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醫案學不容錯過的經典

醫文雜談 發佈 2022-06-06T10:42:44.271253+00:00

《柳選四家醫案》系柳氏選取清代四位著名醫家的醫案,包括尤在涇《靜香樓醫案》二卷、曹仁伯《繼志堂醫案》二卷、王旭高《環溪草堂醫案》三卷、張仲華《愛廬醫案》二十四則等,分門別類,每案之後,加以評註,編撰而成。

編者按:《柳選四家醫案》是清代著名醫家柳寶詒的代表著作。柳寶詒(1842~1901年),字谷孫,號冠群,江蘇江陰(今江蘇省江陰市)人,清末著名醫家,中華老字號「致和堂」藥店的創始人。《柳選四家醫案》系柳氏選取清代四位著名醫家的醫案,包括尤在涇《靜香樓醫案》二卷、曹仁伯《繼志堂醫案》二卷、王旭高《環溪草堂醫案》三卷、張仲華《愛廬醫案》二十四則等,分門別類,每案之後,加以評註,編撰而成。

此外,柳氏因不滿當時政府的腐敗狀況棄儒從醫。一生著述頗多,有《素問說意》、《溫熱逢源》、《柳選四家醫案》、《惜余醫案》、《惜余醫話》、《瘧痢逢源》等。

因柳氏選案嚴謹,評註恰當,按病分類,便於查閱,故《柳選四家醫案》自光緒年間問梓刊行以來,頗受歡迎,亨譽醫林。所選醫案以內傷雜病為主,兼顧外感、外瘍、婦人及小兒。書中理法方藥齊備,辨治思路井然,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醫案佳作。基於《柳選四家醫案》的自身特點,在學習與運用該書時,尚需注意以下幾點。

1.醫家不同,視角各異

由於《柳選四家醫案》是在搜集多位醫家醫案的基礎上編撰而成,因此,在閱讀某一醫家的醫案時,只有對其學術思想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才能對其醫案的理法方藥進行正確的認識。否則,若對該醫家的學術思想一無所知,僅憑一般的中醫知識去閱讀醫案,則難免會出現一定的偏差,或者不能把握醫案的要點,或者曲解醫案本身的辨治思路。因此,對於不同醫家的醫案,在閱讀時要善於轉換視角,根據每一位醫家的學術特點,「身臨其境」地閱讀醫案。

比如,尤在涇師從於馬俶,而馬俶是明代溫補學派醫家李中梓的門人。因此,尤氏在雜病論治方面,頗重脾腎。同時,尤氏亦為治仲景學說頗有成就的醫家,著有《金匱翼》《傷寒貫珠集》《金匱要略心典》等傳世之作,故爾,其治療外感疾病亦獨具特色。再如,曹仁伯是繼葉天士、薛生白之後,被譽為「德被吳中,名馳海外」的第一人。其治療濕熱陰虛等複雜病證,善於從清化胃府入手;治療發熱下利之證,採用小柴胡湯化裁,均可謂善學古人而又靈於變通者。王旭高從其舅父高錦亭學醫,初行外科,後治內科。臨床擅長治療肝病,著有《治肝三十法》一文傳世,將肝氣、肝火和肝風作為辨治肝病的大綱,為後世肝病治療提供了借鑑。張仲華治病用藥往往獨開生面,發人所未發,言人所未言,頗有刻意爭奇之感。柳氏則評價其曰:「方藥之道,動關性命,非如詞章曲藝,可以隨人好惡,各自成家,是必博稽精采,慎所從違,庶幾可法可師,不致貽誤來學」。如能對上述諸家的學術特點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則在學習與應用《柳選四家醫案》時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點評精當,各具來歷

《柳選四家醫案》是柳氏搜集整理多位醫家的醫案並加以評註編撰而成,因此,其所選醫案必然各具來歷:或者辨證精準、用藥老道可為後世取法;或者處方用藥略顯不足,需要為之修飾;或者一語道破案中之玄機,或者直言不諱案中之缺憾,情況種種,不一而足。以下僅舉數則以作說明。

如《評選靜香樓醫案·內傷雜病門》原案云:「真陽以腎為宅,以陰為妃。腎虛陰衰,則陽無偶而盪矣。由是上炎則頭耳口鼻為病,下走則膀胱二陰受傷。自春及秋,屢用滋養清利之劑。欲以養陰而適以傷陽,不能治下而反以戕中。《內經》所謂'熱病未已,寒病復起』者是也。鄙意擬以腎氣丸,直走少陰,據其窟宅而招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之道也。所慮者,病深氣極,藥入不能制病,而反為病所用,則有增劇耳。腎氣丸。」此案剖析病機細緻入微,理法方藥遙相呼應,柳氏為之評按「立論透切,醫案中僅見之作」,一語道出了此案的學術價值。

又如,《評選繼志堂醫案·失血門》原案云:「飲食入胃,游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合於四時五臟陰陽,揆度以為常也。此乃飲歸於肺,失其通調之用,飲食之飲變而為痰飲之飲。痰飲之貯於肺也,已非一日。今當火令,又值天符相火加臨,兩火相爍,金病更甚於前。然則痰之或帶血,或兼臭,鼻之或干無涕,口之或苦且燥,小水之不多,大便之血沫,何一非痰火為患乎?旋覆花、桑皮、川貝、橘紅、浮石、炙草、沙參、茯苓、麥冬、竹葉、絲瓜絡。」柳氏評按之曰:「此證乃素有濁痰鬱熱,壅結熏蒸於內,再受時令火邪,熏灼肺胃所致。如此立論,似亦直捷了當。何必用飲食入胃及天符相火,如許大議論耶。可參用葦莖湯。」直截了當發表個人見解,指出案中不足之處,使後學讀案更容易把握其要領,柳氏之苦心躍然紙上。

再如,《評選環溪草堂醫案·瘕癖門》原案云:「脈右關滑動,舌苔黃白而膩,是痰積在中焦也。左關弦搏,肝木氣旺,故左肋斜至臍下,有梗一條,按之覺硬,乃肝氣入絡所致。尺寸脈俱微緩,泄痢一載,氣血兩虧,補之無益,攻之不可,而病根終莫能拔。病根者何?痰積、濕熱、肝氣也。夫濕熱痰積,須藉元氣以運之外出。潔古所謂養正積自除,脾胃健則濕熱自化,原指久病而言。此病不為不久,攻消克伐,何敢妄施。茲擇性味不猛而能通能化者用之。人參、茯苓、於術、青陳皮、炙草、澤瀉、枳殼、神曲、茅術、當歸(土炒)、白芍(吳萸三分,煎汁炒)、黃芪、防風根。」柳氏於此案後評按曰:「擬加金鈴、延胡、木瓜以疏肝,較為周到」。對原案方藥提出修飾意見,可以看出,即便是對王旭高這樣的治肝聖手,柳氏仍敢於對其所用方藥提出修飾意見,一方面,反映出柳氏「不讓於師」的治學精神;同時,也反映出柳氏在方藥運用方面的嫻熟與老道。

除上述幾種評按情況之外,柳氏還經常一語道破案中之玄機,為後學理解和運用醫案中的理法方藥指引捷徑。如《評選繼志堂醫案·脘腹痛門》原案云:「瘀血腹痛,法宜消化。然為日已久,脾營暗傷,又當兼補脾陰為妥。歸脾湯去芪、術,加丹參、延胡。」柳氏案後評按:「此病用補,是專在痛久上著眼。」揭示了本案採用溫補法治療瘀血腹痛的辨證關鍵。再如,《評選環溪草堂醫案·蟲病門》有案云:「喜食生米,積聚生蟲。腹痛面黃,口流涎沫,蟲之見證無疑。先擬健脾化蟲。茅術(米泔水浸)、青皮、鶴虱、榧子(炒打)、蕪荑、檳榔、陳米(炒黃)。」柳氏為之評按:「此治蟲病初起,最輕之方。痛時口流清水,是蟲病的據。」諸如此類的評按,在書中還有很多。藉助柳氏的點撥,使後學更容易把握醫案的要領,理解醫案的真諦。

3.對比分析,鑑別異同

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是中醫治療學的基本指導思想。《柳選四家醫案》採用按病類案的方法進行編撰,將疾病劃歸為內傷雜病、類中、痿痹、內風、神志、痰火、痰飲、咳喘、失血等40大類,每類疾病下附數則醫案進行點評。通過這種同病異治的研究方法,便於掌握各類疾病的辨治規律和診療特徵。同時,在《柳選四家醫案》中,還存在很多異病同治的內容。如「陰虧於下,陽浮於上」用腎氣丸減附子;「腎虛陰衰,則陽無偶而盪矣。由是上炎則頭耳口鼻為病,下走則膀胱二陰受傷」亦用腎氣丸;「真陽氣弱,不榮於筋則陰縮,不固於里則精出,不衛於表則汗泄」用的還是八味丸;「氣喘足冷至膝,唇口乾,鼻塞,脈虛小」同樣使用腎氣丸……說明不管病情如何變化,病證多麼複雜,只要把握住下焦腎氣虛弱的病理特點,就可以使用腎氣丸治療。可見,通過對比分析,便於總結《柳選四家醫案》中的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規律,達到從「縱」、「橫」兩個方面學習醫案的目的。

4.以按補案,加深理解

由於《柳選四家醫案》中的原案多為醫者當時的診治實錄,為醫者根據當時所聞所想隨筆記錄而成。因此,無暇對脈、症、方、治進行全面完整的書寫。加之某些醫家個人的寫作風格,在寫案時習慣提綱挈領、言簡意賅,這些都導致後學無法窺見原始醫案的全貌,為學習與運用《柳選四家醫案》帶來一定的困難。因此,通過揣摩柳氏案後的按語,可以彌補原案的不足,加深對原案的理解。茲舉二例以作說明。

如《評選靜香樓醫案·內傷雜病門》中有一則醫案:「肝陽盛,肝陰虛,吸引及腎,腎亦傷矣。益肝體,損肝用,滋養腎陰,俾水木相榮,病當自愈。生地、白芍、小薊、赤芍、當歸、血餘、丹皮、阿膠、甘草、茅根。」此案有病機,有治法,有方藥,缺少脈症。柳氏在按語中云:「此必因肝火而見血者,故方藥如此」。指出該病當以出血為主要症狀,因為方中藥物均為養血、涼血、止血之品。這種推斷,緊扣醫理,言之有據,非常有利於加深對原案的理解。

再如,《評選靜香樓醫案·汗病門》有案云:「汗出偏沮,脈來不柔,時自歇止。知肝陽有餘而胃陰不足,於是稠痰濁火,擾動於中,壅滯於外。目前雖尚安和,然古人治未病,不治已病。知者見微知著,須加意調攝為當。人參、川石斛、麥冬、南棗、制半夏、丹皮、茯苓、炙草、小麥。」此案雖然有症狀,有病機,有方藥,但缺少治法,症狀描述亦顯單薄。柳氏案後為之評按:「此想系左半有汗,右半無汗之證。細繹案語,是防其將患偏痱之意。」

話雖簡短,但對理解本案很有幫助。《素問·刺禁論》云:「肝生於左,肺藏於右」,由於肝主血而肺主氣,故爾,中醫有「左血右氣」之說法。從本案方藥來看,處以《金匱要略》麥門冬湯加味,在平補氣陰的同時,少佐瀉肝之品,可知血分有餘而氣分不足,陰血有餘而陰津不足,從而柳氏得出「左半有汗,右半無汗」的結論。右半何以無汗?氣陰不足,無以作汗也。何以將患偏痱?氣陰不足,失於濡養也。柳氏按語起到了恰如其分的畫龍點睛作用。

當然,除上面提及的幾點之外,在學習與運用《柳選四家醫案》時,尚需注意,全書大部分醫案均缺少藥物劑量及診治結果,對於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等也未曾記錄。這些,都為學習與應用該書帶來一定的困難。但畢竟瑕不掩玉,清代四位著名醫家的醫案經過柳氏的精心篩選和評註,其理論研究和臨床應用價值不言而喻。總之,作為清代醫案的代表性著作,《柳選四家醫案》是中醫醫案學研究領域不可多得的一部佳作,值得很好地進行研究。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