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術的兩大「法寶」:麻醉深肌松和積極拮抗

海上名醫 發佈 2022-05-25T08:46:34.468971+00:00

外科和麻醉科就像如影隨形的工作伴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團結合作,相互支持。用「唇齒相依、相輔相成、合作共濟」等詞來形容麻醉與外科的關係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外科和麻醉科就像如影隨形的工作伴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團結合作,相互支持。用「唇齒相依、相輔相成、合作共濟」等詞來形容麻醉與外科的關係是最恰當不過的了。


歷經多年發展,麻醉已成為一門研究麻醉鎮痛、急救復甦及危重病醫學的綜合類學科,除了提供良好的手術條件和無痛,同時更注重對病人機體生理機能的調控和維護。


那麼,麻醉醫生與外科醫生如何在與疾病的抗爭中達成共識、建立深厚的戰鬥情誼?外科手術質量如何,誰最有發言權?如何在深肌松和肌松殘留之間實現「矛盾的統一」?國家醫改的方向會對創新藥的使用和醫院的管理提出怎麼的挑戰?面對諸多問題,日前,北京大學第一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王東信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外科主任醫師楊尹默教授分別給出了他們各自的答案。



麻醉醫生與外科醫生的友誼真諦:理念一致、與時俱進

問題1:人們常說,碟子和碗都難免磕磕碰碰的時候,「肝膽相照」的麻醉科和外科如何能夠成為默契的搭檔、信賴的夥伴?

王東信教授:兩大學科的默契離不開緊密的溝通交流,比如去年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和麻醉學分會共同發布的《中國加速康復外科臨床實踐指南(2021)》(以下簡稱《指南》)涉及多個專業學科,我們在《指南》制定的過程中會不斷討論,大家通過這些討論會形成一致的觀點,包括術前的準備、禁食禁飲時間以及術中麻醉的管理、術後的鎮痛等。要在理念上取得共識,才能保證配合的默契。我作為麻醉醫生,和作為外科醫生的楊尹默教授在工作中能如此默契,很重要的一條原因是「理念一致」。


問題2:麻醉科、外科如何相互影響、相互理解?誰最有資格評價一台外科手術是否成功?

楊尹默教授:我和王東信教授經常在一起探討麻醉、肌松、ERAS(加速康復外科)等方面的熱點課題,我自己也獲益良多。我記得有一位做胰腺手術的病人——也是我的一位朋友,他手術後恢復得很好。但出院時,他卻拿出住院帳單,對進出手術室期間的費用表示疑惑,認為占總住院費用的比例過高。這位病人當時問我:「不就是進去睡個覺嗎?怎麼這麼貴?」我半開玩笑地對他說:「睡過去很容易,不貴;但要讓你隨時能夠安全地醒過來,而且沒有產生什麼副作用,這個事比較難。」他聽後,立刻表示理解。這個案例也充分說明了麻醉對外科手術、對病人所起到的保駕護航作用。因此,評價一台外科手術的質量,麻醉醫生最有發言權。


醫改方向:DRG是未來創新是持續動力

問題3:隨著醫改進程的不斷推進,創新藥的使用和發展情況如何?推動醫學發展的持續動力到底是什麼?


王東信教授:在目前醫改大環境下,國家主要在推廣DRG(疾病診斷相關分組)試點,就是基於病種付費,特定疾病有一個固定的付費,這會促使醫療機構儘可能減少醫療花費。


我幾年前去美國參觀學習時,看到美國的麻醉醫生在進行心臟手術麻醉時,就使用硫噴妥鈉、芬太尼、維庫溴銨,而這些藥物的價格都是很便宜、很普通的。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擔心此舉會讓創新藥物的使用受到一定的影響。但是我認為,這並不代表藥物不需要創新。比如我們看到在美國,以舒更葡糖納為代表的創新藥物在拮抗肌松方面的應用非常廣泛,原因就是這類藥物的使用能夠在節省醫療綜合費用方面帶來更大的助力。所以在目前醫改大環境下,我們更要鼓勵那些在現有醫療條件下能夠改善臨床結局的創新,這會給病人帶來真正的獲益,也將是未來醫學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


創新是我們所需要的,也會是推動醫學持續發展的動力。任何情況下,想要發展就必須創新。


深肌松和積極拮抗舒更葡糖納讓麻醉和外科醫生有了更多的選擇


問題4:深肌松可以為外科醫生提供更好的手術視野,然而肌松殘餘可能會影響患者的術後康復甚至引發更嚴重的術後併發症。在實施的外科手術中,如何科學地處理二者矛盾,做出更加合理的選擇?


楊尹默教授:作為外科醫生,無論是進行開放還是腔鏡手術,總是希望麻醉科醫生保持患者較為深度的肌松,以保障外科視野。但從麻醉科角度來講,深度肌松後會推遲病人甦醒,易致肌松殘留,存在安全隱患,所以我們雙方特別需要能夠拮抗精準、副作用更少、能夠提高甦醒質量的拮抗藥物。


王東信教授:以我剛才提到的舒更葡糖納在拮抗肌松方面的應用為例,其廣泛應用的原因就是有很多研究顯示它在拮抗肌松的速度和徹底性方面有優勢,有助於減少肌松殘留、加快甦醒,繼而縮短了病人在手術室的停留時間,減少了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相應縮短了住院時間。相信未來也會不斷地有新的藥物和設備出現,幫助我們不斷改善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提高醫療的安全性和舒適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