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白虎湯」,知甘米膏四般熬,氣弱加參力更饒

青年中醫李鐸 發佈 2022-02-07T19:11:45+00:00

大家好,今天來說《傷寒論》的「白虎湯」,我國古代有四方之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體現在中醫里均有相應方劑,前面我們說過了大、小青龍湯,那白虎湯的含義究竟是什麼?王孟英說「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陰獸。虎嘯谷風冷,涼風酷暑消,神於解熱,莫如白虎」。

大家好,今天來說《傷寒論》的「白虎湯」,我國古代有四方之神——青龍、白虎、朱雀、玄武,體現在中醫里均有相應方劑,前面我們說過了大、小青龍湯,那白虎湯的含義究竟是什麼?王孟英說「白虎者,西方之金神,司秋之陰獸。虎嘯谷風冷,涼風酷暑消,神於解熱,莫如白虎」。拋開這神話傳說,考慮張仲景當時以主藥石膏色白量大、清熱之力迅猛如虎而命名「白虎湯」。

先看處方,石膏50克、知母18克、粳米9克、炙甘草6克,上四味,米煮熟,湯即成,溫服一日三次。這個粳米古代是說水稻的種仁,現在就用白大米就行。此方藥雖四味,卻被後世稱為清熱的祖方,清熱瀉火、除煩生津的功效是很強,現代按這個量用的機會卻很少,因為現在高熱汗出都送去急診了,一般的疾病也用不上這個量,所以根據此方化裁的方子特別多。

仲景以白虎湯加人參以益氣生津,即為白虎加人參湯,治療陽明經證熱盛兼陰傷氣耗者;以白虎湯加桂枝和營衛、通絡止痛,即為白虎加桂枝湯,治療溫瘧身熱骨節疼煩、風濕熱痹;《太平聖惠方》以白虎湯去粳米,加葛根、麻黃以發汗解表,名白虎加葛根湯,治療傷寒頭痛,骨節煩疼,口乾煩渴者;《類證活人書》以白虎湯加蒼朮燥濕和中,名白虎加蒼朮湯,治療濕熱病熱盛夾濕證;《此事難知》以白虎湯加梔子清心除煩,名白虎加梔子湯,治療老、幼、虛人傷寒五六日,昏冒譫語,或煩不得眠者;《治痢南針》以白虎湯合六一散以清暑利濕,名白虎合六一散,治療傷暑霍亂,身熱肢寒,自汗口渴,小便短赤者。《溫病條辨》以白虎湯加犀角、玄參涼血解毒透疹,使大清陽明氣熱之劑,一變為氣營兩清之方,名化斑湯,治療溫病誤汗,熱入氣營,神昏譫語,發斑者;《重訂通俗傷寒論》以白虎湯合調胃承氣湯,一清胃熱,一瀉胃實,名白虎承氣湯,治療胃火熾盛,液燥便閉之證。

白虎湯主治傷寒陽明熱盛證或溫病氣分熱盛證。症見陽明熱盛四大症—身大熱、汗大出、口大渴、脈洪大為辨證要點,以及面紅煩燥、惡熱、脈滑數等。相當於現代的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乙腦、流行性出血熱、麻疹、牙齦炎等具有氣分熱盛之證者,還可用於糖尿病、老年口腔乾燥症、腦卒中、敗血症、風濕性心肌炎、小兒皰疹性口腔炎、登革熱、風濕性關節炎、不明原因高熱等辨證屬於里熱熾盛的多種疾病。

本方證的邪氣離表而入里,邪不在表,故不可發汗;里熱熾盛但未至腑實便秘,又不宜攻下。無形之熱盛,只能大清里熱,故本方是清法的代表方、基礎方、常用方。然熱盛傷津,亦不宜用苦寒直折,恐傷津化燥。故用大寒之生石膏清瀉肺胃之熱而除煩,石膏辛甘大寒,外能解肌膚之熱,內可清肺胃之火為君藥;知母苦寒質潤,益陰清熱止渴為臣藥。粳米、甘草和胃護津,緩石膏、知母苦寒重降之性,又防寒涼傷中之弊,並使藥氣留連於胃,更好地發揮作用,共為佐使。諸藥配伍,熱清煩除,津生渴止,則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等諸症自解。

《傷寒論》指出:「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者,不可與白虎湯。」表證未解,邪未傳里,未出現陽明四大症狀時,不宜應用。《溫病條辨》更是明確提出了應用白虎湯的四大禁忌證:①脈浮弦而細者,不可與也。②脈沉者,不可與也。③不渴者,不可與也。④汗不出者,不可與也。其中前兩點尤為重要。陰盛格陽,表現為真寒假熱者,亦禁用本方。

古今大部分醫家對於石膏的用量都較大,《吳鞠通醫案》中有一證生石膏用至數十斤,現代要根據病情、年齡、體質、季節等,斟酌使用石膏之用量,不宜太大,亦不宜太小,一般每劑在30~120g為妥。張錫純主張以山藥代白虎湯中的粳米,認為「以生山藥代粳米,則其方愈穩妥,見效亦愈速。蓋粳米不過調和胃氣,而山藥兼能固攝下焦之氣,使元氣素虛者不至因服石膏、知母而作滑瀉」。此論不無道理,可資臨床參考。

最後復盤「白虎湯」的特點:

①是取辛甘寒之石膏與苦寒潤之知母相配,君臣相須,使清熱生津之力倍增。

②是寒涼的石膏、知母配伍補中護胃的甘草、粳米,以防寒涼傷胃,使祛邪而不傷正。藥雖四味,但清熱生津之功卻甚顯著,實為療氣分大熱之良劑。

【醫學科普,僅供參考,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