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科普知識(三十一)何謂排便習慣和大便性狀改變?

中山腸相守 發佈 2022-02-07T11:51:12+00:00

早期大腸癌可以無明顯症狀,患者有時會出現便秘、腹瀉等排便習慣的改變,以及血便、黏液便、糞便變細等大便性狀改變。所以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的排便習慣和大便情況也很重要。接下來,講解如何觀察便便。一、正常的排便次數是多少?

早期大腸癌可以無明顯症狀,患者有時會出現便秘、腹瀉等排便習慣的改變,以及血便、黏液便、糞便變細等大便性狀改變。所以日常生活中觀察自己的排便習慣和大便情況也很重要。接下來,講解如何觀察便便。

一、正常的排便次數是多少?

大家都認為正常的排便次數應該是一天一次或者一天兩次,但其實這並沒有標準的答案,因為每個人生活和飲食習慣不一樣,,代謝水平也不同,所以每天的排便次數也就不一樣。參考便秘、腹瀉的診斷標準,當排便頻率在每周 3 次到每天 3 次之間時,通常我們不會感到不適,完全能夠視作正常。只要保持有規律的排便,排出的大便也沒有異常表現,就不需要太擔心。

二、排便次數過多,怎麼辦?

在一段時間裡,突然間排便次數變少或變多,大便的形態、質地以及顏色都出現了變化,就要引起注意,很有可能就是腸胃出現問題,千萬別大意,早點了解原因,早點解決問題。

急性腸胃炎

如果每天的便便次數超過 3 次,而且每次都稀水樣,伴有肚子不舒服或疼痛,甚至還有嘔吐、發熱。飲食不當時腸胃會受到細菌感染,腸道菌群失調,腸道蠕動規律發生改變,使腸蠕動加快、大便次數多,同時會讓糞便排出時不成形。腹瀉情況嚴重者,應及時去醫院處理,防止脫水。

腸易激綜合徵

功能性胃腸病是慢性拉肚子的最主要病因,臨床上有相應的診斷依據,需要排除器質性疾病。其中,腸易激綜合徵是最常見的功能性胃腸病,起病以腹痛、排便異常為主,呈慢性、反覆、間斷髮作,可能伴隨有消化不良、胃灼熱、反流、尿頻、尿急等症狀。

易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當患者出現反覆發作的以下症狀時,應及時前往醫院進行檢查:

①排便頻率異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

②糞便形狀異常(塊狀/硬便或稀水樣便)

③糞便排出過程異常(費力、急迫感、排便不盡感)

④糞便有黏液但無膿血

⑤胃腸脹氣或腹部膨隆感

其他原因

如吸收不良綜合徵:有腹瀉,但大便中常有脂肪和未消化的食物;甲狀腺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可出現腹瀉,甲狀腺功能減退可引起便秘等。

三、如何鑑別便血?

正常大便的顏色是棕黃色或黃色的,那麼如何區分便血呢?

便血可表現為鮮血、膿血、陳舊/黑便。

1.便鮮血

便鮮血多為急性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後很短時間就經肛門隨糞便排出,或便後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觀類似外傷出血,時間稍久後可以凝固成血塊。通常由以下原因引起:
1)痔瘡、肛裂:一般為糞便或便紙染鮮血,嚴重者可出現便後滴血,通常呈無痛、間斷或反覆發作
2)直腸息肉:表現為排便時無痛性出鮮血,排便時出血,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與糞便相混

3)肛管癌:便時出鮮血,肛門有堅硬的腫塊,早期可能無痛,晚期可有疼痛

4)直腸癌:早期一般無明顯症狀,病灶進展影響排便或癌腫破潰出血時才出現症狀,包括便意頻繁、排便習慣改變、排便不盡感、大便表面帶血及粘液,若並發嚴重感染可呈膿血便。
2、膿血或粘液血便

即排出的糞便中既有膿(粘)液,也有血液。膿(粘)液血便是指糞便與粘液膿血混合一起排出。以下疾病常見:直腸癌、結腸癌、非特異性炎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肛門周圍膿腫破潰、腸道感染性疾病
3、黑便

又稱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是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症狀之一。常由食道、胃、十二指腸及膽道出血引起。也可見於食用動物血液製品(如常見的豬血)、肝臟或服用某些藥物如鐵劑、鉍劑及碳劑等。
4、隱血

便隱血試驗可檢測糞便中少量或微量的血液成分。腸息肉(癌)的早期糞便隱血可呈現陽性,定期進行糞便隱血檢測是篩查結直腸腫瘤的重要途徑。


總之,規律的排便和日常飲食結構、生活習慣以及情緒因素息息相關,一旦發現症狀時應及時去醫院檢查,早發現早治療!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