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第一次腸鏡檢查要放40歲?醫生:3個無症狀的案例告訴你答案

中醫腫瘤專家張建偉 發佈 2022-03-02T09:32:00+00:00

大腸癌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是比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在全世界範圍內其發病率位居第三位。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並且逐年攀升。  大腸癌是大腸黏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主要與基因遺傳、不良生活方式、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

  大腸癌包括直腸癌和結腸癌,是比較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在全世界範圍內其發病率位居第三位。近年來我國大腸癌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發病年齡呈現年輕化,並且逐年攀升。

  大腸癌是大腸黏膜上皮在環境或遺傳等多種致癌因素作用下發生的惡性病變,主要與基因遺傳、不良生活方式、大腸腺瘤等關係密切。腸癌從早期息肉,變成腺瘤、腺癌需要十幾年的漫長時間,如果能在息肉癌變之前,及時發現並進行針對性處理,就可以避免癌變的結局。

  人生中第一次腸鏡檢查要放在40歲,最晚不能超過50歲

  腸癌早期症狀非常隱匿,患者幾乎沒有任何症狀,當道腫瘤長大到堵塞腸腔,才會引起便血、大便性狀改變、大便習慣發生改變、腹痛、腹部包塊、消瘦、貧血、乏力等症狀。當出現這些症狀時,往往已是中晚期了。

  腸鏡是篩查腸癌的「金標準」,如果檢查發現了病變,比如息肉,醫生會根據息肉大小或者病理報告來判斷病情,並決定結腸鏡隨訪複查的頻率。如果檢查出的是良性惡性,比如增生息肉、炎性息肉,一般不會出現癌變,定期隨訪觀察即可。

  如果檢查出的腺瘤性息肉,屬於癌前病變,需要及時處理。低級別瘤變的腺瘤,一般三年左右做一次結腸鏡複查。高級別瘤變,建議儘快手術切除,術後6-12個月複查一次。

  腸癌的高危因素包括:

  1、年齡超過40歲;2、有結腸癌家族史的人群,也就是家族中有一級親屬(包括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有消化道惡性腫瘤病史的人群;3、有結腸腺瘤、結腸息肉以及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人群;4、患有慢性腸道疾病的人群,比如炎症性腸病、息肉病、慢性泄瀉、慢性便秘等;5、長期吸菸飲酒的人群;6、飲食結構不合理的人群,比如高脂肪低纖維素的飲食,經常食用霉變、醃製的食物等;7、生活不規律,長期缺乏運動的人群。

  以上人群占到一條,就屬高危人群,建議40歲前進行篩查。據統計,我國大腸癌的發病年齡平均在50歲左右,而癌前病變或大腸息肉多發生在40歲左右。所以,首次接受結腸鏡檢查建議40歲左右左右,有很多人抗拒做結腸鏡檢查,到50歲時則必須做一次結腸鏡檢查。

  案例1:男性,50歲,無任何明顯不適症狀,大便正常

  單位組織體檢沒有腸鏡的項目,考慮到自己年紀大了,從來沒做過,於是自費增加了腸鏡檢查,結果發現:乙狀結腸處發現一枚長蒂息肉,大小約2.1×1.7×1.4cm,局部腺管排列紊亂,周圍的黏膜可見明顯「白斑」,醫生懷疑是局灶惡變。醫生隨後切除了病灶,發現切緣距病灶基底約為11mm,最後病理報告印證了醫生的判斷,顯示絨毛狀腺瘤,且有局灶癌變。

  案例2:女性,43歲,排便正常,有腸息肉家族史,無明顯消化道不適症狀

  無痛胃腸鏡檢查時,在乙狀結腸發現數枚息肉,其中一枚最大的息肉表面發白凹陷,腺管結構消失。當即予以切除,術後的病理顯示,高級別上皮內瘤變,伴少量黏膜內腺癌),還有一枚管狀腺瘤伴腺體低級別上皮內瘤變。

  案例3:男性,54歲,自述痔瘡多年,偶爾會大便出血

  平時身體很好,只是近半個月便血一直不好,以為是痔瘡加重,便沒有在意。趁著放假,在家人陪同下來醫院胃腸鏡體檢,檢查發現距肛門12cm處一凹陷性息肉,當即予以內鏡下切除,術後病理證實為中分化腺癌。

  通過上述三位患者的例子發現:平時生活中,很多患者基本沒有症狀,等到出現明顯症狀時,已經是腸癌中晚期了。看起來兇狠無比的腸癌,其實九成以上都是由小息肉慢慢演變而來的。

  看到這些案例,作為醫生不僅痛心不已,科普的道路還很漫長。如果大家能夠意識到腸鏡檢查的重要性,在息肉還沒有長大,沒有發展到癌前病變階段,是可以阻止癌變的。

  上海中大腫瘤醫院專家提醒:40歲以上的人,尤其是腸癌的高危人群,建議常規體檢做一次結腸鏡檢查,以便儘早發現無症狀的早期結直腸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