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震:傳承相火理論,精研肝病臨床

醫文雜談 發佈 2022-06-14T21:02:26.255626+00:00

豐富丹溪學說,提出「五型相火」「相火學說」是元代醫家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提出的,是他在《內經》「少火、壯火」說的基礎上,繼承劉河間《火熱論》、李東垣《陰火論》,吸收了陳無擇、張子和的若干觀點而形成的。

豐富丹溪學說,提出「五型相火」

「相火學說」是元代醫家朱丹溪在《格致餘論》中提出的,是他在《內經》「少火、壯火」說的基礎上,繼承劉河間《火熱論》、李東垣《陰火論》,吸收了陳無擇、張子和的若干觀點而形成的。這一學說發展和完善了內生火熱理論,使祖國醫學對火熱證的病因、病機、辨證治療規律的認識等,都有了長足進步。

肝為厥陰,中見少陽之化。肝主藏血,故云體陰;肝主疏泄,故云用陽。且肝與膽相表里,內寄相火。所以肝的體陰用陽之特點,決定了肝的陰陽對立統一關係。只有在血養其本,氣資其用的前提下,肝才能調暢敷和而不病,否則最易導致「陽有餘,陰不足」的病理變化。

楊震教授在肝病的臨床辨治中,應用《相火論》的觀點,把肝病所產生的局部內生火熱按病理相火這一理論去研究,提高了對B肝病機的認識水平,同時在丹溪所分二型相火證治的基礎上,在肝病臨床診治中,按疾病的發展過程將病理性相火分為五型:鬱熱相火、血熱相火、濕熱相火、陰虛相火、相火虛衰五種證候進行論治,這是先生診治病毒性肝病的一大特色。

1.鬱熱相火

鬱熱相火是B肝發病的早期階段,其病變基礎是「氣火內郁」,主要以「內郁」為主,且有火郁迫陰之兆。

張山雷《臟腑藥式補正》云:

「肝氣乃病理之一大門,善調其肝,以治百病。

」「善調其肝」,就是要運用疏肝、養肝、清肝的方法使氣火不致向傷陰方面轉化,具體應依《內經》「木郁達之,火郁發之」的原則,綜合疏、平、抑、調、柔各法,選用辛、酸、甘、苦、咸之類藥味,擬「解郁合歡湯」加減。

方中佛手、香椽皮辛散理氣疏肝;

白芍、牡丹皮柔肝調肝;

配白茅根以酸甘化陰;

鬱金、合歡皮調肝木之橫逆而不傷肝陰;

天冬、麥冬涼血養陰以護肝;

大青葉、茜草清熱涼血,化栓通絡。

全方共奏疏肝鬱、平肝逆、清肝火、養肝陰之效。

2.血熱相火

鬱熱相火治療不當,病情進一步發展,即進入血熱相火階段,而血熱相火的病變基礎是「肝經血熱」。秦伯未《謙齋醫學講稿》論肝病篇說:「肝鬱證的全過程,其始在氣,繼則及血」,「凡肝臟鬱熱容易暗耗營血」,楊震教授認為,B肝病毒屬伏邪範疇,B肝早期是肝氣鬱,只有病情深入,氣鬱與伏邪相結合形成「血分伏邪」,郁久化熱達到「肝經血熱」之際,才導致質變。如能在治療中控制「血分伏邪」和「肝經血熱」,則可對B肝起到較好的防治作用。其治療不宜用苦寒香燥之劑,他遵從《王旭高醫案》「將軍之性,非可直制,唯咸苦甘涼,佐微酸微辛,以柔制剛」的原則,自擬了「茜蘭湯」,涼血解毒。

方中茜草、紫草咸涼人血,

配伍板藍根、敗醬草清熱解毒,

佛手、白芍理氣平肝。

3.濕熱相火

B型肝炎經常遷延反覆,加之肝病必然乘脾,脾失健運則易出現肝鬱挾濕,郁久化熱,而形成濕熱相火之證。濕熱是病因,肝臟是病位,調治時應緊緊抓住肝鬱與濕滯這一對主要矛盾,疏肝時應注意不要耗氣傷陰,化濕時不要寒涼滯脾。溫病學家治濕的理論,可以用來指導濕熱傷肝的證治,楊震教授認為此證治宜芳香化濁、辛開苦降,自擬「桃紅化濁湯」。

方用藿香、佩蘭、香薷芳香化濁以醒脾困;

茵陳、白茅根、板藍根清熱利濕以清相火;

薏苡仁、茯苓健脾化濕以健脾運;

桃仁、紅花疏通肝絡以防瘀結,兼作引經以清血分濕熱。

4.陰虛相火

肝體陰而用陽,為藏血之髒。若肝鬱過久,化火必傷肝陰。肝火傷陰,既可自傷,也可傷及他髒之陰。從病變發展過程看,猶以自傷肝陰、中傷脾陰、下傷腎陰為多見。自傷肝陰,治療多用一貫煎。中傷脾陰,治療多用滋脾飲。下傷腎陰,若無瘀血,治療多用滋水清肝飲。若兼瘀血,治療多用三甲復脈湯。

方中用生龜板滋陰益精;

制鱉甲、生牡蠣養陰清熱,平肝熄風,軟堅散結;

阿膠滋陰養液;

麻子仁滋陰潤燥;

生地、麥冬養陰清熱;

白芍酸甘養陰。

「三甲復脈湯」載於吳鞠通《溫病條辨-下焦篇》,為熱病後期肝腎陰虧、虛風內動而設+功能滋陰軟堅,柔肝熄風。楊震教授將其創新性地應用於治療肝硬化之肝腎陰虛型,既有滋陰柔肝潛陽之功,又有涼血散瘀軟堅之效。其選方思路乃受朱丹溪「大補陰丸」啟迪。

5.相火虛衰

歷代醫家論肝病,多論其有餘,而論肝氣肝陽不足者少。肝內寄相火,寓一陽生化之氣,寄居腎中真陽。《相火論》認為「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蒲輔周醫療經驗集》謂::肝陽虛則筋無力,惡風,善驚惕,囊冷,陰濕,飢不欲食。」肝氣、肝陽虛證,是導致疏泄不及的一個重要病理環節。

對於肝病中之肝氣虛者,楊震教授治療以補肝益氣為大法,自擬補肝益氣湯;

對於肝陽虛者,楊震教授治療以溫生肝腎陽氣,自擬桂附二仙湯。

用此方治療陰黃證、寒重於濕型,包括膽汁性肝硬化、阿狄森病、肝腎綜合徵等,可取得較好效果。

研集歷代經驗,歸納「治肝十法'

楊震教授從事肝病診治數十年,積累了獨到而豐富的臨床經驗,尤其是在肝膽疾病方面,形成了相對完善的中醫辨冶方案,用於臨床,療效顯著,受到廣大醫師及患者好評。

病毒性肝炎在祖國醫學裡名稱不一,大多屬於脅痛、黃疸、積聚、鼓脹等範疇。楊震教授認為在肝病的臨床辨證方面,當「謹守病機,各司其屬」,治療原則應注意四點:

一是疏通氣血,調達為要;

二是體用結合,補瀉適宜;

三是明辨標本,緩急有度;

四是整體治療,兼顧七情。

在治療用藥方面,清代王旭高著《西屋夜話錄》集各家治病大成,按肝氣、肝火、肝風三大類提出了治肝二十三法,頗受後世推崇。但其分類較繁,楊震教授參考現代治療肝病的經驗,本著執簡御繁的原則,歸納出「治肝十法」,即涼血解毒法、芳香化濁法、疏肝理氣法、疏肝健脾法、疏肝利膽法、柔肝養陰法、健脾溫腎法、清肝熄風法、活血化瘀法、通絡利水法。在此十法的指導下,楊教授組方40餘首,自擬經驗方22首,根據患者不同情況,分別施用於肝病臨床的不同證型。

探析B肝病機,首創「肝經血熱」

目前中醫大多認為B肝病因病機是 「濕熱毒邪侵入人體,正氣虛弱,氣血失調」,表現為肝膽脾胃不和、氣滯血瘀痰積、陰陽氣血虧損等,病機複雜,且相互關聯。歷代各家論述較為詳細,但對臨床常見的「肝鬱化火傷陰」之病機論及較少。楊震教授結合臨床B肝患者病證特點,提出「肝經血熱」的觀點。他認為B型肝炎的臨床主症,早期表現在氣分,後期表現在血分。

外因濕熱毒邪侵入人體,潛伏血分而形成「血分伏邪」;

內因多為情志不遂所致的「肝氣鬱結」,內外相合,導致「肝經血熱」,此乃B型肝炎的主要發病病機;

氣鬱日久,阻滯脈絡則致肝絡瘀滯;

邪留日久,耗氣傷陰,乃致肝臟虛損,常常累及脾。腎。

總之,B肝的病變基礎是「肝鬱」,主要病因為濕、熱、毒、瘀、虛,而中轉環節是「肝經血熱」,即肝鬱化熱,熱傷肝血。臨床症見脅下不適或疼痛(脹痛、剌痛、隱痛交替發作),情緒不安,咽干,尿黃,便秘,舌淡邊尖部較紅苔薄白,脈弦稍緊。楊震教授治以清肝涼血,自擬方藥「茜蘭湯」,處方組成:茜草15克,紫草15克,敗醬草15克,佛手15克,白芍15克,板藍根15克等。其中茜草、紫草成涼入血,配伍板藍根、敗醬草清熱解毒,佛手、白芍理氣平肝。

I 聲明信息:

本文選自:陝西省西安市中醫醫院,郝建梅。本號所分享文章僅供參考學習之用。發布內容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可隨時和我們聯繫。轉載請保留版權資訊。文中涉及所有方劑藥物及治法為學習參考之用,非專業人士請勿試藥!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