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出現這個信號,說明你正在內耗

武志紅 發佈 2022-03-21T01:03:05+00:00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一個雙標的人:如果你的親人朋友生病了、失業了、感情受傷了…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上前,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安撫情緒。

作者 | 張罐子

責編 | 陳沉沉



你是不是也是這樣一個雙標的人:


如果你的親人朋友生病了、失業了、感情受傷了……你可能會毫不猶豫地上前,給予力所能及的幫助、安撫情緒。


但如果,你自己深陷困境,卻又變成另一種態度——


生病了會暗自罵自己活該;

失業了是自己不夠努力優秀;

在感情里受傷了,懷疑是自己做錯事。


為什麼對他人關懷備至,卻對自己苛刻至極?


我想了想,原因可能是:


「自我同情」的缺失。


就如同,從未被好好照顧過的人,往往不會照顧自己;


從未被同情過的人,也難以對自己產生同情心。


而這,也是大多人過得辛苦的原因之一。





最近,我的朋友小慧,陷入了嚴重抑鬱的狀態。


細聊才知道,這一年來,她過得非常不容易。


工作上,因為負責的項目一直沒什麼起色,團隊因此被解散,她被降級又降薪。


偏偏這時,她的父母為了給弟弟買房,總是時不時就暗示她要多幫一點。


不滿一點點堆積,直到有一天,小慧終於忍不住,在電話里對著父母發泄情緒,痛訴自己一路走來多麼不容易。


但掛掉電話後,她陷入了深深的內疚之中。


她擔心自己的話太過激,會影響爸媽的情緒,讓他們難做。


再加上她的「腹痛」又開始反覆發作,整個人變得沒有一點精神氣。


在工作、家庭和身體的三重壓力下,小慧十分崩潰,甚至產生了自殺的想法:


都怪我能力不夠強,才一直做不好項目;

如果我能多賺點錢,爸媽就不用那麼辛苦了;

我要這副身體有什麼用?不如死了算了!


就這樣,在一次次過度反思中,小慧陷入了「我是罪人」的漩渦中。


然而,身邊人都看得出來,這一切並不是她的錯。


工作項目停滯不前,是因為大環境的原因;

父母要幫弟弟買房,並不在她的義務範疇;

身體總是會出問題,並不是她故意造成的。


只是一直以來,小慧已經習慣了這種「自我攻擊」的模式。


更糟糕的是,每次精神臨近崩潰時,小慧都會腹痛發作,看醫生、吃藥,都不見效。


直到情緒有所緩解,腹痛才會跟著好起來。


從小慧身上,或許你已經發現:


一個沒有自我同情的人,不僅會輕易陷入自我攻擊,甚至還會出現「軀體化」現象,從而遭受來自身體和心理上的雙重折磨。


但,為什麼有的人過得如此艱難,卻沒有絲毫的自我同情?






聽完小慧的訴說,我才終於明白這背後的緣由。


小慧是家裡四姐弟的老大,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爸媽除了按時給生活費,基本沒怎麼管過她。


而小慧也體諒他們在外打工辛苦,怕給他們添麻煩,很少跟他們講過自己的孤獨和無助。


但直到小慧長大後,爸媽也依舊沒看到過她的辛苦。


小慧曾講過一件事——


面對幫弟弟買房這個要求,她試過跟媽媽講起自己的無力,想得到對方的一些理解。


但媽媽聽完後,不僅沒有心疼她,反而和其他家人一樣,數落她的不懂事。


即便如此,小慧還是想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從小到大你們都沒怎麼管過我,我現在一個人在外面也不容易,讓我出這麼多錢,真的很難。


沒想到,媽媽聽她這麼說,一下子就哭了出來,說:


你不要這麼說,我會很內疚的;如果不是要給你們賺學費,我們當年不會留你一個人在家。


這句話,充滿了媽媽的脆弱。


但細細琢磨就能發現,這背後施加給女兒身上的內疚感:


你一個做女兒的,有什麼理由去同情自己?

媽媽都這麼辛苦了,你為什麼不能體諒她?


所以,當時媽媽的眼淚,讓小慧感到非常自責,她既恨自己幫不了媽媽,也恨自己讓媽媽難受。


於是,在一遍遍自我憎恨中,小慧變得更加抑鬱。


而在這抑鬱背後,隱藏著兩件事:


一是小慧的無力,根本得不到媽媽的同情;

二是本就虛弱的小慧,還要去承受媽媽的內疚。


她不僅得不到媽媽的同情,還要過度消耗,去同情媽媽。


這樣的互動,在小慧的成長曆程中,並不少見。


而這,正是小慧如此缺乏「自我同情」的根源。






正常情況下,一個孩子袒露自己的脆弱,父母應該給予其理解和同情。


得到父母同情的孩子,會把這份同情內化在心裡。


在成長過程中,他們可以給予自己更多關懷,更能善待自己。


但如果他們得到的,是父母毫無同情的回應:


我們那時候更不容易,你這算什麼啊?

就一點小破事而已,至於這麼矯情嗎?

如果不是你做錯了,他會這麼針對你?


甚至他們還要替父母著想,要去承受父母製造的沉重內疚:


這個家,沒人心疼過我,我只有你了!

生你養你供你上大學,真的很不容易!

我們為了你很辛苦,你不要忘了我們!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也沒辦法同情自己。


相反,一發生不幸,他們第一反應都是向內歸因。


更讓人心疼的是,他們很難做到向旁人袒露自己。


因為過往的經驗一直在提醒他們:


我是不會得到理解和同情的,跟別人訴苦毫無用處,只會加重痛苦。


因此,他們更傾向把所有情緒憋在心裡,直至憋到內傷,甚至是外傷。


從小慧身上,就能看出這一點。


從小到大,家人對她甚少同情,與此同時又給她製造各種內疚感。


這導致她遇到事情,總是向內攻擊。


這讓她陷入抑鬱,不能表達的悲傷和憤怒,外化成了「腹痛」。


因為,只有通過不斷的攻擊自我和攻擊身體,來傳遞兩個信息:


我都這麼恨自己了,你們不要再攻擊我了;

我都已經這麼虛弱了,你們還想我怎麼樣?


並且,這個模式,已經植根到她的內心深處,她當然很難做到同情自己。






看到這,也許會有人問:


我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已經習慣這樣對待自己了,怎麼辦?


在這裡,我有3個建議,希望能幫到大家。


1、覺察內疚,放下內疚。


首先我們要意識到,自己對家人有著過度的內疚。


正如戴維·伯恩斯在《伯恩斯焦慮自助療法》中說的:


如果你真的想改變自己的生活,你遲早得關注你自己感到不安或難受的這個特殊時刻。所有痛苦的根源可能都隱藏在這一刻里。


當我們覺察到,正是過度的內疚,讓自己陷入無限的自我憎恨中,我們便能在每一次自我攻擊之前,放下這些內疚,給予自己同情心。


比如現在的小慧。


每次她產生內疚感,想把自己當成「罪魁禍首」去攻擊時,她都會嘗試著安靜下來,去思考:


這份內疚感,究竟從何而來?

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是個罪人?


當意識到,自己只是在重複和家人那種互動模式,她便會慢慢放下各種內疚感,減少很多自我責備。


2、讀懂身體的信號,聆聽和感受它。


在小慧的故事中,當她意識到:


是因為自己過度地把攻擊性轉向自身,導致「腹痛」反覆發作;


是因為自己想藉由「腹痛」,去逃避內心的內疚感……


這時候,她便能從外部去改變這種模式,從而療愈自己的情緒和身體。


另外,關於「軀體化」,這是很多人都經歷過或正在經歷的痛苦。


我們也可以試著對自己的身體說:


謝謝你,過去幫我承擔了這些痛苦;


但我發誓,以後我要在我的語言層面、在關係中去表達這些部分,而不是通過身體來承擔。


這時候,身體聽從你的感受,便能慢慢舒展開來。


3、在安全的關係中尋求同情。


對於缺乏自我同情的人來說,意識到自己是能夠得到他人的同情,非常重要。


所以,不要去向給不了你安慰的人索要安慰,其中包括自己。


如果你暫時做不到自我同情,千萬不要強迫自己,去試試找一個好客體。


小慧前幾天跟我分享了一件事。


她後來去做了諮詢,在諮詢室里,她表達了痛苦的同時,總會夾雜許多自責。


直到諮詢師忽然問她:你有體會過被關心的感覺嗎?


小慧呆住,瞬間眼淚直流,跟諮詢師說,這對我而言,本就很難得到。


諮詢師說,那在這裡呢?有被關心的感覺嗎?


小慧淚眼模糊地點點頭:「有!我很珍惜。」


當我們能在夠得到的地方,去感知,去習得他人的同情,最後便能將得到的關心和同情,重新放到自己身上。




寫在最後



曾經看過這樣一句話:


人最大的內耗,就是自己和自己的鬥爭,自己對自己的不允許。


因此,自己放過自己,就是最直接的「自我同情」。


那麼,從自我同情出發,我相信面對開頭那幾種境遇,很多人都有了自己的答案。


正如《雖然想死但還是很想吃辣炒年糕》裡說的:


感到辛苦時,覺得無論如何都是自己最慘,這並不是自私的念頭。


最後,祝你我都能在過得辛苦時,多給予自己一些理解和關懷,像善待別人一樣,去善待自己。


作者:張罐子,假想非正常人類;責編:陳沉沉;天雅對此文亦有幫助。

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武志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