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實際雄才大略,為啥兵敗玄武門?1300年後敦煌墓碑揭露真相

趣史微視頻 發佈 2022-05-15T16:55:28.574469+00:00

武德九年,「玄武門之變」事發現場,李世民攜一眾猛將早早埋伏在玄武門,只等李建成和李元吉到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現後,李世民眼疾手快,「嗖」的一箭射中在李建成身上,李建成應聲倒地。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事發現場,李世民攜一眾猛將早早埋伏在玄武門,只等李建成和李元吉到來。

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現後,李世民眼疾手快,「嗖」的一箭射中在李建成身上,李建成應聲倒地。

李元吉眼看哥哥中箭,立即驅馬逃跑,卻被尉遲敬德當眾射殺,而後也癱了下去。

這場決定天下走向的事變,在後世的史書記載之中,是李世民不得已而為之的反擊,而李建成、李元吉也多以荒淫無道的形象流傳。

那麼,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玄武門之變的1300年後,敦煌出土了一塊唐朝開國大將的墓碑。

在這塊石碑上詳細記錄了當年的事變真相,讓人們重新了解了李建成的形象。

那麼,真實的李建成是什麼樣的?而他身為當朝太子,在初唐的玄武門之變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有關這一切的答案,都要從李家在亂世中的崛起說起。

一、李建成的雄才偉略

隋朝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因隋煬帝因施行暴政盡失人心,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隋朝如即將傾覆的大廈,搖搖欲墜。

舊王朝即將覆滅之際,亦是新王朝崛起之時,因此各路英雄豪傑紛紛趁機起兵,擴大勢力,向皇位發起衝鋒。

而這其中,就包括唐國公李淵。當時李淵是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換言之,他原本是隋煬帝的臣子。

不過李淵並非迂腐之人,他深知隋朝政權早已腐敗不堪,百姓更是怨聲載道,繼續效忠這樣的王朝顯然是沒有什麼前途可言。

於是,他決定採納身邊謀臣的建議,在晉陽起兵反隋。晉陽起兵之時,李淵的身邊早已聚攏了一批能臣悍將。

不僅如此,李淵還有四個威猛的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三子李元霸早夭。

李建成作為李家長子,自然是被寄予厚望的,於是早在晉陽起兵之前,李淵就開始鍛鍊他了。

李建成一家當時居住在河東,李淵為了給日後霸業網羅人才,便命令李建成攜弟弟李元吉,「於河東潛結英俊」。

從這個「潛」字,我們也可以看出,其實李淵對於起兵奪取政權一事,早有預謀。

而他之所以派李建成負責此事,一方面是想考驗下兒子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讓兒子得以歷練,廣結人脈。

李建成從小被作為長子培養,自然也不是草包,他不僅不辭辛勞,還能「卑身下士」,將父親交代的任務完成得很好。

李淵對於這個謙遜有禮,頗受「好評」的長子,可謂十分滿意。

在那個封建年代,以血緣為紐帶的親情關係,被認為是最可靠的關係,李淵自然也是這樣認為的。

於是晉陽起兵後,他便以自己的三個兒子為核心,建立了「三軍」。

他任命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軍大都督,負責統帥左三軍,任命次子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軍大都督,負責統帥右三軍。

這一左一右,安排的是年齡長、能力強的兩個兒子,由他們親自帶兵衝鋒陷陣,李淵自然是放心得很。

而對於四兒子李元吉由於年幼,則被李淵封為鎮北將軍,太原郡守,負責鎮守大本營晉陽宮。

當時李淵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優勢,於是在短短五個月的進攻下,他的起義軍便一路殺進了長安城。

歷史上對於這些「赫赫戰功」,記錄筆墨多傾向於李世民,而事實上,李建成亦功不可沒。

不僅如此,李建成也並非影視劇中塑造的庸碌無能、驕奢淫逸之輩,相反,他頗具雄才大略,並且為人寬簡仁厚,是李淵最倚重的兒子。

話說當年李淵在太原遠近招撫,而西河守將則不肯投靠李淵,因此擋住了李淵西取長安之路。

為了儘快掃除障礙,李淵便派李建成、李世民率軍出戰攻取西河。

李建成作為領軍核心,在視察軍隊時發現招募來的義軍,大多沒有經過專業訓練。

如果帶著這樣的新兵上戰場,恐怕難以取勝,於是他便立下軍法,整肅三軍。

在行軍路上,李建成雖然貴為李淵嫡長子,但卻絲毫沒有公子哥的架子,他與將士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由於這次出征時間緊迫,帶的軍糧也有限,李建成擔心將士們因為吃不飽會摘沿路農民的蔬果,便下令不得偷搶百姓糧食,必須付錢了才能吃。

李建成率軍所經之地,百姓見這支隊伍如此紀律嚴明,紛紛認可。

經過幾日的跋涉,李建成率部兵臨西河城下,但他不願徒增無謂的傷亡,便親自下馬告知來意,城內眾人紛紛投誠,唯獨郡丞高德儒不願投降。

李建成遊說無果,只好率軍出擊,很快就生擒了高德儒,並將他斬殺於眾人面前。

除了高德儒,其他人等一律不追究責任,就這樣,李建成來回僅僅用了9天的時間,就平定了西河、贏得了人心。

捷報傳來,李淵大喜,這樣誇讚兒子:「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

除了這次平定西河,在建唐的眾多戰役中,李建成亦立下大功。

也許與弟弟李世民相比,他稍顯遜色,但也絕非泛泛之輩,否則李淵也不會將諸多重任交付於他。


李建成的優勢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自此開啟了唐朝新紀元,而輔助他奪取大業的功臣,也一一獲得了封賞。

這些大臣們都好安置,最讓李淵重視的,則是如何確定三個兒子的身份。

按照祖宗法制,李建成乃李家長子,儀表堂堂、謙遜有禮,又在建唐大業中立下汗馬功勞,自然而然就被立為了皇太子。

二兒子李世民雖驍勇善戰,才能不亞於哥哥李建成,但畢竟是次子,故而被封為秦王。

四兒子李元吉,雖然不如兩位哥哥出色,但也是有功之人,因此被封為齊王。

此時,雖然李淵榮登大寶已成事實,但仍有一些戰亂需要平息。

考慮到李建成已經是皇太子身份,李淵便將他留在宮中,學習處理國家大事,日後好繼承皇位。

而對於次子李世民,李淵則充分發揮他的軍事才能,將他繼續派往軍中平定戰亂,李世民也因此掌握了唐朝的軍權。

從這樣的安排來看,李淵顯然更看重長子李建成,而在唐朝建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李建成占據的優勢也是很大的。

一來,他有一張最有力的王牌,那就是他的嫡長子身份。在那個祖宗法制大於一切的封建年代,這一身份代表了正統。

因此他作為唐高祖皇帝的嫡長子,被封為太子可謂名正言順,毫無懸念,一眾大臣自然願意擁戴他。

二來,他早期在李淵的有意栽培下,早已結交了不少能臣賢士,輔佐他的,也都是一些朝中重臣,這其中就包括李元吉、魏徵、薛萬徹等。

三來,他背後有一群「女人」支持,而這些女人中,除了後宮妃嬪,還有一位就是他的妻子鄭觀音。

妻子鄭氏一族,在當時屬於世家大族,頗具影響力,李淵在安排二人的婚姻時,就有意拉攏鄭觀音的家族。

因此,鄭氏一族自然更傾向於協助李建成建功立業。

四來,李建成得到了其父李淵的支持,在「創業」前期,李淵早已通過多次考驗,看到了長子的能力,於是便在登基後立長子為皇太子。

雖然李淵後期的態度,有點搖擺不定,甚至揚言要廢掉太子,可他畢竟沒有那樣做。

況且李建成貴為太子,說不定哪天李淵駕崩,李建成就是未來的皇帝,只要不犯什麼大錯,皇位應該是十拿九穩的。

因此,當時的李建成可謂占據了諸多優勢,然而遺憾的是,他卻沒能穩坐太子之位,因為他的兄弟李世民實在是太優秀、太耀眼。

李世民在外征戰多年,不僅在軍中樹立了絕對的威信,也因為打了幾場漂亮的勝仗,贏得了百姓的認可。

不僅如此,李世民還暗中拉攏能臣賢士,組建了龐大的政治勢力集團,力量足以與李建成太子系的勢力集團相抗衡。

早期由於雙方勢力集團都在私下活動,所以表面上看,兄弟二人的關係也還算和諧。

然而身在帝王之家,這樣的和諧只不過是看似平靜的海面,海底早已波濤洶湧,種種矛盾也是一觸即發。

三、玄武門事變的前因後果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世民的政治勢力集團逐漸在明面上活動,這讓身為太子的李建成,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他隱隱感覺到,這個優秀的弟弟並不甘心屈居人下。

但李建成生性敦厚,念及兄弟之情,不願手足相殘,故而在前期採取了克制的態度,反擊李世民的「膨脹」。

他在擴大自己勢力的同時,也將李世民的一些黨羽陸續拔除,甚至有意將這些人收入自己麾下。

他也深知,李世民最大的優勢是掌握軍權,便向父皇請命積極出征,以求在軍中樹立威信,進而獲得百姓的認可。

然而他畢竟是太子,日後總要繼承大統,總不能天天在軍中征戰,於是他後來便向李淵建議,將李世民的部分軍權,分解到李元吉手中。

不僅如此,他還向李淵進言,將李世民倚重的一些大臣,如房玄齡等人,趕出了長安。

對於李建成而言,這些動作不過是出於自衛,但卻讓李世民慌了。

眼看著秦王府的勢力被一點點削弱,李世民及其身邊的謀臣,都擔心太子可能會採取進一步行動,事實上李建成當時確實已經起了殺心。

於是,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人,極力遊說李世民:「今日殿下不動手,他日太子必將不顧兄弟之情,置我等於死地!」。

也許李世民心中早有這一打算,於是便順勢而下,採納了這一建議,決定與李建成魚死網破。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李世民部署完刺殺計劃後,便密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後宮」。

李淵得到密報後氣急敗壞,決定第二天召集太子、秦王和齊王,問清楚此事。

而李淵之所以如此生氣,是因為李建成前期為了拉攏後宮勢力,結交了幾位李淵的寵妃。

這些寵妃曾多次在李淵面前替李建成美言,所以李淵聽到這一密告後,也對「淫亂」一事有所懷疑。

於是李淵便對李世民說:「你應該及早來報此事,明日你們兄弟三人一同前來,朕要當面問清此事!」

同年六月四日,李淵召集一眾大臣商議此事如何處理,而他的三個兒子也被召見了。

李建成接到旨意後,便立即從東宮騎馬出發,準備與李元吉一起面聖陳情。

二人一路飛奔,進入玄武門,行至於臨湖殿時,李建成隱隱感覺到不對勁,立馬掉頭準備返回東宮。

此時李世民大喊一聲,李建成聞聲看去,四面早已埋伏了眾多猛將,李元吉慌忙拉弓射擊,但卻沒能射中。

而李世民早已蓄勢待發,瞄準李建成一箭擊中,李建成應聲倒地。

李元吉見寡不敵眾便要逃,但卻被尉遲敬德帶的將士射中從馬上跌下來,李元吉帶著傷起身繼續逃跑。

而與此同時李世民的馬因為受到驚嚇狂奔起來,李世民被樹枝掛了一下摔在地上。

李元吉迅速趕到,奪下弓箭準備勒死李世民,卻被尉遲敬德大喝一聲再次嚇跑。

尉遲敬德騎著馬一路追擊李元吉,最終將他射殺在地。

確認太子和齊王都已被擊斃後,尉遲敬德提著二人的頭顱,向東宮將士展示,這些人見大勢已去,只好束手就擒。

至此,大唐第一任皇太子李建成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四、李建成緣何兵敗

也許有人不明白,李建成乃當朝太子,手底下能臣悍將也不少,

為何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失敗了?

李建成的失敗,要歸咎於多個方面。

首先,他的勢力集團整體實力不如李世民。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後,雖然擁護他的大臣很多,但這些人大多是因為其太子身份而依附於他。

相比之下,李世民身邊的猛將,都與李世民有著戰場上並肩作戰的情誼,他們之間是過命的交情,這樣的感情自然更堅固。

其次,他籠絡人心的手段不如李世民。前文已經說道,李建成並非泛泛之輩,所以他自然知道,自己要想順利繼承皇位,自然離不開一些擁護者。

於是他便積極活動,希望將李世民身邊的一些得力幹將,籠絡到自己身邊來。

據說他曾經許以重金、高官想要收買尉遲敬德、段志玄等人,但卻偷雞不成蝕把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李建成向尉遲敬德等人拋出橄欖枝後,尉遲敬德等人並沒有接受太子的美意。

收買不成,李元吉便派出勇士刺殺尉遲敬德,但尉遲敬德勇冠三軍,這些人哪裡是尉遲敬德的對手,自然就沒能刺殺成功。

而這件事不僅讓尉遲敬德等人更加親近李世民,也讓李建成一方丟顏面盡失。

此外,他有一個搖擺不定的父皇,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按理說,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是李淵親封的,李淵就應該堅定不移的支持、信任太子。

可李淵偏偏耳根子很軟,每每聽到一些對李建成不利的話,便動輒懲罰,甚至動了廢掉太子的心思。

不僅如此,他還不時在李世民面前態度「曖昧」,表現出自己對於太子的失望,暗示李世民能力更強,這讓李世民陷入無限遐想。

在兩兄弟奪位之爭已經白熱化的時候,李淵仍舊沒有採取果斷措施,而是希望以「調和矛盾」的方式,解決這場即將爆發的奪位之戰,最終釀成大禍。

除了李淵的態度,李建成還有一個失敗的原因,便是玄武門守將的叛變。

而這些守將,大多是他的「心腹」:玄武門守衛常何、玄武門屯管將領敬君弘、呂世衡等。

守衛叛變的真相之所以能被後世了解,是因為在玄武門事變1300年後,常何的墓碑出土了。

這位名叫常何的守衛,對於玄武門之變的成敗非常關鍵。

此人早年出身於瓦崗,最初跟隨在李密身邊任職,後來又勸說李密降唐,進而被李淵重用。

之後,常何被王世充所擒,又為王世充賣命了一段時間,準備策反王世充時被發現,他便逃回了唐朝,因為「忠心」再次受到李淵重用。

李建成見常何被重用,便有意將他收入門下,常何便假意逢迎做起了李建成的幕僚。

李建成一直以為常何是他的人,卻不知常何後來又被李世民給收買了。

玄武門兵變之前,常何等人作為守衛,對帶兵帶武器進入的李世民敞開大門,在事變發生時,卻把李建成的人擋在了門外。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當時李世民一方攻勢兇猛,而李建成一方卻毫無還手之力。

玄武門事變後,李世民成為新任太子,兩個月後就登上了皇位。

成為皇帝後李世民卻沒有立即升常何做高官,因為策反宮門守衛畢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李世民當然不會留下話柄。

不僅如此,為了掩蓋這一段歷史,李世民命人刻意將常何的生平事跡淡化了,直到常何的墓碑出土,這段歷史才浮出水面。

雖然李世民沒有給常何許以高官,但也沒有忘記他的「功勞」。

在錢財方面,李世民也是十分大方,時常賞賜金銀,常何也因此度過了富貴的半輩子。

時隔1300年,常何墓碑的出土,道明了當年「玄武門之變」的真相,讓後世之輩得以辯證看待李建成、李世民之為人,這或許是上天冥冥之中的一種安排吧!

結語:

古語有云:「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太子李建成兵敗於玄武門,看似是偶然,實則是他與李世民鬥爭的必然結果。

李建成作為大唐太子,對於建唐是有一份功勞的,縱使他是失敗者,但他也不應該被隱去、被醜化!

「玄武門之變」這段歷史,也告訴我們:學史明理,以史為鑑固然是值得提倡的,但歷史劇並不等於歷史,了解歷史還需廣泛涉獵、辯證思考。

參考資料:

1.關於李淵 、李建成 、李世民相互關係的幾個問題,王 炎 平

四 川 大 學 學報 (哲 學社 會科 學版 )

  1. 李建成在初唐軍政格局中地位的演變,曹印雙,長安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
  2. 常何墓碑校釋拾遺,劉樂賢,敦煌研究
  3. 《常何墓碑》跋,黃惠賢
  4. 李淵、李世民與 「 玄武門之變,宋家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