為臨床推廣和使用腰方肌阻滯提供理論支持。

2

題目:Effects of methylprednisolone on early postoperative pain and recover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thoracoscopic lung surger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作者:余海(通訊作者);石薇(第一作者)

雜誌:J Clin Anesth. 2021 Dec;75:110526. IF: 9.453

實驗方法:180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擬接受擇期電視輔助胸腔鏡下肺切除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小劑量甲強龍組(40 mg)、大劑量甲強龍組(120 mg)和對照組(生理鹽水)。分別於麻醉誘導後和手術開始前30分鐘靜脈注射以上藥物,三組患者均予以相同且標準的圍術期ERAS管理策略,術中採用全憑靜脈或全吸入麻醉維持BIS於40-60。主要結局指標為術後第一天咳嗽時的中重度疼痛(NRS ≥ 4)發生率,次要結局指標包括:術後3天的靜息及咳嗽疼痛評分、恢復質量評分、補救鎮痛率、噁心嘔吐、血清炎症指標及空腹血糖水平、術後住院時間和切口感染情況等。

臨床意義:既往研究提示圍術期使用糖皮質激素可有效減輕術後疼痛及噁心嘔吐的發生。然而,目前尚無研究探討小劑量甲強龍對胸科術後疼痛控制的影響,且大劑量甲強龍用於術後急性疼痛的有效性仍存在爭議,甲強龍對恢復質量的影響也尚未得到充分研究。本試驗發現三組間術後第一天咳嗽時中重度疼痛發生率均無統計學差異,甲強龍可減輕術後疼痛評分及改善術後恢復質量,但無臨床意義。本研究基於ERAS策略下聯合使用甲強龍,為糖皮質激素的圍術期應用提供一定的臨床證據。

3

題目:Comparative Effect of Propofol and Volatile Anesthetics on Postoperative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After Lung Resection Surgery: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作者:余海(通訊作者);李雪霏 胡建容(第一作者)

雜誌:Anesth Analg. 2021. Online ahead of print. IF: 4.305

實驗方法:555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擬接受單肺通氣下肺切除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全憑靜脈麻醉組、七氟烷組和地氟烷組。三組給予相同且標準的圍術期管理和肺保護性通氣策略,麻醉期間根據分組予以丙泊酚、七氟烷和地氟烷維持BIS於40-60。主要結局指標為術後7天內肺部併發症發生率,次要指標包括術後7天和30天內肺部併發症分級、非計劃轉入ICU率、再插管率、死亡率等。

臨床意義:既往研究顯示,相比於丙泊酚為主靜脈麻醉,吸入麻醉藥可降低接受單肺通氣的肺切除手術患者炎性因子,從而起到肺保護作用。但是目前靜脈麻醉藥和吸入麻醉藥對肺切除術患者術後肺部併發症的影響仍存在較大爭議。本試驗發現三組間肺部併發症發生率及分級均無統計學差異,肺切除手術中對丙泊酚和吸入麻醉藥的選擇可能不會影響術後肺部併發症的發生。

4

題目:Comparison of a Nasal Mask and Traditional Nasal Cannula During Intravenous Anesthesia for Gastroscopy Procedur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作者:李茜(通訊作者);陳東旭,陽慧(第一作者)

雜誌:Anesth Analg 2021 Dec 8. (Online ahead of print). IF 4.305

實驗方法:574例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擬靜脈麻醉下進行胃鏡檢查,將患者隨機分配接受鼻罩通氣(採用小兒面罩替代,使用頭戴固定於患者鼻部,連接儲氧球囊進行通氣)或傳統鼻導管通氣。主要結局是胃鏡過程中低氧血症的發生率。次要結局包括嚴重低氧血症的發生率、低氧血症的持續時間、最低脈搏飽和度、緊急氣道管理的比例、手術時間、復甦時間、麻醉醫師和內鏡醫師的滿意度以及其他不良事件(包括咳嗽、呃逆、噁心和嘔吐、反流、誤吸和喉痙攣)。

臨床意義:共565例患者納入分析:鼻導管組282例,鼻罩組283例。鼻罩組(18.0%)低氧血症的發生率低於鼻導管組(27.7%; RR= 0.65;95%CI 0.48-0.89; P = 0.006),低氧血症在鼻罩組中持續18.0秒(IQR, 10.0-38.8),在鼻導管組中持續32.5秒(IQR, 20.0-53.5)[中位數差異為-14.50; 95%CI −22.82至−1.34; P = 0.047]。鼻罩組中需要緊急氣道管理的比例(8.8%)明顯低於鼻導管組(19.1%; RR=0.46;95%CI 0.30-0.73; P

5

題目:Efficacy and safety of ciprofol for the sedation/anesthesia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olonoscopy: Phase IIa and IIb multi-center clinical trials

作者:劉進 (通訊作者);滕翼 歐夢嬋 (第一作者)

雜誌:Eur J Pharm Sci. 2021 Jun 8;164:105904 IF 4.384

實驗方法:IIa期為多中心、開放、非隨機、丙泊酚陽性對照、劑量爬坡研究,共納入64名需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將其分成7個試驗組;IIb期為多中心,隨機,雙盲,丙泊酚平行對照研究,共納入94名需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將其分成3個試驗組,觀察和記錄各項療效和安全性數據(包括研究藥物的使用情況、補救藥物的使用情況、MOAA/S評分、注射痛、生命體徵、呼吸暫停、不良事件等)。

臨床意義:丙泊酚以其起效快、恢復迅速、清除率高、靶控輸注方便的特點,已經成為目前臨床上最為常用的一種靜脈麻醉劑,但其劑量依賴的血壓下降、呼吸抑制、注射痛也是最常見的不良反應,以上不良反應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麻醉誘導的平穩。環泊酚活性成分HSK3486與丙泊酚類似,其對靶點的選擇性和體內外活性更高,效價為丙泊酚的4~5倍。已完成的I期臨床試驗證明其具有起效快速,甦醒平穩迅速的藥效學特徵,且未見明顯注射痛,通過本試驗探索環泊酚在結腸鏡檢查患者中鎮靜/麻醉的最大耐受劑量和為後續試驗推薦最適劑量。

6

題目:The bioequivalence of emulsified isoflurane with a new formulation of emulsion: a single-center, single-dose, double-blinded, randomized, two-period crossover study.

作者:劉進 (通訊作者);陽慧 ,尹芹芹(第一作者)

雜誌: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2021 Mar 10(12):626307. IF: 4.225

試驗方法:採用隨機、雙盲、兩周期、交叉臨床試驗來驗證新、舊處方異氟烷注射液的生物等效性。納入24名健康受試者,根據隨機結果,採取2min靜脈泵注的方式,自身交叉分別給予異氟烷注射液兩處方製劑,兩製劑給藥間隔的洗脫期是3天。通過改良警覺/鎮靜評分(MOAA/S)、睫毛反射、BIS監測進行藥效學評價,採集不同採樣點的動、靜脈血檢測異氟烷濃度進行藥代動力學研究。監測基本生命體徵(血壓、心率、脈搏氧飽和度、體溫、呼氣末二氧化碳濃度)、心電圖、實驗室指標(血常規、血生化、凝血功能、尿常規)和觀察並記錄不良反應用於安全性評價。

臨床意義:異氟烷注射液是本課題組自主研發的2類改良型新藥,前期通過I、II期臨床試驗已完成其初步的藥代動力學特徵、有效性研究和安全性評價。本試驗通過驗證脂肪乳製劑工藝改良後的新處方異氟烷注射液與舊處方的生物等效性,並進行藥效學和安全性評價,從而為使用更優的新處方製劑進行III期確證性臨床試驗打下堅實的基礎。

7

題目:Postoperative nadir hemoglobin and adverse outcomes patients undergoing on-pump cardiac surgery

作者:劉進(通訊作者);周莉 劉新浩(第一作者)

雜誌:Ann Thorac Surg. 2021. Jan 20:S0003-4975(21)00096-5. IF: 3.639 、

實驗方法:回顧性收集符合納入標準的8206例成人體外循環下心臟手術手術,根據其術後最低血紅蛋白值分為9組:

臨床意義:學術界對於心臟手術患者的輸血閾值一直存在爭議。基於輸血的本質在於提高血紅蛋白濃度,避免血紅蛋白下降導致的貧血相關性損傷。而患者經歷的最低血紅蛋白水平可能與貧血相關性損傷更相關。因此,此次研究從最低血紅蛋白水平與預後的關係出發,能為輸血閾值的探索以及輸血指南的制定提供更為客觀的證據。

8

題目:Nadir oxygen delivery during pediatric bypass as a predictor of acute kidney injury

作者:周榮華(通訊作者);章燕 汪勃(第一作者)

雜誌:Ann Thorac Surg; 2021 Jan 29:S0003-4975(21)00125-9. IF 3.639

試驗方法:納入2019年03月至2020年04月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接受體外循環(CPB)下心臟手術的嬰幼兒(1月≦年齡≦3歲)患者。在CPB主動脈阻斷期間,每15分鐘監測每個患兒的氧供指數(DO2i)水平,術後隨訪患兒心臟術後急性腎損傷(CS-AKI)的發生及術後30天的預後。比較術後發生AKI組(AKI組)及術後沒有發生AKI組(N-AKI組)兩組患兒之間的DO2i差異,利用單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DO2i與CS-AKI發生的相關性,由受試者工作曲線得出臨界DO2i閾值。同時,分析CS-AKI 與次要結局指標(如住院時間、甦醒時間、低心排綜合徵及死亡率等)的相關性。

臨床意義:目前研究顯示,關於DO2i最小安全閾值標準及臨床應用的研究完全局限於成人,對於小兒心臟手術患兒,尚無任何相關報導。嬰幼兒諸多生理特點不同於成人,如代謝率高,臟器發育不成熟導致組織疏鬆、抗水腫能力差,CPB中炎性反應重等特點,其對缺血缺氧耐受性差。因此,不能將成人的最小安全DO2i閾值標準套用於嬰幼兒,否則會引起CPB中嬰幼兒機體低灌注和缺氧。本研究結果將填補嬰幼兒CPB中目標導向灌注(GDP)管理策略這一空白,為優化嬰幼兒灌注策略、改善心臟手術患兒預後提供指導依據,具有重大臨床應用價值。

- End -

作者:彭玲 張璐

排版:朱梓涵

審核:彭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