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生病總不好,有人說這是「蒸饅頭」呀,能速成?溝通需講竅門

兒科周醫生 發佈 2022-04-22T13:59:36.947555+00:00

,往事就像膠片,一幕幕回憶浮現在眼前迴旋:第一件醫患溝通成功的故事:「醫生、醫生,我家寶貝住院都幾個小時了,燒都不退,你們啥水平?我要求給打一針」;

一般,我不太講在病房裡的故事,平常人們看著醫生穿著白大褂、帶著聽診器,挺令人羨慕的。其實,作為醫生另一面的無奈、辛酸、委屈有多少人知曉呢?每天有很多時間在做重複性的解釋、溝通工作,往往無功而返,哎,誰能知曉?往事就像膠片,一幕幕回憶浮現在眼前迴旋:

第一件醫患溝通成功的故事:

「醫生、醫生,我家寶貝住院都幾個小時了,燒都不退,你們啥水平?我要求給打一針」;只見一位三十多歲穿著一件時尚的皮衣男子、用帶著明晃晃的金戒子的手指指著辦公室並徑直走來。

「32床家長,別急,孩子發燒是有原因的,我們需要觀察體溫,單純退燒會掩蓋病情的」,主管醫生站起來回應。

「合著你自己沒有孩子,你不急,孩子燒抽了,你負得起責任嗎?」

「你孩子剛住進醫院,這又不是『蒸饅頭』,半個小時能熟?」一旁的實習醫生怯怯地為老師打抱不平說。

「說什麼呢?一邊去」,接著一拳就砸了過來。

兒科主任聞聲而來,把激動、憤怒、失控的家長勸進主任辦公室,好一陣子解釋、溝通,將近1個小時後,家長跟換了一個人似的,滿面春風走出來。一個星期後孩子病好了,家長給挨打的醫生賠了不是。這是醫務人員服務態度及如何溝通、病情告知、建立信任的溝通問題。

第二件醫患溝通失敗的事:

這是2003年的春天,病房收進一位5歲多的維吾爾族小女孩,一眼看上去瘦小的孩子蜷縮在偌大的病床被窩裡。

門診醫生介紹:孩子每天下午發熱,將近2周時間了,近一星期來嗜睡、嘔吐和抽搐。

接診醫生:「為什麼孩子病這麼久才來住院?我看發燒不止2個星期,孩子瘦成啥了」?病房裡沒人回答,這才發現媽媽並沒有聽懂,原來這是一個維吾爾族農村婦女。

經過一系列病史採集、體格檢查、胸部X線片,診斷初步考慮:結核性腦膜腦炎,那個時期,偏遠農村的結核病發病率正逐年上升,幾乎成為當地兒童的多發病,而且此病的致殘率也相當高。現在只差做腰椎穿刺、腦脊液生化明確找到結核分枝桿菌,這是診斷結腦的金標準。

我們知道,此病診斷不能僅僅依靠病史而想當然;否則治療方案及依據、療程設計、應用抗結核類藥物只能是臨床診斷性試治,無法評估療效及預後。而此病一旦抗結核藥物應用,就是長期性的,分階段即強化治療期(3~4個月)、鞏固治療期9~12個月。

醫生把孩子的父母叫到辦公室,進行了必要的談話,對孩子病情、診斷及預後都一一做了解釋;當談到腰椎穿刺做腦脊液檢查時,家長的頭搖得跟撥浪鼓似的,直說(維語):「吆克(不行)、嘛唉(不要)」,就是「不同意」,事情就僵持到這兒了。

顯然,家長對孩子的病情依然充滿了疑惑;對醫生的診療方案存在著極大的信任危機; 無論怎麼給家長做解釋、溝通,他們的態度非常堅決。

理由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巴郎子 的病聽天由命吧,該咋樣就咋樣,胡大要拿去我們也沒有辦法的事情」,相信胡大?

做腰穿不行,孩子要是病重了、死了是醫生做得……」;這話說得好,除非醫生腦子有問題,

「親戚的巴郎子在縣醫院腰上扎針死了,他們就找醫生要錢,麻煩事情多得很;看你還做不做?

3天後,家長放棄了治療,並執意將孩子抱走了……可想而知,這小女孩生命的氣息被無知而固執的家長掐滅了,家長把孩子視為私有財產,對生命又愚昧無知、視若罔聞。

兒科醫生工作非常繁忙,但是,也十分重視醫患溝通:

現在,全國兒科醫生緊缺,據統計全國兒科醫生缺40萬,兒科醫生不好做,每天要面對不同疾病的不同孩子及家長,採集病史、看資料、查房及體格檢查、寫病歷及病例分析、疑難病例討論,各種有創操作比如骨穿、腰穿、胸穿、腹穿等等。

另一方面,與家長的解釋溝通所占用的時間及精力,非常之多,一天工作下來,給家長說的話,恐怕比家人說得多了去了。

為此,兒科醫生常常調侃自己:「起得比雞都早,回家比服務員還晚;乾的是玩命的活,拿的是種土豆的錢——是出力不討好的活」;

這些話,聽起來不怎麼中聽,看似有些粗俗,但是也基本反映出兒科醫生的工作狀態和疲憊心態。這也是許多醫學生畢業、規培、選擇專業的時候,不願意去兒科的原因。

因此,在進行醫師規範化培訓、執業醫師考核、上崗培訓、年度績效考核等環節,醫院將每個人的醫德醫風、患者滿意度調查,都會融入以上各項考核內容中。

其實,醫生在接診每一個患兒的時候,其心情和家長是一樣的,也是希望孩子儘快減輕病痛和好起來,同時,作為 每一個合格醫生的執業素養上考量,都會努力地、用自己掌握的醫學知識服務於每個小患者。作為家長,配合醫生的診斷和治療,就是幫到孩子了;孩子生病,具有的特點是起病急、病情變化快、不會表達主觀不適

家長帶孩子就診,應該如何與醫生正常溝通呢?

誰都知道,孩子的病情演變快,但孩子又不會準確地、完整地說出自己哪裡不舒服、哪裡痛?尤其是嬰幼兒只能從精神狀態和症狀如發熱、腹瀉、嘔吐、咳嗽等方面來表現,因此,孩子就診是需要父母陪伴的。一方面家長日夜陪護著孩子,另一方面就診時是需要當「翻譯」的;告訴醫生孩子的基本情況,比如吃、喝、拉、撒、睡及精神狀態。

1、病情描述一定要準確:由於醫生工作量非常大,門診平均每天要看50~100個孩子,病房醫生查房也不僅僅是你們家寶貝,可能是十幾個小患兒,因此看上去醫生總是行色匆匆的,能言簡意賅、直抒主題更好;有經驗的醫生,一般會有重點地逐層詢問病情、發病時間、加重的情況及伴隨症狀。我們描述孩子的主要症狀以及持續時間的時候,要儘量準確:

◆ 主要症狀+時間:

主要症狀的表達是家長本次帶孩子就診的主要目的,因此,可以直接告訴醫生孩子發熱、咳嗽、腹瀉、嘔吐等等,不用說很多。

至於發病時間,往往是給症狀的補充,一定要簡單而準確,而不是含糊其辭,比如:發熱、咳嗽3天;嘔吐、腹瀉1天;傍晚6點咳嗽肚子痛有30分鐘。反之,不要用「大概、也許是、一直、好久了」等這樣模糊的詞語表達。症狀+時間的準確是給醫生提供最有價值的判斷,因此,時間表達最好具體到天、小時、分鐘。

◆ 體溫值:

孩子很多是發熱引起的疾病,家長最早也是發現孩子的體溫變化,喲,孩子發燒了;如果在家測體溫,要給醫生說清楚:什麼時候測體溫、共測過幾次;要把最高、最低體溫是多少、什麼時間都告訴醫生;可以給醫生提供幫助。

其次,孩子發熱時的伴隨症狀比如打噴嚏、鼻塞、腹痛、抽搐;孩子發熱往往與皮疹相隨的,因此,是否伴有皮疹、流鼻血等其他症狀;如果給孩子用了退燒藥,就要告訴醫生用藥後的體溫變化,具體是多少。

◆ 精神狀態及睡眠狀態:

人們常說:孩子哪會裝病?好的時候,瘋個沒完;不好的時候蔫了吧唧的。孩子好不好,我們一看他的精神頭就知道,比如孩子平時喜歡找你講故事、玩遊戲;今天突然打蔫了——老打瞌睡、頭也支不起來;可是睡也不安穩,翻來覆去、哼哼唧唧的,老是醒,醒了就哭、甚至煩躁。家長要把這個重要信息告訴醫生。

◆ 飲食和大小便:

同樣的道理,孩子生病了,精神狀態不好,自然也會出現胃腸道的反應,比如吃飯與平時不同,多還是少、嘔吐了幾次;或者喝水多少;另外就是大小便的情況,比如孩子拉稀水樣便有幾次(5、6次);或粘液、膿血、醬油樣、洗肉水樣大便。這個家長要在觀察時有所記錄,然後告訴醫生。

2、簡明扼要說重點:這裡家長會說,醫生要求太高了,我們哪裡知道什麼是重點?有些家長害怕說少了,醫生會漏診,於是說了半天說不到重點。

最簡單的方法是醫生問什麼,家長就直接回答什麼,比如:醫生詢問家長,一些與本次疾病有關的伴隨症狀,比如發熱咳嗽,會問是否有喘息、有沒有聲音嘶啞?家長就直接告訴醫生在家是否有這幾種情況出現。

不要講故事、直奔重點:比如孩子出皮疹;家長直接告訴醫生,孩子身上除了些皮疹,他老撓。而不是,我覺得吧孩子最近總是不好好睡覺,磨牙、說夢話;吃飯不好,磨磨唧唧,一半吃、一半剩;是不是上火了,是不是缺鈣、缺微量元素等等。這些情況一般醫生自己會做出判斷,然後去詢問的。

3、個人史、家族史要說:個人史即孩子出生情況,比如出生地、足月還是早產、剖宮產還是自己分娩、出生有幾斤;出生時哭聲響、最好告訴醫生懷孕時媽媽有沒有高血壓和其他疾病(糖尿病、前置胎盤)。因為,這有助於醫生分析孩子的生長發育、一些疾病篩查,以及本次疾病是否有關聯等。

家族史就是直系或旁系親屬的重要疾病史, 比如先天性遺傳疾病(甲狀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心臟病、支氣管哮喘、過敏性疾病、血液病(血友病)等,都應該給醫生提供信息。

4、用藥史要詳細、真實:往往孩子生病以後,家長都會有一個自行購藥、門診或其他醫院看病用藥的過程,因此,家長一定要把這次生病以來用過的藥名、劑量、次數、天數,用藥效果及過敏史告訴醫生。以免重複用藥,產生不良反應及毒副作用。

總而言之,醫患關係從患兒接觸到醫生開始就建立了,醫患溝通是整個診療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需要相互維護,醫生對每個患兒都要有同情心,要樹立良好的醫德醫風,所謂有醫者仁心;用優質的服務和精湛的技術為患兒治好病,解除孩子的痛苦。當然,家長也要理解、信任和配合醫生,主動溝通,客觀、準確表達孩子的病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