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率先應用新技術成功挽救極高危心臟瓣膜病患者生命

河南公共頻道健康同行 發佈 2022-05-31T00:08:55.540769+00:00

5月22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五病區陳魁教授心臟瓣膜病團隊成功為一名極高危心臟瓣膜病患者應用MitraClip系統實施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修復術,解除了患者的生命危險。

5月22日,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內科五病區陳魁教授心臟瓣膜病團隊成功為一名極高危心臟瓣膜病患者應用MitraClip系統實施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修復術,解除了患者的生命危險。台灣榮民總醫院宋思賢教授給予在線會診指導。

去年陳魁教授團隊率先在河南開展這項技術,已經成功救治十多例此類病人。這例極高危心臟瓣膜病介入修復成功在河南還是首例。

病情介紹

患者男性,71歲,反覆心衰發作,心臟彩超示重度二尖瓣返流(MR 4+)(圖二、三),既往糖尿病病史10餘年、單側頸內動脈閉塞7年余,2年前行冠脈搭橋及主動脈動脈瘤支架植入術,本次心衰急性發作合併嚴重肺部感染,經口氣管插管呼吸機輔助並對症藥物治療,效果欠佳;存在較高心功能進一步惡化、呼吸循環衰竭、惡性心律失常、猝死等風險。

圖二(食道超聲心動圖二尖瓣大量返流)

圖三(3D示後葉脫垂伴重度關閉不全)

手術策略

術前,陳魁教授團隊對患者的整體情況進行反覆研究,結合心外科、麻醉科會診,評估患者外科手術極高危,按照疾病治療指南推薦考慮微創介入方案 MitraClip®進行經導管二尖瓣返流修復手術,與台灣榮民總醫院專家宋思賢教授線上多次會診討論,制定完備的手術植入策略,力求實現最優臨床效果。

手術難點

患者既往開胸手術病史,頑固心衰,STS評分高,二尖瓣病變部位特殊(P2為主,累積P1),此處極易損傷瓣葉及瓣下結構和心房組織;且瓣葉脫垂高度高,寬度>15mm,脫垂瓣葉活動度大,抓捕難度大,同時瓣口面積有限,穿刺位置及夾取位置的精準評估極其重要,手術難度較高。如何平衡殘餘反流和控制狹窄風險需要術者豐富經驗並精準操作。

手術過程

全麻狀態下陳魁主任手術團隊(圖四)經右側股靜脈穿刺,通過MitraClip®獨特的三層雙調彎設計,經房間隔穿刺順利將導管送入左心房和左心室,到達二尖瓣膜目標位置調整角度抓取瓣葉(圖五)。隨後,術者精準對位釋放MitraClip®夾合器,準確捕獲並固定(圖六),「緣對緣」技術使二尖瓣由大的單孔變成小的雙孔,位置精確(圖七)控制返流且無瓣口狹窄(圖八),血流動力學明顯改善,手術取得圓滿成功。

圖四(術者陳魁教授(右一)一助姜正明教授(右二)二助付新教授(右三))

圖五(瓣下調整角度並成功夾取瓣葉)

圖六(MitraClip關閉雙臂,穩定地固定住瓣葉)

圖七(MitraClip穩定於病變位置)

圖八(評估夾合後二尖瓣無狹窄)

術後檢查

食道超聲顯示術後即刻效果顯著,心房側未見返流信號(圖九),3D顯示二尖瓣呈組織橋形態良好的雙孔狀,返流消失(圖十),臨床症狀明顯改善,術後效果堪稱完美。

圖九(左:術前大量反流 右:術後心房側未見明顯返流信號)

圖十(左:術前食道3D示4+大量返流;右:術後二尖瓣呈組織橋形態良好的雙孔狀,返流消失)

二尖瓣返流(Mitral Regurgitation, MR)的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且顯著增加死亡率,大多數二尖瓣反流患者無法耐受常規外科開胸換瓣手術。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修復技術(TEER)是經股靜脈-房間隔入路,在超聲引導下夾住二尖瓣反流區的前、後瓣葉並使之接合從而減少或消除二尖瓣反流。該方法無需開胸,手術時間短,安全性高,避免體外循環風險的同時,更有術後恢復周期短的優勢,是目前最成熟可靠的二尖瓣關閉不全的介入治療技術。

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成功應用MitraClip高質量完成外科極高危患者的股靜脈-房間隔入路經導管二尖瓣緣對緣修復手術,預示著在結構性心臟病領域的治療水平更上一層樓,幫助更多病患得到及時、有效的救助。

(來源:鄭大一附院心血管病醫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