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他汀時代,RNAi、基因療法、靶向藥物能否開啟降脂治療新篇章?

糖尿病便祕腸炎管理 發佈 2022-02-11T19:08:19+00:00

一項於2021年發表在《細胞》子刊的研究發現,膽固醇過量除了會增加心血管風險外,還與胰島β細胞功能損傷、肝纖維化、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慢性疾病有關,因此有科學家提出「膽固醇毒性」的概念。

「每逢佳節胖三斤,三斤過後又三斤」。長胖背後,脂肪過度攝入是一個重要原因。膽固醇作為一種常見的脂肪類物質,其水平升高不僅會引發高血脂,還會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事件。一項於2021年發表在《細胞》子刊的研究發現,膽固醇過量除了會增加心血管風險外還與胰島β細胞功能損傷、肝纖維化、阿爾茨海默病等多種慢性疾病有關,因此有科學家提出「膽固醇毒性」的概念。



這只是膽固醇眾多科研發現中的一例。在過去的200多年時間裡,圍繞膽固醇的研究領域,不僅誕生了3個諾貝爾獎,也曾迎來他汀類藥物開發的時代,此後膽固醇吸收抑制劑、PCSK9抑制劑、siRNA療法等其它降脂療法也陸續誕生。隨著全球生物技術的進步,RNAi療法、基因編輯療法、反義寡核苷酸(ASO)藥物、其它靶向療法等新一代創新產品正在醞釀中。


圖片來源:123RF


膽固醇與諾貝爾獎


時間拉回200多年前,膽固醇還沒有被正式命名。人們只知道,這是一種黃色脂質堆積,在膽石中被發現。在1816年的學術會議上,有人提議將這種具有脂類性質的物質,命名為cholesterine(膽固醇)。其中chole和stereos均為希臘語,前者意思是膽汁,後者為固體物質。


到了20世紀,人們發現膽固醇廣泛存在於動物體內,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它參與形成細胞膜,是合成膽汁酸這種具有消化功能物質的必需成分,也是合成類固醇激素的前體。生理功能之外,科學家們還漸漸發現了膽固醇「有害」的一面。過量的膽固醇能夠引起臨床上常見的膽結石,當它在血管中積累時,則會損害和改變血管的結構和功能,導致動脈粥樣硬化,最終引起中風、心臟病、腦血栓等威脅生命的嚴重疾病。


其中,德國著名化學家阿道夫•溫道斯(Adolf Windaus)於1901年開始進行膽固醇和相關類固醇結構的研究和測定工作,並因研究膽固醇的結構及其與維生素的關係,摘得了1928年諾貝爾化學獎。通過他的研究,人們終於在1932年確定了膽固醇的化學結構。


此後,生物化學家Konrad Bloch和Feodor Lynen與同事們一起研究了膽固醇和脂肪酸是如何在體內形成和轉化的。這些知識對於了解心臟病和其他可能由膽固醇變化引進的疾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兩位科學家也因發現膽固醇和脂肪酸的代謝機理和調控作用,而共同獲得了1964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到1973年,科學家Michael Brown和Joseph Goldstein又在細胞中發現了吸收膽固醇的受體,並闡明了人體的基因和其他物質如何調節膽固醇的轉化。這些發現為他汀類藥物的開發奠定了基礎,也讓他們在1985年共同摘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膽固醇的代謝轉運機制較為複雜。簡單來說,膽固醇在血液中存在於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乳糜微粒等載脂蛋白中,主要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極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VLDL-C)等多種形式存在。


研究發現,在膽固醇運輸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低密度脂蛋白,其輸送量占比高達2/3,因此它與膽固醇代謝及動脈粥樣硬化關係最大。當各組織細胞中膽固醇水平較低時,肝臟就會調高膽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反之,肝臟會調低膽固醇的合成,並調高低密度脂蛋白受體的合成,從而吸收血漿中過量的膽固醇。通常,LDL-C被認為是一種「壞」膽固醇,它的堆積會導致各種危險的心血管疾病。


造成膽固醇水平偏高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個常見的因素就是飲食,即從食物中攝入過量的膽固醇,此外它還與遺傳、疾病、年齡、體重、運動量等多重因素有關。因此,減少膽固醇攝入、降低血液中膽固醇含量,成為防治粥樣斑塊、動脈硬化、冠心病、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高發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他汀類藥物的到來,則為人們提供了一項重要的降脂利器。




圖片來源:123RF


他汀類藥物開發的時代


1973年,一位名叫遠藤章(Akira Endo)的生物化學家,偶然在真菌培養液中提取出了一種新的次生代謝產物——ML-236B,也叫美伐他汀(mevastatin),能有效抑制膽固醇的合成。研究發現,細胞內膽固醇的合成受一種限速酶的控制,即羥甲基戊二醯輔酶A(HMG-CoA)還原酶,而美伐他汀可能是HMG-CoA還原酶的競爭性抑制劑。就這樣,人類歷史上第一個他汀類產品誕生了。


儘管美伐他汀在後續開發中並不順利,但他汀的時代已然拉開大幕。1987年,美國FDA批准了第一個他汀類藥物——洛伐他汀,此後辛伐他汀、普伐他汀、瑞舒伐他汀、阿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同類產品陸續上市,被廣泛應用於降脂治療。人們也將這類HMG-CoA還原酶抑制劑統稱為他汀類藥物。


他汀時代的到來不但使血脂治療有了革命性的進展,還逐漸成為了國際上治療高膽固醇血症的理想藥物。這類產品不但能夠抑制內源性膽固醇的合成來源,同時還能減輕LDL受體的反饋機制,增加LDL受體數量和活性,進而有效降低血漿中的低密度脂蛋白水平。


1987年,在北歐啟動的一項大規模的辛伐他汀生存研究(又稱4S研究),首次證實應用他汀藥物進行降脂治療,可顯著降低冠心病患者的總死亡率。這項研究成果後來發表在了《柳葉刀》,被認為在冠心病防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此後,減少心肌缺血事件研究、干預性預防研究和心臟保護研究等諸多大型臨床試驗結果相繼出爐,充分肯定了應用他汀類藥物的多重益處。


據文獻報導,他汀類藥物之所以重要,在於它們顯著的多效性,如降脂作用、抗炎作用、改善血管內皮功能、穩定血管粥樣硬化斑塊、抗血小板聚集等。現在,除了被廣泛用於治療高膽固醇血症外,他汀藥物還應用於冠心病、腦中風、糖尿病、痴呆、帕金森病、腎臟疾病等多種疾病的治療。


後他汀時代,各種創新療法相繼湧現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他汀類藥物的多種臨床效用耐受性好,使用範圍廣,但仍存在安全性的局限。與此同時,仍有一部分患者的血脂水平無法得到很好的控制。根據相關國際指南,他汀類藥物劑量即使在初始劑量基礎上翻倍,降脂獲益也僅增加6%。這也被科學界稱為「他汀的瓶頸」。


為了克服這些難題,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前蛋白轉化酶枯草溶菌素9(PCSK9)抑制劑、ATP檸檬酸裂解酶(ACL)抑制劑、siRNA療法等新一代降脂療法又相繼出現在藥物開發的舞台。


圖片來源:123RF


其中,以默沙東(MSD)依折麥布為代表的一類產品,可作用於腸道和肝細胞表面的尼曼匹克C1類1(Niemann-Pick C1-like1)蛋白受體,選擇性地抑制膽固醇的吸收,從而降低小腸中膽固醇向肝臟轉運,降低肝臟膽固醇貯量,降低血液中膽固醇量。此外,這種作用機制可與他汀類的作用互補,通過聯合用藥能更有效改善多種膽固醇水平。


另一類以賽諾菲(Sanofi)/再生元(Regeneron)阿利西尤單抗(alirocumab)、安進(Amgen)依洛尤單抗(evolocumab)為代表的PCSK9抑制劑,也成為了心血管領域的前沿研發靶點。研究發現,抑制PSCK9可以降低體內LDL-C水平進而達到治療疾病目的。多項大型臨床研究也表明,他汀類藥物治療欠佳的高脂血症患者接受PCSK9抑制劑治療後,LDL-C水平顯著降低,而PCSK9抑制劑聯用他汀類藥物效果更好。


2020年12月,諾華(Novartis)開發的siRNA療法inclisiran在歐洲獲得全球首批,用於治療成人高膽固醇血症及混合性血脂異常。作為一款「first-in-class」的療法,inclisiran可與編碼PCSK9蛋白的mRNA結合,通過RNA干擾作用降低其水平,防止肝臟生成PCSK9蛋白。該藥在初始注射及第三個月的注射治療後,患者有望每年僅接受兩次治療,就降低其「壞膽固醇」的水平。



此後,Esperion Therapeutics公司開發的ATP檸檬酸裂解酶(ACL)抑制劑bempeoic acid,再生元開發的可結合併阻斷血管生成素樣蛋白3(ANGPTL3)功能的靶向療法evinacumab-dgnb,先後在美國分別獲批用於雜合體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成人患者,及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HoFH)患者。


與此同時,多款創新降脂療法正在進行臨床開發中,包括RNAi療法、基因編輯療法、反義寡核苷酸(ASO)藥物、膽固醇酯轉移蛋白(CETP)抑制劑等。


比如Arrowhead Pharmaceuticals公司開發的RNAi療法ARO-APOC3,旨在通過降低靶向載脂蛋白C3(APOC3)蛋白的表達水平,在降低甘油三酯(TG)水平和極低密度脂蛋白水平的同時,提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再如Verve Therapeutics公司開發的基因編輯療法VERVE-101,通過使PCSK9的DNA遺傳序列發生單一的A到G的改變,導致PCSK9基因失活。還有Ionis Pharmaceuticals公司靶向PCSK9的在研反義寡核苷酸(ASO)藥物ION449,在1期臨床試驗中顯著降低患者的PCSK9水平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此外,還有其它創新療法也已獲批上市或者正在開展臨床試驗,限於篇幅有限,此處不再一一介紹。我們也期待,這些新一代的降脂療法能夠在臨床研究中進展順利,早日為降脂治療領域帶來更多治療選擇,最終造福廣大患者。

參考資料:

[1] Yongfeng S , Junjun L , Ke Z , et al. Cholesterol-induced toxicity: An integrated view of the role of cholesterol in multiple diseases[J]. Cell metabolism, 2021, 2021年33卷10期:1911-1925頁.

[2] 陳正望. 膽固醇研究與諾貝爾獎[J]. 生命的化學(中國生物化學會通訊), 1986(03):3-6.

[3]Mu ̈ller, C. (1938). Xanthomata, hypercholesterolemia, angina pectoris. Acta Med. Scand. 89, 75–84.

[4]諾貝爾獎官網. Retrieved from https://www.nobelprize.org/prizes/medicine/1985/brown/facts/

[5]Endo, A., Kuroda, M., and Tanzawa, K. (1976). Competitive inhibition of 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 A reductase by ML-236A and ML- 236B fungal metabolites, having hypocholesterolemic activity. FEBS Lett. 72, 323–326.

[6]Scandinavian Simvastatin Survival Study Group (1994). Randomised trial of cholesterol lowering in 4444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 the Scandi- navian Simvastatin Survival Study (4S). Lancet 344, 1383–1389.

[7]楊曉芬,劉霞.他汀時代真的來臨了嗎?[J].醫學爭鳴,2016,7(06):33-36.DOI:10.13276/j.issn.1674-8913.2016.06.010.

[8]各公司新聞稿及公開資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