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醫大二附院神經外科完成一例複雜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切除術

杏林之聲01 發佈 2022-04-13T12:31:51.950286+00:00

文章轉載自:安醫大二附院神經外科近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在趙兵主任的帶領下,為一位患有頸段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的老年男性患者,成功實施了顯微手術切除頸髓內海綿狀血管瘤,解除海綿狀血管瘤再出血可能,避免癱瘓。

文章轉載自:安醫大二附院神經外科

近日,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在趙兵主任的帶領下,為一位患有頸段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的老年男性患者,成功實施了顯微手術切除頸髓內海綿狀血管瘤,解除海綿狀血管瘤再出血可能,避免癱瘓。

患者一年多前無明顯誘因下出現頸後疼痛伴下肢乏力,未予特殊處理。近期自覺症狀加重,疼痛麻木,感覺減退症狀加重,現為求進一步診治於我院門診就診。

行頸椎MRI檢查後發現頸椎占位(C5),懷疑海綿狀血管瘤,門診擬「椎管內占位性病變(C5)」收住入科。入院後完善相關影像學檢查,確診為頸段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

■ 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

趙兵主任介紹到,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並非真性腫瘤,而屬於脊髓血管畸形,一般認為是脊髓血管先天性發育異常

該病十分罕見,發生率極低,具有診斷特異性高、手術治療效果好等優點,但出血後發生癱瘓的可能性大,手術風險大、難度高,需要認真分析病情,根據發病時間、發病部位和病情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治療時機,爭取最好的治療效果。

入院後,神經外科趙兵主任團隊立即對患者病情進行討論。

趙兵主任指出該患者起病方式為緩慢發作型,已出現明顯症狀,再出血可能性高,嚴重者可引起癱瘓,甚至危及生命,明確診斷後應儘早手術切除。神經電生理監測指導下行顯微手術切除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安全有效,患者符合手術指征,且無絕對手術禁忌證,因此建議進行頸髓內海綿狀血管瘤切除術

與患者及其家屬仔細溝通後,確定手術方案。

在進行充分術前準備後,趙兵主任團隊在神經電生理監測指導下,為患者實施顯微手術切除頸髓內海綿狀血管瘤。

全麻下切開暴露頸4-5椎管,術中再次定位確認腫瘤位置無誤,見大小約1.5cm×1.0cm腫瘤,「桑葚狀」,黑紅色,含陳舊性血液,血供豐富,質地較韌。術中全部切除病灶,清除陳舊性血凝塊,出血不到50毫升,手術順利,患者術後恢復良好。

趙兵主任介紹到,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主要症狀是感覺運動功能減退、疼痛、肌萎縮及括約肌功能障礙等。

已出現症狀者再出血可能性高,嚴重者可引起癱瘓,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對於診斷明確的有症狀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須手術切除顯微手術是目前安全有效的手術方法。

拓展閱讀

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

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屬隱匿性脊髓血管畸形,一般認為是脊髓血管先天性發育異常。好發於青壯年,女性多見,病灶多位於頸、胸段。

其自然病程中可因出血、瘤體增大而壓迫、破壞脊髓或神經根引起嚴重的脊髓損害,可致癱瘓,甚至危機生命。

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首發症狀多表現為局部疼痛,其次為肢體麻木和胸部束帶感等感覺異常。之後出現肢體乏力、運動障礙等症狀

起病方式基本分為3種類型,即急性起病型、反覆發作型、緩慢加重型。但也存在少量無症狀患者,行脊髓MRI檢查時才被偶然發現。

無症狀的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再出血率為1.4%-4.5%,而有症狀的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再出血率高可達66%,反覆出血容易導致神經功能惡化。

因此,對於有症狀的脊髓髓內海綿狀血管瘤,顯微手術根治性切除病灶是治癒本病最有效的首選方法。患者術前神經功能的情況、腫瘤與脊髓的關係和手術技巧與切除程度等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因素。

關於手術時機,目前認為對有症狀的髓內海綿狀血管瘤儘早行手術切除病灶,尤其對於反覆發作者,以防再次出血延誤手術時機而影響療效。

若處於脊髓出血的急性期,因此時脊髓腫脹嚴重,且病灶周圍的膠質增生帶未形成,此時手術容易損傷脊髓,且病灶容易殘留,建議先行脫水激素治療,3個月後再手術治療。

專家介紹

趙兵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學博士,主任醫師,博士研究生導師。

從事神經外科臨床工作二十多年,完成數千例神經外科手術,擅長複雜顱腦損傷的診治、顱內及椎管內腫瘤的微創手術治療,腦血管病的介入與手術治療等。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一項,省部級課題兩項,廳級及院級課題各一項,近五年發表SCI收錄論文10餘篇(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其中影響因子5分以上論文3篇,高被引論文1篇。參編專著《腦膜瘤》和《顱底腫瘤外科學》,參譯神經外科學術巨著《尤曼斯神經外科學》。擔任《中華神經外科雜誌》、《Molecular Oncology》等雜誌特約審稿人。2019年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安徽省自然科學三等獎。

門診時間:每周二上午

門診地點:安醫二附院門診四樓C區 神經外科門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