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古文觀止》讀書筆記(135)

韓健輝684 發佈 2022-06-05T13:11:10.091850+00:00

春秋末年,百家爭鳴,儒、道、法、墨、農等等學說汪洋恣肆,說明對社會的重新思考已經在貴族階層烽火燎原,進入白熱化。

原道(韓愈)

商周以後,貫穿封建王朝的鬥爭史其實是思想觀念的鬥爭和探索。

春秋時期是周禮和人性;春秋末年,百家爭鳴,儒、道、法、墨、農等等學說汪洋恣肆,說明對社會的重新思考已經在貴族階層烽火燎原,進入白熱化。烽火連天的背後,思想領域也已經進入戰國時期。

到了秦朝是儒家與法家;漢朝以後,幾股思想勢力開始犬牙交錯,錯綜複雜:黃老之學、佛教、道教、儒家、法家、陰陽家……在這個過程中,一直被認為是濟世法寶的周禮在私有制深入之後顯得不堪一擊,一直到王莽篡政後,這位最後一位周禮的衛道者開歷史倒車,食古不化,算是周禮的迴光返照,做最後一次掙扎。


把周禮、儒家、法家兼收並蓄的儒家思想,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占統治地位。一是因為它的開放性思維,「有容乃大」;一是它的現實主義態度,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維護認可。孔夫子隻言片語的《論語》可以被斷章成「十全大補」,由此可見,說得越少,網眼兒越密,佛法有云:「不可說,不可說」!


儒家、佛家、道家都有一套完整的社會理解體系,對人生的悲歡離合,社會的前因後果給予環環相扣的解釋。

這個世界的情況分兩種,能夠理解的事物和不能理解的事物。思想家們把前一種交給規則,後一種交給鬼神。

韓愈的《原道》裡爭執的,其實就是先有「仁義」還是先有「道」的問題。

魏晉清談黃老,隋唐佛教盛行,這個時候儒學衰微。韓愈這篇文章從「大道廢,有仁義」,「聖人不死,大道不止」,「棄君臣,去父子」,「無為」等幾個方面和佛道充斥,思想屏蔽的角度去反駁「棄聖」、「無為」的論調,宣揚復古崇儒,攘斥佛老。

我其實是不太認可他的思路的,雖然他老人家也姓韓。

老子的「」,顯然更加深邃,更加廣義,更加原始,更加博大。而「無為」也不是什麼也不干;「棄君臣,去父子」不是舉國造反,無父無君;「小國寡民」不是活成一群雞,楊朱的「輕物重生」,墨子的「兼愛」又有什麼不對的呢?


士農工商和僧道,入者少而出者多,實者少而虛者多,又豈能把罪責歸於佛道之流?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尋找理論出路的思辨史。有哪一家學說是完全對,又有哪一家完全錯呢?

墨翟見到練絲號啕大哭,因為它可以黃也可以黑;楊朱見到歧路而捶胸頓足,因為它可以南也可以北。

我曾經滿心不屑地認為他們矯情,現在看,思想家的心都是撞球案上的「蝴蝶球」,不但七扭八折地進袋了,還要考慮母球的位置有利於下一桿!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