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子科普:十二經脈,足太陰脾經——滋陰養血,百病不生

玫子健康養生 發佈 2022-06-21T05:10:47.175332+00:00

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脛骨後緣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

足太陰脾經是人體十二經脈之一,簡稱脾經

循行部位起於足大趾內側端,沿內側赤白肉際,上行過內踝的前緣,沿小腿內側脛骨後緣上行,在內踝上 8 寸處,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上行沿大腿內側前緣,進入腹部,屬脾,絡胃,向上穿過膈肌,沿食道兩旁,連舌本,散舌下。

本經脈分支從胃別出,上行通過膈肌,注入心中,交於手少陰心經

脾經通,胃的活力就好;否則就會腹脹、噯氣、胃脘痛等症狀就會找上門,因為脾、胃為表里,胃的消化需要氣血運籌,而氣血則來自脾經的輸送。

不僅如此,脾經為血液統管,想要身體好,就得養好脾經

經常敲打脾經中的太白穴、公孫穴、三陰交穴、陰陵穴,能有效地解決氣血不暢引起的各種問題。

時間以上午為佳,可在9—11點進行自我按摩

脾是人體重要的器官之一,《黃帝內經•素問》講:「脾者,諫議之官,知周出焉。」

所謂「倉廩之官」,是一個存儲之用的地方,而「諫議之官」則不同,人的全身就如同一個國家,各器官各司其職,如果沒有直言諫議的人,那秩序就要亂了。

脾臟正是這樣一個角色:及時發現問題,然後提出問題。

足太陰脾經是保證脾臟器官的運化之道,脾經失調則運化不靈,這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

所以當脾經不通的時候,消化方面的問題就隨之而來:腹脹、噯氣、胃脘痛、便溏、下痢等。

這些大多數人應該都經歷過,其實就是脾臟不調和

脾經的循行是從腳的大趾內側開始的,《黃帝內經》中記載:「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循指內側白肉際,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

脾經從腳趾內側上行至內踝,然後沿著小腿內側上行,從大腿內側進入腹部,再由胃過膈肌,從食道兩邊止於舌下,全線穴位左右各21個,共計42個。

保持脾經通暢,不但不會發生腹脹、噯氣等日常小病,也是根治婦科疾病的一個好方法,而且方法非常簡單。

特別是女性患者,人到中年,每個月經量大到嚇人,且經期長,經血顏色又淺,還會出現全身乏力,大便稀溏的情況,同時還會出現入睡困難,容易噩夢,醒來比不睡時還要累。

臉色會黃中透著倦氣,觀察舌苔,邊緣有很大的齒痕,明顯舌體胖大。

這就是脾虛不統血的典型的症狀,這種情況一般是疲勞過度所引起的脾氣受傷,致使脾虛不能統血,最終導致月經病的形成。

血止不住心就要虛,致使心神不寧,如此不但失眠而且多夢。

脾經之中雖然有42個穴位,但隱白穴是最止血的,有人說此穴堪比三七

其實,隱白穴不只是養血止血那麼簡單,更主要的是它還有健脾疏氣的功效,隱白穴還可以保證脾臟正常健旺的重要角色,既可健脾養血,又可為取暖所用。

比如,那些足冷過膝的問題,只要多按摩這個穴位就可以改善。

但在按摩隱白穴時自己要尋找竅門,它是脾經開始的第一個穴位,位於大腳趾內側、指甲向後半厘米的地方。

按摩時,最好用指甲在上面一點一點按壓,才能利於氣血的調和通暢。

除隱白穴外,脾經中的太白穴、公孫穴、三陰交穴、陰陵穴等都是治病防病重要大穴,很多小毛病都可以通過這些穴位來自行調理

例如:太白穴可以治胃痛;公孫穴可減肥,可除積食,治腹痛;三陰交穴則在健脾益血、促進睡眠的同時,還能治療月經不調、痛經、盆腔炎等女性問題。

提醒:孕中的女性忌按此穴。

足太陰脾經的活躍時間是上午9~11點,這時脾經旺盛,人體血液旺盛。

對於養生達人來說,此時正是對脾經進行按摩敲打的最佳時機,對上班族的人來說,一定要不定時地起來運動一下,《黃帝內經》明確說過「久坐傷肉」,而脾經剛好是主肌肉的,久坐會讓氣血運行不暢,這對於脾經的通暢顯然沒有任何好處。

因此,養生除了需要正確經絡護理之外,還應該是一種生活方式的改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