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避漏診、誤診風險,看病就醫時我們能做什麼?6點建議話你知

醫師報 發佈 2022-02-12T06:51:08+00:00

來源:基層醫界作者:張榮碧被確診為癌症,讓家人跟著擔驚受怕,化療、放療都做了,最後一檢查,原來所謂的「癌細胞」則是虛驚一場;或者相反,去醫院檢查時一切正常,但一年後竟被發現是癌症晚期患者……這樣的事情近年來屢見報端。

來源:基層醫界

作者:張榮碧


被確診為癌症,讓家人跟著擔驚受怕,化療、放療都做了,最後一檢查,原來所謂的「癌細胞」則是虛驚一場;或者相反,去醫院檢查時一切正常,但一年後竟被發現是癌症晚期患者……這樣的事情近年來屢見報端。

誤診威脅我們的身心,威脅我們的健康,甚至威脅我們的生命,即使一次誤診,都可能給一個人、一個家庭帶來毀滅性的災難。臨床醫學如此複雜,我們應該如何規避誤診、漏診?


誤診、漏診是一個世界性醫學難題

在所有疾病中,癌症是最容易被誤診的。這一觀點是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針對美國大量醫療事故進行了系統的調查後,運用醫學統計學的分析得出的結論。而在所有癌症中,最易被誤診的又屬乳腺癌和直腸癌兩種。


此外,還有一些可能導致嚴重後果的疾病都存在著許多誤診。比如,卒中,初期很可能被誤診為眩暈、偏頭痛或內耳疾病;心臟病發作,很可能被誤診為壓力或恐慌;甲狀腺功能減退,如果沒有進行甲狀腺超聲或CT,容易被誤診為抑鬱症……


依據世界公共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美國誤診率是15%~40%,英國誤診率在50%左右。不過,國外對誤診的定義包括誤診,漏診,對病情發展狀況、險情程度、用藥時間、用藥劑量判斷不准,以及綜合治療方案不妥,等等。但英國學者維農·科爾曼在著作《別讓醫生殺了你》中提到,2018年美國有近10萬人因誤診而死亡,這個數字超過了兇殺、交通事故和絕症。這些數據都在證實,誤診、漏診確實是一個世界性的醫學難題。


誤診是怎麼形成的?

「其實,人體是個很複雜的系統。每個醫生都希望手到病除,也都希望把誤診率降到最低,但還是有所慮不周的情況發生。應該說,只要是當醫生,就沒有不誤診的;小醫生犯小錯,大醫生犯大錯,新醫生犯新錯,老醫生犯老錯。但這並不是說大醫生、老醫生的醫術比不上小醫生、新醫生,而是他們遇到的疑難病例更多,診斷難度也就更大。


現代醫學比我們想像的要複雜,目前的醫療技術還不可能讓人類100%認識疾病,往往走錯一個方向或錯過一個路口,就會讓治療結果截然不同。這是一個客觀事實,提醒我們,對醫學和醫生要有正確認識,不要認為見到醫生,自己的病就一定能痊癒。


國外歸納4種誤診原因

1、診斷時間過短。國內醫生平均每次問診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這與整體醫療資源緊張有一定關係。如此短的交流時間,導致誤診、漏診率大大增加。美國醫生平均問診時間雖然高於中國,但據2017年一項研究顯示,每100起醫療事故,仍有63起因溝通不暢引起。


2、醫院分科太細。一個患者可能需要同時和很多醫生打交道,比如血液問題需要看內科、血液科醫生;乳房X線檢查涉及到放射科醫生;宮頸塗片涉及到婦科和病理科……看的醫生越多,被誤診的概率就越大。如果這些醫生開的藥物互相影響,可能導致更加嚴重的後果。


3、醫生草率、自信、古板。「三種醫生最容易誤診患者的疾病。」哈佛大學醫學院慢性流行病學權威葛洛普曼教授說,第一種人草率,僅憑表面症狀就很快下結論;第二種人有思維定勢,如果有15個患者因為流感來就診,他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第16個患者也是流感,而不去仔細排查其他症狀相似的疾病;第三種人是古板的「書呆子」,如果一個更年期女性因為頭疼、焦慮來就診,他會認為這都是因更年期而起,而不考慮其他可能性。


4、醫生很少吸取教訓。「雖然所有的醫院和醫生都在強調就醫的安全性,但事實上,從中得到的教訓其實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波士頓布里漢姆女子醫院質量與安全部主任泰嘉·甘地表示,如果患者的某種疾病在A醫生處漏診了,一年後在B醫生處被查出來,A醫生很可能對自己的漏診一無所知。


國內專家細述誤診的原因

「其實,導致誤診、漏診的原因遠不止以上幾種。中華醫院管理學會臨床誤診誤治研究會的一個專家小組在調查分析了64萬份文獻誤診病歷報告後,將誤診誤治的原因歸納為16種,主要是:醫生經驗不足,缺乏對疾病的認識;問診與檢查沒有取得共識;醫生沒有選擇最有力的檢查項目;過分依賴或重視檢查結果;疾病本身缺乏特異性症狀;醫生的診斷思維方法有問題;疾病屬國內罕見病、新病;併發症掩蓋原發病;以罕見的症狀反映疾病;患者主訴不確切,代訴病史不確切;病理診斷錯誤;病理切片不到位;多種疾病並存,漏掉主病;缺乏特異性診斷設備;對專家、權威盲從;患者故意隱瞞病情。


此外,誤診、漏診率的高低也和患者的就診時間有關。患者可能在疾病發生、發展的任何時期前來就診。一般來說,就診越晚,病症表現越完整和明顯,診斷相對容易,但治療效果卻可能很差;就診越早,可能是治療的較好時機,但對早期病例,醫生在診斷上卻會碰到更大的困難。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最初1~2小時內,患者雖有明顯症狀,但心電圖表現可能不典型,血清酶也無異常表現;過1~2天,一切診斷依據都已展現,卻已喪失了溶栓治療的時機。


6種方法規避誤診風險

儘管誤診客觀存在,但這並不意味著醫療機構和醫生就能放鬆要求,甚至以此為藉口。這畢竟和我們花錢買商品不同,醫療機構和醫生面對的是實實在在的人,是生命。


相關政府機構、監管部門也應加強制度管理和監督,盡最大努力將誤診率降低。對於普通患者而言,一方面不能因噎廢食,有病也不看,另一方面,就醫時也有責任協助醫生做出正確的診斷。


1、準備詳細的病情資料。看病前準備好以前的病歷、檢查結果、就診卡、身份證等;仔細回憶自己的病情,像頭疼從哪天開始,疼痛程度和部位,一天內什麼時間最疼,是否伴有其他症狀;想想有沒有家族病史,是否處於生理期、更年期等特殊時期,是否正在進行其他治療或服用其他藥物。這些信息都會幫助醫生對你的病情做出正確判斷。


2、不要暗示醫生。要說「我肚子某某部位疼了3天」,而不要說「我覺得自己肯定得了闌尾炎」,這種帶有暗示的話會影響醫生的正確判斷。


3、和醫生互相尊重。「候診的時候不要喧譁,等待前一個患者離開再進入診室,坐下時向醫生問個好……醫生並非冷漠無情,事實上,禮貌、懂得體諒人的患者比那些囂張、喧譁的人更容易獲得醫生的關注。


4、不懂就問。醫囑中有不明白的地方,一定要問清楚,不論醫生是非常耐心還是不耐煩。


5、重大疾病要複查。涉及到重大疾病的診斷,最好在兩家以上醫院做檢查,等檢查結果一致後再下結論,不要急於做手術、放療等會對身體造成損傷的治療。但如果是急性病,最好聽從醫生的安排,有些急病只有幾個小時的搶救期,此時如果不信任醫生到處轉院,反而會耽誤治療。


6、儘量選擇最有力的檢查項目。診斷結果會因診斷項目以及醫學儀器的選擇不同而出現差異,有力的診斷項目和先進的醫學儀器能夠使診斷結果更準確,但往往成本較高,不過為了降低誤診風險,建議還是不要吝惜。


審核:胡海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