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種柔軟的力量,俄烏還會打起來嗎?|蘇聯時代女高官軼事

丁見印尼紀事 發佈 2022-05-20T19:13:56.463718+00:00

1話題的引入去年我去梅州,被一群粉絲請去K歌,清一色的客家小伙。聽我唱了兩首《海港之夜》和《山楂樹》之類的蘇聯歌曲,一個要拜我為師學寫文章的足球教練,便用一種篤定的口吻誇獎說:「丁老師,您年輕時,一定是中蘇蜜月期的見證者,所以蘇聯歌曲會唱那麼好!」我笑著點點頭:「也許吧。

1

話題的引入

去年我去梅州,被一群粉絲請去K歌,清一色的客家小伙。

聽我唱了兩首《海港之夜》和《山楂樹》之類的蘇聯歌曲,一個要拜我為師學寫文章的足球教練,便用一種篤定的口吻誇獎說:「丁老師,您年輕時,一定是中蘇蜜月期的見證者,所以蘇聯歌曲會唱那麼好!」

我笑著點點頭:「也許吧。你小伙可真幽默。哈哈!」

我一邊回答,一邊暗自思

要說那蘇聯和咱中國關係最鐵的時候,還得數解放初到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到現在差不多快要70年了。當時20多歲的青年,如今至少也是90歲上下的耄耋老翁。

而我這六零後的大叔,居然被梅州小哥認為閱歷如此深厚,看來不是小哥不懂歷史,而是老丁面相太老。咳咳!這日子還有啥奔頭呢……

回想起來,其實蠻有意思的。

丁叔叔出生前,中蘇友好早已過期,反倒是剛記事那會兒,正趕上中蘇交惡,兩國在珍寶島大打出手。全中國都上街遊行,憤怒高呼「打倒蘇修新沙皇!」

1969年3月,東北黑龍江那場珍寶島衝突,中國邊防軍斃傷蘇軍230餘人(蘇聯公布的蘇軍傷亡數字為152人),毀傷坦克裝甲車輛19輛。中國軍隊陣亡71人。我軍雪中設伏,堅決反擊,小勝一局。

在中方西北邊陲新疆的鐵列克提,蘇軍同樣以埋伏方式對我邊防站巡邏分隊進行報復,致使我我方的主陣地人員幾乎全部陣亡。38人犧牲,包括3名記者。

緊接著,蘇聯就在中蘇與中蒙邊界陳兵百萬,重兵壓境,呲牙咧嘴呈虎狼之勢,好像隨時都會撲過來,把咱們撕碎。這種令人不安的日子,大約持續了十來年,直到八十年代戈巴契夫上台才算緩和,此時離蘇聯解體已為期不遠。

2

中國人的蘇聯(俄羅斯)情結

儘管如此,算上丁叔叔這輩人,再往上兩代,太多中國人懷有濃厚的蘇聯(或俄羅斯)情結,可說是揮之不去,長久不衰。

實際上這幾代國人,除了極少數在蘇聯留過學的知識分子,絕大部分只是在電影和文學作品中感受過俄羅斯的魅力。

五十年代就已出名的作家王蒙這樣寫道:

「沒有辦法,蘇聯就是我的十九歲,就是我的初戀,我的文學生涯的開端。再沒有第二個外國像這個國家那樣,在我少年時代引起過那麼多愛、迷戀、嚮往,後來提起它來,又那麼使我迷惑、痛苦乃至恐怖。」

種種現象告訴我們:「蘇聯情結」,某種程度上就是「俄羅斯情結」,多半出於中國人對俄羅斯文學和藝術的尊重和熱愛。

除了歷史和文化方面的因素,還有政治的,以及現實利益的巨大影響。

早在滿清時期,俄國人對中國的燒殺掠奪,曾經結下過血海深仇。但是後來兩國都已改朝換代,「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如果沒有蘇俄革命,中國近代的歷史進程則完全是另一種樣子。

所以我們在建國後,實行過「一邊倒」的外交政策。政治制度也基本上效仿蘇聯,以至於咱們體制內的一些習慣,諸如五年計劃、紅底白字宣傳條幅、開大會時主席台背景的布置、企業單位印章形式、紅領巾、共青團等等這些,其實都來自蘇聯。

中國在抗美援朝勝利後,蘇聯作為社會主義老大哥,給中國帶來了156個援助項目,為中國的工業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讓中國受益了幾十年。

雖然在赫魯雪夫時期,蘇聯與我們翻臉,互相罵了幾十年,甚至發生了慘烈的邊境衝突,直到八十年代小平同志帶領我們韜光養晦,雙方才恢復了正常交往。

耐人尋味的是,九十年代蘇聯解體之後,至2000年普京上台至今,中俄關係又變得越來越好。

於是乎,此番俄烏大戰,在中國激起強烈反響,也十分鮮明地凸現了中國社會的眾生相——非常多的人在輿論場合高調挺俄,表達了對俄羅斯和普京的深切同情和讚許。

與此同時,公開挺烏的老百姓也不在少數。畢竟是大鵝先動手為強,二十萬大軍開進烏國家園,乒桌球乓一頓亂打,烏國土地遭淪亡,屍骨成堆鮮血淌,滿目焦土遍地火光。

唉!其實大家也都知道,俄烏原本是蘇聯親兄弟,好端端的一家人,弄到勢不兩立,殺紅了雙眼。

要是蘇聯還在,怎會變得如此不堪!

3

俄羅斯缺乏一種柔軟的力量!

說起來,俄羅斯民族確實是一個特殊的民族,性格勇猛強悍,靈魂躁動不安。

毫無疑問,這種性格特徵,多半代表著嗜煙酗酒,熊一樣強壯而又憂鬱直爽俄國男人。

上圖為俄羅斯的一幅傳統風俗畫。從前俄國年輕的小伙子們吃飽喝足後,常聚集在村子中央的空地上,或者是市鎮中心的小廣場上,互相以拳擊的方式毆打對方。這種打鬥就是他們的一種娛樂方式,而對於打鬥中發生的不可意料的傷亡,互不追究。

據說俄羅斯老爺們,普遍是怎麼想就怎麼做,想什麼就做什麼。野性難馴加上生猛強硬,信奉君子動手不動口,一旦蠻幹起來,往往不計後果,很少留下迴旋餘地。

比如這一次烏克蘭小弟追隨北約死命東擴,以鐵漢普大這般剛烈勇猛,如何咽得下這口鳥氣!克里姆林宮內鞭梢一指,二十萬大軍掩殺過去,不料被老謀深算的拜登做局下套,逮住機會,聯合西方一大幫列強,同仇敵愾,齊刷刷站在烏國背後,與俄羅斯打起了代理人式的群架。

大鵝原本想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結果卻是一拳沒打開,百拳打過來!

在大鵝決策者們的各種高估與低估之下,閃電戰變成了攻堅戰,攻堅戰又變成持久戰,俄烏老哥倆均掉進深淵,拼了個魚死網破,氣血兩虧。事到如今,都只能死磕硬槓,咬牙頂住。而整個歐洲也跟著倒霉,面對烏克蘭這個無底洞,不知要破費多少錢財,也不知要幫到什麼時候。

相比之下,只有美國佬樂在其中,既消耗了宿敵俄羅斯,又綁架了西歐富國小兄弟,自己卻大發戰爭橫財。所以你看那高齡80,看似有點老年痴呆的拜總,已經躊躇滿志地宣布:2024年,老夫我還要連任!

回想當初俄羅斯還沒動手時,美國就一個勁地拱火,提醒烏克蘭,也向世人宣告,說毛熊要打過來了,幾月幾日一定開戰。搞得俄羅斯一再否認,指責美國造謠生事。

那時候,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都以為俄烏不會打起來,就是老美在那裡瞎嚷嚷。

現在全世界都明白了,當時的美國,並不是擔心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而是怕俄國熊壓住了火氣,不先動手。這樣它就失去了拉著整個歐洲圍毆俄國的藉口。

只可惜,普大帝雖然堅毅沉穩,但性格底色終究還是俄國爺們那個套路。

他終於沒能忍住,倉促出拳,看似剽悍兇猛,卻不小心暴露了外強中乾的一面。

這一下,讓看台四周的觀眾恍然大悟,原來連美國都忌憚三分的俄軍,不但沒有想像得那麼厲害,而且其常規武器和戰術,跟北約相比完全不在一個維度。

這不,就連芬蘭跟瑞典,現在也手拉手地加入了北約。

如果不是通過這場俄烏大戰,發現過去能把人嚇死的毛熊不過爾爾,這兩個分別中立了70多年和200多年的區區蕞爾小國,怎敢如此放肆給俄普大帝上眼藥!

坦白說,丁叔叔作為一個蘇聯情結濃厚的中國老百姓,眼看俄羅斯獨木難支,陷入苦戰,心裡也很失落。畢竟全世界都心知肚明,如果大鵝倒下,老美騰出手來,下一步就是糾集同夥對付中國。唇亡齒寒,戶破堂危,咱中國人有吃有喝的日子也就這幾十年,怎容忍虎去狼來再受創傷!

當然站在反戰的立場,我更希望天下太平,試想,這場戰亂如果沒有發生,那該多好!但我也深知,以俄國熊的火爆脾氣,這一仗早晚要打,除非當總統的那個人,不是處處依靠強權的純爺們普大,而是一位冷靜溫和,擅長周旋合作的女性。

或許這樣的假設有點離譜。可是探討一下也無妨。比如說,即便當今俄國不可能出現女人當家,但再擴大範圍想一想,假使那位與普京關係密切,並且有著「歐洲祖母」之稱的德國女總理默克爾還在台上,這場戰爭也許就不會發生。

默克爾和普京,一個是德語流利的俄羅斯人;一個是精通俄語的德國人。他們不僅交流起來毫無障礙,而且年齡上也只差2歲。生在同一時代,並且肩負重任的他倆似乎註定要有著一段不同尋常的友誼。給默克爾寫傳記的人都坦言:「默克爾和普京就像是一對夫妻」。不過實際上,倆人的的確確是「純友誼」。

今年4月4日,德國前總理默克爾通過自己的發言人對外表示,2008年作出的不接受烏克蘭加入北約的決定是正確的。

辭職後許久未曾在媒體聚光燈下露面的默克爾突然說出這樣的話,無疑是對眼下這場令整個歐洲雞飛狗跳的戰爭的無奈感慨,但真正想發出感慨的,其實應該是現在的歐洲政壇,如果默克爾還是德國總理,俄烏大戰還能打起來嗎?

女人或許確實有當政治家的優勢。比如錢鍾書先生在《圍城》裡,就借方鴻漸的口,表達了女人適合從政,而且天生就是政治動物的論述。

錢大師認為,虛虛實實,以退為進,這些政治手腕,女人生下來全有。

他還說,女人不必學政治,而現在政治家要成功,都得學女人。

據權威人士研究,女性當政治家成為國家元首,一般來說具有以下獨特優勢:一是她們與人合作的能力更強;二是女性更善於表達,爭取別人理解與支持的能力比男人更勝一籌;三是女性更能體恤民心,也更關注於民生息息相關的事情。因此哈佛心理學教授Steven Pinker說過一句名言:如果女性當家,世界將會更和平。

二戰以來,世界範圍內出現過眾多女性國家元首,例如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以色列第一位女總理戈爾達·梅厄、英國前首相柴契爾夫人等人。而在女權主義盛行的北歐地區,女人當國家元首更是家常便飯。

其實,柔軟也是一種力量。可惜俄羅斯一直缺乏這種柔軟的力量!

據報導,在俄羅斯社會各個層面,男尊女卑是普遍現象,就連總統普京也「傾向於認為女人就應該待在廚房裡」。這恐怕是婦女參政水平低的主要原因。

受此影響,能進入俄國政壇的,大多數是些「花瓶」式的女性。究其原因,恐怕得從蘇聯解體說起。當時蘇聯不復存在,俄羅斯進入自由競爭時代,婦女參政議政遭遇冷落,她們被排擠到政治舞台的邊緣,一步步失去話語權。

實際上,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婦女不僅在政治上遭到歧視,經濟上也受到很大衝擊,失業和貧困使得婦女的處境愈來愈困難。許多婦女整日為生計發愁,俄政府對此問題卻關注不夠,沒有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為失業婦女提供再就業的機會,從而導致很多失業婦女永遠失去了工作,不得不每日掙扎找活,更別說什麼參政議政了。

4

柯隆泰和福爾采娃:蘇聯時代兩位美女高官的故事

如前所述,俄羅斯婦女從政的女性寥若晨星,當官的女人不要說跟西方比,和咱中國也比不了。但追溯根源其前身蘇聯,早在列寧時期就曾大力推動過婦女參政,並產生了世界上第一位女部長和女大使——亞歷山德拉 ·科隆泰。

此後的赫魯雪夫時期,又產生了全世界共產黨國家第一位女政治局委員——葉卡捷琳娜·福爾采娃。

先說這位科隆泰夫人。

這位美女的一生可謂精彩紛呈。她原本是俄國沙皇屬下一位將軍的女兒,後成長為一名女革命家。

科隆泰作為列寧的戰友、活躍的女權主義者、著名的性解放「杯水主義」之主要倡導者,而聲名大震她年輕時不僅非凡美麗,而且冰雪聰明,會說歐洲的英德法瑞典挪威芬蘭等國的11種語言,為其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女大使奠定了基礎。

1919年,科隆泰作為進入蘇維埃政府領導層的唯一女性,擔任了公共福利人民委員(部長)。

柯倫泰的本名叫舒拉,從小繼承了母親的反叛性格,不到20歲就愛上了一個叫柯倫泰的年輕軍官。這年輕軍官窮,人也不大聰明,女方父母強烈反對,甚至把女兒送去西歐,想拆散這對鴛鴦。

但女兒鐵心要嫁,誰也阻擋不了,結婚後就按丈夫的姓氏改叫科隆泰。可是沒過幾年,柯倫泰就對自己的婚姻厭倦了。她寫言情小說,並將小說女主人公婚外情的故事變成了現實。

1898年,柯隆泰拋棄丈夫和年幼的兒子,因政治原因逃往歐洲。

兩人直到1916年才正式辦理離婚手續,那之後柯隆泰仍然使用前夫柯隆泰的姓氏,沒有改回自己婚前的姓氏——多蒙托維奇。

恢復自由身之後,柯隆泰的羅曼史更加層出不窮,據說那個時代的知名政治人物不少都是她的情人。因為柯隆泰看起來比自己的實際年齡年輕很多,所以她只選擇比自己年輕的男性。

1916年10月,柯隆泰的情人之一斯里亞普尼柯夫,第一次帶她去見列寧。列寧說:「如果柯隆泰同志轉到我們這一邊來,我會從心底里感到高興。」

柯隆泰加入布爾什維克的陣營後,帶來了她的活力、幹勁和聲望。更重要的是,她成了列寧的鐵桿盟友。

當然,投身於熱血沸騰的革命事業,並沒有耽誤柯隆泰結交新情人的浪漫腳步。

1917年,45歲的柯隆泰認識了比自己小17歲的德邊科。

德邊科當時擔任布爾什維克軍隊海軍人民委員,也相當於部長級別。此人是紅色艦隊的偶像,曾把涅瓦河上的巡洋艦阿芙樂爾號開到彼得堡,在1917年11月的革命時向臨時政府的總部冬宮開炮。第一屆政府的合影照上,他和柯隆泰都緊挨著列寧。

農民出身,沒上過學的德邊科雖然年輕,但滿臉大鬍子。柯隆泰是在1917年春天去海軍營地演說時,與德邊科相識並雙雙墮入情網的。

泰自從和丈夫分手後一直保持自由,拒絕任何情人結婚的請求。但這次德邊科不幹了,他要和柯泰成為布爾什維克婚姻法頒布後的第一對新人。柯泰過去的情人聽到後紛紛吵嚷起來,但他們的醋意有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柯泰這個名字已經成了婦女獨立的旗幟,「難道你現在要為了他而收起這面旗幟嗎?」

德邊科最終冠冕堂皇地迎娶了美麗的徐娘。他說如果柯泰不願意嫁給自己,就是看不起他的農民出身。

1918年1月,這兩位蘇維埃政府的部長高官正式結婚。

柯隆泰的此次婚姻不但在蘇聯,而且在歐美也成了新聞:兩個革命家結了婚,一位是學富五車的超級才女大知識分子,另一個卻是幾乎文盲的壯漢,女方差不多可以做男方的母親,而且這個女的一直把獨身視為婦女自由的前提。

但你得承認,世上有一種「真愛」,就是這樣神秘,這樣不合邏輯,這樣不可思議。

遺憾的是,柯隆泰的第二次婚姻,因為德邊科的背叛,沒過幾年又宣告結束。

1922年,離婚後的柯隆泰出任蘇聯駐挪威公使和外貿代表。她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又與法國人馬塞爾·博迪開始了新的戀情。

後來,柯隆泰還擔任過蘇聯駐瑞典公使。1945年二戰結束,已到晚年的柯隆泰回到蘇聯,因為身體出現問題,她一直在莫斯科的一家診所進行康復治療。接下來的7年,她只能在公寓裡坐著輪椅活動。儘管已經半癱,但一生忙於工作的柯隆泰,仍堅持就國際政治問題給年輕的同事提供建議。

1952年3月9日,柯隆泰因心臟病發作逝世,享年80歲。

再說福爾采娃——有「莫斯科第一夫人」之稱的蘇共高官。

得益於美麗的容貌和高雅的服飾,她被國外媒體封為「莫斯科第一夫人」。

葉卡捷琳娜·福爾采娃的人生既多姿多彩,又跌宕起伏。而她的個人命運折射出的,是複雜多變、悲喜交加的蘇聯社會的歷史底色。

關於這位前蘇聯的女高官,一家俄羅斯網站的文章這樣寫道: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 20 世紀下半葉,我國沒有女性能夠達到如此高的政治高度,並取得像葉卡捷琳娜·福爾采娃這樣令人難以置信的職業生涯。她曾任蘇共中央書記、中央主席團成員(政治局委員)、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擔任蘇聯文化部長近14年。

她出生於 1910 年 12 月 7 日。在這個漂亮的小金髮女郎身上,天生具有一種特別的氣質。這使她在事業階梯上一躍而起,超越了世俗的男性官員。這個女人達到了頂峰,曾經是決定國家命運的幾個人之一。

1910年12月,福爾采娃出生於俄國一個工人家庭。 初中畢業便進入母親工作的織布廠。但等待她的是不同的命運。20歲那年,福爾采娃加入蘇共。她被派往庫爾斯克地區從事農業種植。在那裡,精力充沛,聰明伶俐的福爾采娃被吸收參加了共青團工作。

在一次團代會上,福爾采娃認識了薩拉托夫航空技術學校的共青團負責人—— 一名英俊的飛行員,兩人相愛結婚。丈夫希望她做一個賢妻良母,但她認為待在家裡無異於籠中小鳥。福爾采娃渴望廣闊的天地。上世紀20-30年代,蘇維埃國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福爾采娃覺得自己不能脫離日新月異的新生活。在緊張忙碌的工作中,她意氣風發。

30年代中期,福爾采娃跟隨丈夫來到莫斯科,被蘇聯團中央推薦到精密化學技術學院深造。

可是當衛國戰爭爆發,福爾采娃於1942年生下女兒後,在前線作戰的丈夫來信告訴她,自己已另有新歡,宣布和她分手。

堅強的福爾采娃請母親幫忙帶小孩,她轉身投入繁忙的公務

她被任命為蘇共莫斯科市伏龍芝區委書記,區委第一書記彼得·博古斯拉夫斯基對福爾采娃寵愛有加,把她弄到自己身邊。後來因博古斯拉夫斯基受一樁案件牽連,遭到撤職並開除黨籍,這對上下級書記的情人關係才被迫結束。

福爾采娃的一位同事回憶說:「在那個年代,關於女性黨務工作者流行著這樣一種觀點:有智慧,但外貌沒有吸引力。而福爾采娃既有智慧,又有迷人的外表。她確實美麗。她適用於這樣一個概念:高傲的美麗。沒有絲毫的矯飾。剪裁得體的裙子,雪白的襯衣,帶蕾絲的袖口和領子,高跟皮鞋。莫斯科各區委的書記們都欣賞她,愛慕她,而她也知道這點……」

1948年,福爾采娃被提拔為伏龍芝區委第一書記,兩年後又升任莫斯科市委第二書記。

1952年,福爾采娃當選蘇共中央候補委員。

赫魯雪夫上台後,與其交情甚篤的福爾采娃(人們對福爾采娃與赫魯雪夫的關係一度有很多傳言)當上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然後又進入蘇共中央主席團和書記處,成為偉大蘇聯的領導人之一。

五十年代,赫魯雪夫率蘇聯代表團第一次來華,福爾采娃作為成員跟隨第一書記前往廣州訪問時,發生一件軼事。時任中南局第一書記陶鑄設宴款待蘇聯貴賓,酒席上有兩道廣州名菜「」龍虎鬥"和「龍鳳斗」,龍虎鬥是用蛇肉和貓(即果子狸)肉做的菜,龍鳳斗則是蛇肉燉雞肉。客人們聽了陶鑄的介紹,嚇得都不敢動筷子,福爾采娃和納斯里金諾娃兩位女賓竟嚇得當場哭起來,弄到好客的主人一陣尷尬。

官場上,福爾采娃給人留下的鮮明印象是,在會上發言從不用稿子,說話流暢而又充滿熱情,能夠對意想不到的過失勇於承認,並悔悟認錯。

擔任莫斯科一把手期間,福爾采娃結識了職業外交家費留賓。儘管人們認為費留賓是個目空一切,沉溺於女色的渣男,並且家裡有老婆。但新的戀情沖昏了福爾采娃書記的頭腦,她沒有任何顧忌或感到難堪,也沒對外界有任何隱瞞。

雖然他們的羅曼史一時成為莫斯科議論的話題,可是在眾人眼裡,福爾采娃經常從莫斯科飛往布拉格或貝爾格勒,去先後那裡當大使的情夫幽會。

過了五年,當費留賓提任外交部副部長時,他們結婚了。

福爾采娃對男人的遊戲看的很透,也不得不陪他們玩下去,參加恣情作樂的節日酒宴,暢飲伏特加酒,傾聽粗魯的,有時是淫穢的笑話。而且在日常生活問題上,在男人社會中她也有不舒心的地方。哪怕是上廁所也不例外。女廁所在大樓的另一端。蘇共中央主席團在大樓里開會,她不得不走過長長的走廊去上廁所。

但是有一次卻因此幫了她的大忙。

1957年,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等領導人醞釀反對赫魯雪夫的密謀。馬林科夫、卡岡諾維奇、莫洛托夫在一起集會密謀推翻他們的政治對手。許多赫魯雪夫的追隨者沒有出席這次中央主席團會議。

與會的福爾采娃明白,這個天平應該向哪個方向傾斜。可是她該怎樣才能幫助赫魯雪夫呢?

於是,她要求出去方便一下。她知道她有足夠的時間而不被引起懷疑。她跑進自己的辦公室,開始打電話勸說相關人員來參加主席團會議,其中包括朱可夫元帥。

朱可夫來到當即宣布,沒有他的命令不准動用任何一輛坦克。陰謀破產了,赫魯雪夫留在了自己的位置上。

然而到1960年,赫魯雪夫得到報告,說福爾采娃在與另一名中央委員阿里斯托夫通話時,「說了多餘的話」。

很快,福爾采娃被解除了中央書記的職務,理由是她在莫斯科郊外違規建造豪華別墅。

那天,福爾采娃正在自己的辦公室里召開例會,突然走進一個男人,一言不發,直接剪掉了她辦公桌上的政府電話。福爾采娃無法忍受這一切。回到家裡,就割斷了自己的靜脈,幸好有女友來訪及時發現這一幕,便救了福爾采娃一命。

赫魯雪夫和其他領導人沒有料到福爾采娃會做出這樣的反應。性格倔強,有著鋼鐵般意志的福爾采娃同時也是個柔弱的女人——這一發現令他們震驚,也使老赫對她產生了憐憫。

在福爾采娃50歲生日那天,赫魯雪夫與勃列日涅夫、米高揚等人,登門向她祝賀。她收到了很多禮物,最貴重的兩件是:列寧勳章和她丈夫被選為中央候補委員的消息。而此前,她已被任命為文化部長。儘管,與中央書記相比,職位下降了,但福爾采娃還是很感激:她是一個沒有工作便無法生活的人。

輿論對福爾采娃擔任蘇聯文化部長期間的評價是:」她時常是任性、強硬和嚴厲的,有時可能是「不公正」的,但其中原因大多在於當時的環境,而不是她的性格和人品。當年有人指責她缺乏教養,不懂音樂和繪畫。總是憑直覺禁止她所不理解的東西。對於她而言,除了「蘇維埃的理想」,沒有任何偶像。因此,她在任期間,西方搖滾樂隊沒有到過蘇聯,也時常會有些作品被撤銷、遭禁演。

她也下令把所有的哥薩克歌舞團合併成一個,是「為了節省國家的經費」。一些文藝界名人被迫去國離鄉,也發生在她任上。這是她的「錯誤」,但都不是出於「私利」。更多情況下,她願意傾聽、願意理解——所有與她有交往的人都不否定這一點。

福爾采娃直截了當,不喜歡陰謀詭計,這與許多文藝界人士不同——那些人在現實生活中遠非美德的化身:他們在向福爾采娃尋求幫助時,常常揭發同行。但大部分的揭發,都被福爾采娃「束之高閣」,說明她其實不喜歡那套背後整人的把戲。

六十年代中期,隨著勃列日涅夫上台,福爾采娃工作上開始出現嚴重問題,為了「坐穩部長這張椅子上」,她花費很多心血。此時,她的家庭也出現狀況,丈夫費留賓有了外遇,福爾采娃陷入了抑鬱,開始抱怨難以忍受的偏頭痛和心絞痛。

到了七十年代,蘇聯官場腐敗盛行。福爾采娃把用於裝修大劇院的鑲木地板私自挪用,為自己女兒建造別墅。

她腐敗的事實被反映到中央,政治局決定開會批評她。

這時,福爾采娃說了一句話:「沒有什麼可責備我的,看看你們自己吧。」

然後,人們都沉默了。

1974 年 10 月的一天深夜,當福爾采娃的丈夫從情婦那裡回來,發現高官妻子因急性心力衰竭,已經死在家裡,悄無聲息,年僅 63 歲。

5

結尾三點總結

信馬由韁的文章寫到這裡,似乎感覺有兩三個主題。

確實是這樣,那就綜合起來湊乎看吧!

最後,自我總結一下,我想表達的,主要有三層意思:

第一,以男人為主宰的俄羅斯民族太過剛硬,容易衝動又作風粗糙,有時不顧實力,一味蠻幹,總想拿拳頭說話,結果頭破血流,騎虎難下。

第二,如果俄羅斯政壇多一點女性平和溫柔的影響力,身段靈活一些,可能會促使其外交空間的迴旋餘地更大,有助於改善世界各國對它的固有印象,而不至於樹敵過多。

第三,從蘇聯時代到現在,雖然婦女的地位有所提高,但其著名女性高官的經歷,仍未能擺脫美人「花瓶」的痕跡。而且今後一個時期,俄羅斯恐怕也是「濤聲依舊」,很難產生默克爾那樣不靠顏值美貌,全憑性格、智慧和能力領導國家的女政治家。

孟子有曰:「人必自悔然後人悔之,家必自毀然後毀之,國必自伐然後人伐之。」

但願俄羅斯、烏克蘭還有美國,都能明白其中的道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