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威地區首例冠狀動脈內準分子雷射斑塊消蝕術成功實施

中國山東網 發佈 2022-02-07T02:06:08+00:00

1月24日,煙臺毓璜頂醫院心內科任法新主任醫師團隊成功應用新一代ELCA技術治療支架內反覆再狹窄病變1例,為煙威地區首例,也是山東省內開展的第四例ELCA手術。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2月7日訊(通訊員 李成修 崔方榮) 1月24日,煙臺毓璜頂醫院心內科任法新主任醫師團隊成功應用新一代ELCA技術治療支架內反覆再狹窄病變1例,為煙威地區首例,也是山東省內開展的第四例ELCA手術。ELCA是準分子雷射冠狀動脈內斑塊消融術(excimer laser coronaryatherectomy,ELCA)的簡稱,這例患者的手術成功,標誌著該院心內科在複雜冠心病介入診療方面又取得新的突破。

任法新主任醫師團隊在手術

患者為62歲男性,曾於5年前在右冠植入4枚支架。患者3年前複查造影發現支架內再狹窄,因病變情況不適合外科搭橋手術,曾先後3次因支架內再狹窄給予藥物球囊及切割球囊治療。患者本次再發胸痛不適入院,入院後行冠脈造影及光學相干成像技術(OCT)檢查發現患者右冠支架內再次出現嚴重的瀰漫性的內膜增殖,總長度達60mm之多,最厚部位距離支架1.1mm,常規切割球囊已無法切開增殖內膜,針對如此棘手的反覆支架內再狹窄患者,在心內科仲琳主任的主持下,該院心臟中心進行了MDT討論,集思廣益,根據國外此類病例的處理經驗,考慮行ELCA治療,並仔細探討了手術的風險及處理預案,1月24日,根據OCT結果,任法新主任醫師團隊選擇1.4mm雷射探頭,經過多達70餘次的右冠內反覆消融術,複查OCT檢查可見右冠管腔明顯擴大,右冠內嚴重增殖斑塊或被消逝或者斷裂,從而成功使藥物球囊實現了藥物釋放,手術成功完成。

準分子雷射系統及斑塊消蝕示意圖,左為準分子雷射系統;中為1.4mm雷射探頭;右為雷射消蝕在冠脈內的示意圖

消蝕前后冠脈光學相干成像圖(OCT),左為雷射消蝕前管腔明顯縮小,內膜厚度達1.1mm(箭頭所指的黃色高亮部分為增生內膜);右為雷射消蝕後,管腔明顯擴大,內膜被消蝕或斷裂。

任法新主任醫師團隊成員戴濤副主任醫師介紹,準分子雷射是一種近紫外線,波長僅有308 nm,以氙氣和氯化氫為活性介質,以脈衝方式發射,對組織的穿透深度<50 μm。相關組織如血栓、斑塊等,吸收雷射所產生的能量而被消融。準分子雷射組織消融由三種不同機制介導:光化學效應、光熱效應以及光機械效應。紫外線雷射光線被血管內物質吸收並破壞碳-碳雙鍵(光化學效應),這使得細胞內液溫度升高,從而導致細胞破裂並在導管前端產生蒸汽氣泡(光熱效應),這些氣泡的膨脹和暴縮瓦解了血管內的阻塞成分(光機械效應),釋放的碎片直徑小於10μm,它們可被網狀內皮系統所吸收從而避免微血管的阻塞。

煙臺毓璜頂醫院成功開展ELCA手術,標誌著該院心內科在複雜冠脈病變的處理方面又取得了新的進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