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醫學院110華誕|浙大二院:一根導管解決諸多心臟頑疾,做領跑者,勇攀新高峰

錢江晚報 發佈 2022-05-26T14:26:48.727305+00:00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方序 魯青 來鑫萍「我們用一根導管、不開刀的微微創方式攻堅克難,解決諸多心臟頑疾,讓複雜疑難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創新治療、有效制控中重新煥發生機,回歸生活賽道。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記者 吳朝香 通訊員 方序 魯青 來鑫萍

「我們用一根導管、不開刀的微微創方式攻堅克難,解決諸多心臟頑疾,讓複雜疑難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在創新治療、有效制控中重新煥發生機,回歸生活賽道。」 我國著名心血管病專家、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浙大二院」)心臟中心主任王建安教授始終在該領域深耕。

懷抱這樣的初心,浙大二院心臟中心始終創新攀登,走在全國前列,是首批國家心血管病區域醫療中心牽頭建設單位,蟬聯《中國醫院最佳專科聲譽排行榜》心血管病學全國第四、省內第一。

今年6月,浙大二院博奧院區(心腦血管病院區)病房即將全面啟用。新院區圍繞生命發動機的心腦血管,高質量「一站式」進行聯合攻關,當好人民心腦血管健康的「守門人」。

解決「卡脖子」問題,做「心門」守護者

心臟就像一棟房子,它有四個房間,房間的「門」稱為瓣膜。而近年來,心臟瓣膜疾病的發病率正逐漸上升,同時伴隨著高死亡率。

2013年初,瓣膜團隊開始潛心開展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主動脈瓣狹窄,就是心臟最主要的『門』堵了,通過微創介入的方法重新撐開一個新的『門框』,安一扇新的『門』,糾正血液通行受阻的情況,這就是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王建安教授解釋,不用開胸,僅通過一根原子筆芯粗細的導管從患者的大腿內側將瓣膜精準地送入心臟即可。

九年多來,上千位患者用這種比微創還微創的方法修補好了堵住的「心門」。「術後4小時下地走路、次日就能出院」的術後康復計劃締造了更優質、高效、安全的就醫體驗。

「中國人通常有主動脈瓣鈣化較重、二葉瓣畸形比例相對較高等實際特點,國外列其為禁忌症或相對禁忌症,但我們將其變成適應症。」瓣膜團隊為解決「卡脖子」問題孜孜不倦,在國際上首次提出「杭州方案」,有效地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和成功率,獲得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認可,同時研發了國內首個可回收、可精準定位的人工瓣膜。截至目前,「杭州方案」「中國瓣膜」等技術和產品輻射到南美、歐洲、亞太4國7大醫學中心及全國27個省市自治區、100多家醫學中心。

諸多心臟問題,一根導管解決

浙大二院還在複雜危重冠脈病變、大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療、疑難心律失常射頻消融、各類型心臟起搏治療、微創心臟手術、心血管病基礎研究等亞專科領域享有盛譽。

35歲的彭先生曾因急性心肌梗死,在心臟冠脈植入了一枚支架,一年後複查發現支架內出現再狹窄,病變複雜、開通難度高,當地醫院耗時5小時未能開通。轉診到浙大二院後,心臟介入診療團隊熟練運用開通冠脈慢性完全閉塞病變高難度技術——反向控制性正向-逆向內膜下尋徑技術,避開鈣化病變「岩石」封堵的管腔,繞到遠端打「地道」反向開通冠脈血供,僅用1小時,順利打開生命通路。

心臟就像一台「泵」,時刻不停地把血液泵入血管,為全身臟器供血。當心臟「老了」或「病了」,導致心跳變慢,各臟器供血不足,甚至危及生命。這時,需要及時安裝起搏器,給心臟「充充電」。「浙二是我的重生地,健康保駕20年,讓我一直『心安無事』!」順利換上了第三個起搏器後,103歲高齡的張可義老爺子笑容燦爛地說。

在心臟跳動不規律的時候,心律失常診療團隊用射頻消融將不規則的心律變得規則。左心耳封堵防止血栓的脫落,使腦梗風險直線下降。

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PCI)、起搏器植入術、射頻消融術多年位居全省第一、全國領先。浙大二院專業的冠脈、起搏器、心律失常等亞專科團隊精準的診療,托起了廣大心臟疾病患者的「健康夢」。

王建安教授團隊在手術中

絕望之時,患者在這裡重獲新生

經常去爬山、時不時來次短途旅遊……這是55歲的劉先生的日常。20多年前,他曾接受心腎聯合移植手術,一年多前,他的心臟出現瀰漫性冠狀動脈病變,簡單來說,就是冠狀動脈「全線堵塞」,二次換心成了唯一的生機。

心包內粘連嚴重,心臟幾乎貼在骨頭上;作為一位多器官移植的患者,組織配型需要更精準……手術難題一個接一個。幸運的是,劉先生找到了浙大二院,心臟大血管外科團隊順利完成了這個高難度手術。

前段時間,團隊還利用「開窗技術」為一位病情複雜的主動脈夾層患者實施了微創手術,成功阻止主動脈夾層破裂。近年來,該類手術已成功實施了百餘例,隨訪發現患者無新髮夾層,分支血管通暢率100%。

去年,浙大二院還成功開展浙江省首例人工心臟植入術,讓一位50多歲的心衰患者重獲新生。

致力於全球領跑一站式心臟疾病診治

現代醫學中,臨床技術和科研實力是一枚硬幣的兩面,作為首批國家心血管病區域醫療中心牽頭建設單位,浙大二院做到了「雙開花」:技術上求新求精,科研上登峰造極。

它擁有首批國家疑難病症診治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國家臨床重點專科、首批心血管臨床藥理基地,以及浙江省心血管疾病介入診療質控中心、浙江省唯一心血管內科醫學支撐學科及心血管病診治重點實驗室等平台,都承載了浙大二院每一次的臨床、科研創新。

除此之外,浙大二院率先探索以攻克重大疾病為導向的「創新中心」模式,以臨床醫生為核心形成跨團隊高水平聯合攻關,率先建立完整的科學研究鏈,形成心臟瓣膜疾病介入治療「杭州方案」「中國瓣膜」等全球公認的標誌性原創成果,高水平實現從健康維護、到介入治療、到心臟移植「全鏈式」臨床解決方案,為更多遭遇頑疾的心血管病患者築起生的希望。

浙大二院心臟中心團隊

延伸閱讀

浙大二院創建於1869年,是浙江省西醫發源地、全國首批三級甲等醫院、首批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單位(心血管病、創傷、骨科〈培育〉、神經疾病〈培育〉)。連續兩年位居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全國前十,「自然指數」全球百強,是G20杭州峰會醫療保障定點單位及駐點單位,也是中國質量領域最高榮譽——中國質量獎獲得者。醫院率先探索「1+X」多院區發展模式,並始終圍繞重大臨床難題,探索基礎與臨床深度融合創新,建有國內最大規模從基礎到臨床的完整科研鏈及專病研究所,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9項,國家基金項目中標數連續11年蟬聯浙江省醫院榜首,2021年全國第2。以重大疾病綜合救治和醫療質量精細化管理聞名海內外,是國內效率最高的大型綜合性公立醫院之一,也是廣受認可的全國「網際網路+醫療」的先行者和醫療精準幫扶的領跑者。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