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囊腎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臟腑失調所致,中醫該如何治療?

廣安門王劍飛 發佈 2022-05-20T10:15:55.744810+00:00

成人多囊腎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臟腑陰陽失調所致,是以脾腎虧虛為本,水濕、痰濁、瘀血、肝陽為標的本虛標實證。治療以補腎活血滲利為要;倡導分期論治、病證結合;主張中西醫並重;臨證中還應重視消除誘因,避免疾病加重因素。

成人多囊腎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臟腑陰陽失調所致,是以脾腎虧虛為本,水濕、痰濁、瘀血、肝陽為標的本虛標實證。治療以補腎活血滲利為要;倡導分期論治、病證結合;主張中西醫並重;臨證中還應重視消除誘因,避免疾病加重因素。

多囊腎是腎臟的皮質和髓質出現囊腫的一種遺傳性腎臟疾病,多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腎病,又稱成人多囊腎。該病在幼年時已存在,隨著年齡的增長,囊腫逐漸增多、增大,導致腎臟體積變大並壓迫周圍腎單位,逐漸出現腎功能減退並逐步惡化,至60歲半數患者將進展至終末期腎病。目前西醫學有藥物、手術、基因、腎臟替代等治療方法,然而大多數多囊腎的治療研究仍限於實驗階段,且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法。

1 病因病機

多囊腎初始並無症狀,隨著囊腫的增大及增多,壓迫腎內血管,或囊腫過大、破裂,而出現腰脹或腰痛、高血壓、血尿、尿路感染等症狀,後期出現腎功能衰竭或喪失。根據這些臨床證候特點,多囊腎歸屬於中醫學腰痛、尿血、積聚、癥積、關格、虛勞、腎勞等範疇。

本病的形成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後天臟腑陰陽失調所致。先天不足、稟賦有異是發病的必要條件。先天之腎精虛損、腎氣素虧,則氣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水濕內蘊,聚濕成飲,積飲成痰;腎氣虧虛也造成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阻,痰飲、水濕、瘀血交結,發為積聚。腎為先天之本,受五臟六腑之精而藏之,後天勞倦過度、飲食不節、情志不暢致脾運失健,肝失疏泄,腎虧失養,以致濕濁內生,凝結成痰,氣血瘀阻,痰濁與瘀血互結於腎,形成腎之癥積。

因此,本病的病機特點是由於先天不足、後天臟腑失調形成脾腎虧虛為本,水濕、痰濁、瘀血、肝陽為標的本虛標實證。早期之虛多為腎氣、腎精虧虛,氣虛無以化濕,濕聚成飲,痰飲內停;中期虛實夾雜,肝脾腎虧虛為主,邪實則為水濕、痰濁、血瘀;晚期病久不愈,氣血陰陽俱虛,水濕、痰濁、血瘀相互膠結難解;終致濁毒內盛、氣血衰敗形成尿毒症。

2 治則治法

1 治療以補腎活血滲利為要

多囊腎的發生,以先天稟賦不足為主,腎為先天之本,胎兒時期,腎氣即有受損,因而在多囊腎的治療中,調補腎元貫穿治療的始終。處方用藥多見續斷、杜仲、桑寄生等。腎氣不足,氣虛推動無力,氣血運行不暢,瘀血內生,同時由於腎氣不足,氣化無力,水濕瀦留,繼而成為痰濁,瘀血、水濕、痰濁阻於腎絡,久而形成腎之癥積。喜用丹參、紅花、川芎等活血和絡以消癥積。

在多囊腎的發生發展過程中,隨著囊腫的形成和不斷增大,局部水液瀦留,水濕之邪滲溢腎絡,濕邪盤踞,久而化熱,濕熱釀毒,擾動腎絡,常出現發熱、腰痛、尿血、尿中白細胞增多等尿路感染之臨床表現。此常予蒲公英、瞿麥、萹蓄、白花蛇舌草、車前草、茯苓皮、白茅根等滲濕清利類藥改善症狀。認為本病的治療應採取標本兼顧、虛實並調的原則,以補腎強腰、滲濕清利,兼以活血和絡為法。

2 分期論治,病證結合

根據多囊腎的臨床表現及蛋白尿、血尿程度、腎功能,將本病分為早中晚三期進行辨證治療。早期患者症狀不明顯,常常在超聲體檢中發現腎臟多發囊腫或CT顯示多囊腎,或尿常規伴有輕度蛋白尿、鏡下血尿、白細胞尿,腎功能正常;中期蛋白尿、血尿明顯,觸診可捫及腫大腎臟,有壓痛,劇烈活動後腰痛加重,腎功能正常或輕度異常,腎臟超聲檢查明確多囊腎。晚期腎臟腫塊日益增大,腎功能持續惡化,出現腰痛、尿血、小便不利、水腫、高血壓,氣短無力或伴有噁心嘔吐等尿毒症狀。

本病屬本虛標實、虛實錯雜,早期以正虛不甚、邪氣輕淺為主,病久虛實夾雜,晚期則以正衰邪實為主。由於患者所處分期不同,治療方法亦應不同。《醫宗必讀·積聚》指出:「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

多囊腎病屬積聚,治療也可參照積聚之初中末期的治療法則。因此在治療上始終要注意顧護正氣,保護腎元,分清臟腑虛損和標本緩急。早期正氣虛損不著,以健脾利水滲濕、活血化瘀軟堅為主;中期正氣虧虛挾有邪實,扶正祛邪當兼顧;晚期正氣虛衰,邪實濁毒症狀亦較明顯,此時宜補腎益氣、泄濁和絡、清利解毒為主。

強調辨病和辨證相結合。辨病有利於從整體上把握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判斷疾病的預後。多囊腎的發生發展有一定的規律性,針對其脾腎虧虛、濕濁瘀阻的病機共性,方藥中多加入健脾益腎、滲濕清利活血之劑。而作為多囊腎的患病個體,其臨床症狀表現多樣,證涉多端,或風邪犯表,或肝陽上亢,或肝鬱不達,或胃氣不和,或下焦濕熱等。張仲景云:「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在掌握扶正和祛邪之間進退的前提下,隨著病機的轉變,恰當用藥,把握方寸,使邪祛正復,達到維護腎元、延緩腎衰竭的目的。

3 消除誘因,重視飲食起居、調暢情志

本病常因飲食失節、情志不遂、勞倦過度或外感六淫等誘因而使病情加重。因此,合理地生活起居、保持樂觀心態至關重要。

①注意休息,避免劇烈的體力活動。過於勞累易於耗氣傷腎,劇烈的體力活動和腰腹部的撞擊,也可能引起囊腫破裂。

②保持心情調暢。情志不遂、肝失調暢、氣鬱成痰使原有的痰凝瘀結之勢加重,加快囊腫的增長。

③飲食宜清淡。生冷辛辣、過咸及油膩食物均易於傷脾損腎,釀生水濕,痰濁內生,加快囊腫增大。

④防止外感,以免加重病情。多囊腎病屬本虛邪實,外感六淫後,邪毒更盛,內外合邪,導致原有病情加重。尤其是疾病後期,腎氣衰敗,外感後病情難以控制,患者不得不提前進入腎臟替代治療。總之,消除各種誘因,注重飲食起居,對於穩定病情、減輕症狀,避免病情惡化,十分重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