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徽宗愛不釋手的建盞,蹊蹺在哪裡?

東家app 發佈 2022-05-17T12:02:31.199366+00:00

北宋政和二年三月,帝都汴梁城,春和景明,皇宮後苑太清樓錘拱殿,宋徽宗設宴招待權相。酒後,徽宗親自點茶:山泉、建盞、幾餅茶團,簡單清雅。宋代首開鬥茶風範。「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北宋政和二年三月,帝都汴梁城,春和景明,皇宮後苑太清樓錘拱殿,宋徽宗設宴招待權相。

酒後,徽宗親自點茶:山泉、建盞、幾餅茶團,簡單清雅。

宋代首開鬥茶風範。

「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建盞因鬥茶風靡而盛名天下。

而成為挑剔的宋徽宗以藝術品相待、愛不釋手的日常件,卻另有蹊蹺。

仔細端詳,建盞器型簡樸、線條寬廣,泰然自若而又神秘莫測。

釉色如宇宙星辰般深邃,火中自然天成的兔毫花紋絢麗,油滴斑點靈動,曜變色彩幽玄,一器之中可窺見桃源。

至明代,點茶為沖泡茶取代。

曾經被上至皇帝,下至引車賣漿者珍愛的建盞也逐漸沒落,工藝幾近失傳。

昔日窯火旺盛的建窯,依山建在江南地區的坡地上,因形似長龍也名龍窯,位於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屬古建安縣(今建甌)。

廖設生出生在這片多山土地上,所謂的遺址是父老鄉親口中的老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也許自1966年出生開始,廖設生就與這個建盞的生成之地有了水乳融合的牽繫。

規模宏大的龍窯遺址保存著精美異常的碎瓷片,廖設生為先人的思想和智慧所折服。

年輕時的他只是熱愛建盞,並沒有想到未來的自己將以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者的角色,肩負起技藝傳承的重擔。

2013年12月31日,建陽市人民政府評選了建陽市首屆建窯建盞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2人,2014年又評選出建陽市建盞製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這些師傅都可以稱得上是建陽建盞的名家,而廖設生穩居榜首。

回想1987年,他從廈門集美輕工業學校陶瓷工藝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建陽瓷廠任技術員;到後來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省輕工研究所和建陽瓷廠等有關單位專家學者組成的公關小組研發仿古建盞,自己虛心好學、技藝有成。

到1996年瓷廠停廠,為養家餬口替一個古董商做建盞打工;再到創建屬於自己的品牌「華生建盞」……

廖設生人生過程的階段似乎只是背景戲,而對建盞技藝對探究是永遠不曾變過的主題。

30年來,他從未放棄對建盞的研究,在條件許可的範圍內堅持研發建盞新品,先後燒制出了兔毫、油滴、曜變等品種……這其中的困難,是難以想像的。

建盞造型凝重,修胎有力,手法自然。

由於使用含鐵高的原料做胎,因而胎體厚重堅緻,為烏泥色,有「鐵胎」之俗稱。

盞內外均施釉,外壁釉不到足底,露胎處色沉而無光。

釉質剛潤,釉色深沉,溫潤晶瑩,釉面有明顯的窯變現象。

建窯建盞的傳統手工技藝流程,要經過選瓷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選胎土、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和出窯十三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是一個關卡,考驗著日積月累之下的判斷力。

比如:成熟的工匠可以依據豐富的經驗來自如掌握上釉的厚度。若是釉太薄,燒制出來的斑點美感便會不足,比如兔毫的紋會偏短,影響美觀。

而若是上的釉太厚,釉便會順著坯體流下粘底,破壞整體造型;古法老窯燒制需要有人在旁看守,依據火焰的顏色來控制溫度,增添柴火;半成品需要在1300度左右的高溫下度過2到3天的時間。

時間的長短除了看窯的長度以外,還取決於工匠們所要呈現的藝術效果,甚至於同樣原料、同樣對窯爐在不同季節和天氣里燒出對建盞紋樣和釉色也全然不同……

窯中正在發生無限變數,建盞的最終效果成為未知數,廖設生目光如炬,用已知減少不確定性。

他相信,沒有奇幻玄妙的絕技,只有尚未解釋的難題。

| 廖設生(東家id:廖設生),1966年生,福建省建甌人,畢業於廈門集美輕工業學校陶瓷工藝專業,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窯建盞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

本期作者:一休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