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日將至,快來看看萬寧有哪些非遺項目吧!

萬寧旅文 發佈 2022-06-11T18:13:09.187876+00:00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建設重要主題之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源自文化遺產日,是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為中國文化建設重要主題之一。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目的是營造保護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動員全社會共同參與、關注和保護文化遺產,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萬寧,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們了解萬寧的一個窗口。今天,和小編一起走進萬寧的非遺項目,品味萬州傳統文化魅力。


萬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簡介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後安刀鍛造技藝


後安刀由於淬火功夫精到,鋒利耐用,價格低廉,一直在海南享有盛名,鼎盛時曾飲譽海外。它一度遠銷島外甚至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


海南島的民用刀具中,菜刀、鉤刀、剪刀、膠刀大都出自於後安,就連早些年廣東、廣西等省區的農用刀具,好多也都是後安出品的。而官家傳承了四代的「正福利」刀具是地地道道的後安刀,眼下後安鎮上的官國雲也被公認為是最正宗的後安刀手工鍛制技藝傳人。


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錢鈴雙刀舞

錢鈴雙刀舞又名打錢鈴或錢串雙刀舞,是一種黎族舞蹈,流傳於萬寧市三更羅鎮、南橋、北大、長豐鎮、黎族居住地區。

錢鈴和雙刀是黎族人家保護莊稼免受山豬野獸浸害所使用的工具。在早期的婚慶節日中逐漸形成了對跳和格鬥的表演形式,後來增加了趕鬼火,以噴火驅除惡魔,求得平安,最後增加音樂伴奏形成舞蹈。如今,錢鈴雙刀舞成為了黎族地區婚慶、節日和辦喪事後驅鬼「淨室」等主要的民間活動項目。


大茂竹器編織技藝

大茂地區屬丘陵、半山區地帶,荒坡、山地、房前屋後長滿竹叢,有麻竹、石竹、二材竹、毛竹,竹類資源豐富,常說「松青竹茂」。早在清代光緒年間(1875-1808)大茂舊鋪村村民已學會編織竹器技藝,他們從山坡上將竹採集回來,經過加工處理,編織成各式各樣的生產農用竹器具和生活用具等器具。

除滿足本地農民使用外,每逢周邊墟市集市日、軍坡日,大茂農民都挑著自己編織的籮筐、糞箕等竹器上市出售。價格低廉,輕巧實用的竹器,深受周邊群眾喜愛;有時外地群眾特地聘請大茂地區編織竹器師傅到家來編織竹器用具。大茂鎮生產的竹器用具除滿足供應萬寧市外,還遠銷全省各市縣。


鹽墩煮鹽技藝

鹽墩村居民全部姓葉,據鹽墩《葉氏族譜》記載:明朝末期,鹽墩葉氏始祖從福建蒲田遷來鹽墩半島定居,因島上缺少農田,故世代以煮鹽為業,鹽墩村也因此而得名,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可是,現在鹽墩村的煮鹽業已停止了五年多,家家戶戶鹽民將鹽田改建為養蝦池,發展海水養殖業。加上私人煮鹽業技術含量低,即使煮出鹽來也不能拿到市場出售,因此鹽墩煮鹽業已走向瀕危。


萬寧東山羊養殖與烹調技藝

東山羊產於萬寧市萬城鎮的東山嶺,因此得名東山羊。據1994出版的《萬寧縣誌》載:東山羊為「東山三絕」之首,海南四大名產之一。

東山羊的飼養歷史悠久,可追述到宋代,歷經上千年的優勝劣汰,該羊因長期放牧和食用天然牧草和綠色植物,從而繁衍進化出抗病力強,耐高溫高濕、容易飼養,繁殖率高,每年產兩胎,每胎可產兩羔等特點。

東山羊的食法多樣,有紅燜東山羊、清湯東山羊、椰汁東山羊,干煸東山羊等30多種名貴佳肴。東山羊全羊宴是萬寧的一大地方特色。隨著海南國際自貿港的發展,東山羊富有地方特色和風味的名菜,已成為萬寧市乃至海南島一張金色的美食名片。


萬寧後安粉湯烹調技藝

據《萬寧志》記載:宋代的後安人民就已烹調出後安粉湯,至今約900多年的歷史了。後安粉湯的湯底多是以豬骨、胡椒等調味品熬製而成,需要連續熬製4個小時以上;香濃的豬骨湯是後安粉的靈魂,評價一碗後安粉好不好吃,一大半功夫就在這碗湯上;後安粉湯的粉條要筋道十足,豬肉要正宗的本地黑豬肉,還有又酥又脆的炸蝦酥,再配上豬腸、粉腸和一顆濃湯中煮熟的海鴨蛋,撒上小蔥花、香菜和芹菜沫,吃上一口,美味暖心又暖胃。

隨著國際自貿港的建設,後安粉湯已得到消費者的信賴和認可,產業化的建設,增加了農民收入,推動種植養殖、餐飲業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發展起到促進的作用,推動後安粉湯的產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打造成為了萬寧「美食天堂」的一張靚麗的名片。


興隆咖啡焙炒技藝

興隆咖啡焙炒技藝,具有鮮明特色,在當地有重大影響,體現了華僑愛國情懷,是一個具有體現中華民族文化創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的傳統技藝保護項目,在中國咖啡發展史留下了自己的芳姿,占有特殊的地位。經過三代人興隆咖啡人幾十年的不斷錘鍊和提高,形成了一套既原始又充滿神秘色彩的焙炒技術,使興隆咖啡在顏色、芳香、口感上都具有獨特的風格。它的搶救、挖掘、傳承、具有重大經濟、品牌、營養價值。


萬寧文燈(孔明燈)

萬寧放文燈的習俗起源於唐末宋初,到了清代中葉的乾隆期間開始盛行,形成地方獨特的習俗。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的中元節定為「文燈節」。中元節前後,萬寧民眾都要製作大小不等的文燈連續放飛幾個夜晚。放文燈的用意是慶祝太平盛世,為親朋好友遙寄深情祝福,寄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


萬寧風箏

放風箏活動,是萬寧市萬城、東澳、禮紀、後安等地區民間的一種傳統習俗,具有悠久的歷史。每年農曆五月端陽節前後,夏收結束,農事稍閒,且其時風和日麗,正是放風箏的最好時節。萬寧地區製作的風箏種類略計有「七星」、「尖尾」、「 水桶」、「蜈蚣」、「蝴蝶」、「老鷹」、「翁魚」、「鯉魚」、「鰲魚」、「蛤蟆」、「月宮」等。


西門舞龍

西門青龍也稱為母龍、平安龍、祖龍,長80多米,直徑0.6米,需40多個身強力壯的青壯年人才可舞動。每年元宵節時西門舞龍隊都會舞上街頭,穿大街過小巷,挨家挨戶給居民拜年,送上吉祥祝福,驅邪扶正;或在大慶典活動時受邀進行舞龍表演,望祥龍帶來吉祥平安。近此年,西門青龍還經常受邀出行到萬寧各鄉鎮、鄰近各市縣參加慶典活動,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龍滾軍坡節

龍滾軍坡節,為每年農曆六月廿一日。從農曆六月十九日開始,「龍滾軍坡節」區別於其他地區軍坡節的是不設「抬公」、「祭神」之類的活動,而是以紀念藝人為目的的文明大集市,商貿交流,而且是連繫海外親人的紐帶(因為每年都有大批東南亞華僑回故鄉過軍坡節)。


垻頭中醫正骨術

垻頭中醫正骨術的手法結合新鮮中草藥剁碎用酒炒熱來熱熨,敷貼患處治療骨傷科疾病的方法,它具有安全,無再創傷,收效快,運用方便,功能恢復良好等優點。

垻頭中醫正骨術歷經一百八十餘年傳承至今已有六代,在傳承中不斷發展完善,逐漸形成一套比較系統完整的手法結合中草藥治療骨傷科類病的方法,形成了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正骨文化。垻頭中醫正骨術的傳人遍布海南多個市縣,對推動海南中醫骨傷科學的發展做出了一定的貢獻,也是海南中醫骨傷科學重要的組成部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