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遷贊他為正道之光,衛青替他說情,為何漢武帝將其滿門抄斬?

靜心匠道 發佈 2022-06-22T06:40:36.745150+00:00

《史記》漢武帝元朔年間,大將軍衛青曾私下給姐夫進言,民間有個叫郭解的人,他的家裡沒啥錢,並不符合遷徙的條件。

《史記》漢武帝元朔年間,大將軍衛青曾私下給姐夫進言,民間有個叫郭解的人,他的家裡沒啥錢,並不符合遷徙的條件。(郭解家貧不中徙)

衛青是漢武帝的左臂右膀,他在世的時候,衛子夫是皇后,太子劉據是他外甥,他也深得漢武帝器重,衛青很少替人說情,因此感覺漢武帝肯定給他一個面子。

大意料不到的是,漢武帝聽完他的話,沉默了片刻語重深長地說了一句話:一介布衣能讓衛大將軍為其說情,這家人會窮嗎?(布衣權至使將軍為言,此其家不貧)

聽漢武帝這麼一說,衛青不免有些尷尬,也沒敢再繼續給郭解說情,漢武帝元朔二年,郭解一家老小被遷徙到了茂陵。

漢武帝本來以為郭解這事到此為止,讓他沒想到,郭解膽大包天,他遷徙到了茂陵,結識了當地不少的達官貴人不說,郭解家鄉的兄弟子侄,還幹掉了提議遷徙他的楊縣掾父子,這還不算啥,更離譜的就是,

楊家一族不服派了一個年輕的人,跑到了長安到漢武帝哪裡告御狀,郭解的人在光天化日之下,眾目睽睽的在宮門前,將這人給幹掉了。

漢武帝聽了大為震怒,漢朝宮門還敢如此放肆,簡直就是不講漢武帝和漢朝放在眼裡,立即讓人查,一查發現主要人物是衛青曾經說情的郭解,漢武帝感覺是如芒刺背啊,立即下旨抓拿郭解。

不過這郭解風聲收的很快,還沒等漢武帝派出的人到府中,他就逃之夭夭了,漢武帝聽說以後,更是憤怒不已,罕見的發動全員,挖地三尺去抓拿一介布衣。

雖然最終還是抓到了郭解,但是這個過程讓漢武帝感覺心驚肉跳的,為啥?

郭解一路逃跑,一路就有人幫其隱藏蹤跡,甚至為了保守秘密,有人為了義氣而自盡,幸好郭解是過慣了錦衣玉食的生活,不會躲到人跡罕至的深山老林,要不漢武帝是否能抓住郭解,還是一個未知數。

按理說,漢武帝既然對郭解如此關注,郭解累累惡行也是鐵板釘釘的,抓住了以後很快就應該推出午門以儆效尤。

可是呢?郭解這事並沒有人們想的如此簡單,郭解雖然身陷囚籠,但影響力依舊在,負責此時的使者查了許久,發現他以前做的許多惡事,都是大赦前犯下的,後來許多事,都不是他自己做的,而讓他堅持說自己不認識這些人,更沒吩咐這些人做這些事,導致事情拖了許久都懸而未決。

這讓使者們很鬱悶,加上郭解認識達官貴人不少,連衛青都給他說過情,可見他的人脈也是盤根錯節的,因此多少讓他們有所顧忌。

本來郭解這事估計會一拖再拖的,但橫行無忌已經習慣的郭解門客們卻犯下了一件事,最終葬送了郭解一族,

事情的起因,是當時有個儒生在閒聊時,恰好聽到郭解門客在吹捧郭解,這位儒生雖然手無搏雞之力,但是為人為很正義。他站出來說:「郭解專干一些見不得人的勾當,你怎能把他稱為賢人呢?」

郭解門客聽到此話有些尷尬,但是又不服氣,既然說不過你,就有另外一個方法來說服你,當晚,他們就將這位仗義的儒生給幹掉了,並且還割下舌頭以警示眾人,抹黑郭解的下場就是這樣。

官吏聽說了此事,一查又是和郭解有關,就讓他他交出門客,但是郭解卻堅持說不知道那人是誰,查來查去,也沒查出個眉目。

當然或者牽涉很多,或者不斷有人說好話,最後的結果讓漢武帝頗為心驚,官吏向漢武帝稟報,郭解應該無罪釋放。

漢武帝花了如此多的精力,又是抓,又是審的,不但奈何不了郭解,甚至郭解還要在自己手中,吵著小曲嘚瑟地踏出大牢。他樂意嗎?肯定不樂意。

御史大夫公孫弘此時站了出來,斬釘折鐵地說了一番話:「解布衣為任俠行權,以睚眥必報,解雖弗知, 此罪甚於解殺之。當大逆無道。」漢武帝一聽,公孫弘說出了自己心裡話,立即給公孫弘一個贊,以大逆無道之罪下旨,誅了郭解一家滿門,自此活躍在嵩洛一帶,頗有勢力的郭解一族,就此土崩瓦解。

郭解被誅,漢武帝落下的心頭大石,不得不說漢武帝的確是一代雄主,雖然自小錦衣玉食生活之皇宮,但是對人情世故有著敏銳的洞察力。

眾所周知,衛青是漢朝有名的良將,他不但作戰勇猛,而且待人厚道,雖然貴為皇后的弟弟,天才名將冠軍侯的舅舅,平陽公主的駙馬,漢朝的大將軍等諸多頭銜,可是他從不養門客,而且人很低調內斂,也不爭功勞,即便是與人產生誤會挨揍,他依然不聲張。

如此優秀的衛青,為何會突然為一介布衣郭解求情了,郭解為何有如此的影響力?連衛青都為其說情。

郭解可不是一般人,司馬遷對他是可憐又可惜,在《史記,遊俠列傳》中對他的評價比較高,甚至有點把他讚譽為正義之光的意思。

漢武帝判斷很正確,能動用衛大將軍幫其求情的郭解,可不是什麼一介布衣,他的祖上確切地說是外祖母是許負,許負被成為西漢初年第一女相師,史書明確記載了她的三次相面都說中了,一次為薄姬,一次為周亞夫,一次為鄧通,

不過許負最厲害的,應該是看準了劉邦,因此劉邦在建立西漢以後,封許負為鳴雌亭侯,西漢初年女子封侯的人僅有4位,除了呂嬃外,唯有許負是憑藉實力獲得。而且許負終年84歲,在當時算是高壽,她的丈夫裴鉞在漢文帝封侯,

因此許負的夫妻兩人都是西漢的侯爺,西漢建立初期,功勳之間都會有聯姻,許負一族也絕不會與普通人聯姻,從許負和郭解的關係上看,郭解絕對不是一介布衣,或者一個平民老百姓那麼簡單。

他估計是一個家道中落的豪門後裔,只是家族到了他這一代,已經沒有了當年的奢華,但從司馬遷對他的記載來看,他並不缺衣少食,也不需要耕作勞動,並且他也不用去做徭役,

甚至為了遷徙一事,他還能搭上衛青這層關係,這在當時本來就不簡單。就憑藉這幾點,我們就應該佩服漢武帝的心細如髮和高瞻遠矚。

在司馬遷眼裡,郭解堪稱是一道正義之光,《史記》記載他:「及解年長,更折節為儉,以德報怨,厚施而薄望。「太史公對他做了這樣的一個評價:「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然天下無賢與不肖,知與不知,皆慕其聲,言俠者皆引以為名。諺曰:「人貌榮名,豈有既乎!」於兮,惜哉!「

可是只要你深挖《史記》,太史公連稱可惜的郭解,並非是什麼德高望重的大善人,反而是一位十惡不赦的大惡人,因此公孫弘對其評價:大逆不道。

郭解父母的底細,歷史記載比較模糊,只是知道他的郭某的時候,按現在的話說,就是一位社會人,後來因為犯事被誅。

郭解應該是受到父親的影響,雖然他身材矮小,但是身手靈活,更重要的就是膽子大,除了下地耕作,其他的什麼都敢做,並且他比父親還要狠。

為了心頭一快或者是利益之爭,他不知結果了多少人。所以他經常藏匿,風頭過了幹了不少勾當,還私鑄錢幣,盜挖別人的墳墓,說他很幸運每次被抓住,等待懲罰之時就遇上大赦,反正他屢次是死裡逃生,也可以說他是逍遙法外。

此時的郭解成為了當地一害,但是不知道經歷太多,還是有高人指點,到了中年郭解性情大變,成為一個好勇鬥狠的地痞,變成了一位仗義豪爽的大俠。

郭解的遊俠身份也就是從中年開始,特別是他對鄉親們不斷地施捨,幫人不少但從來不留名聲,由此郭解的俠義名聲逐漸傳揚。

讓郭解名噪一時的是一件事,但是他的外甥和別人喝酒,不斷對一個年輕人勸酒,這人也比較倔堅持不喝,雙方為了勸酒產生激烈的摩擦,最終結果對方一刀把郭解的外甥給咔嚓。

郭解的姐姐就這麼一個兒子,就給郭解說,如果對方拉回來給兒子報仇,就不為他下葬,讓郭解難堪,隨後郭解讓人拿了那個小子回來,了解了來龍去脈後,竟然當眾說,是自己外甥的錯,放了對方,郭解這樣的「俠義」舉動,頓時讓他在道上名聲大噪。

一次郭解走在大街上,被一個不識相的人攔住去路,雙方還由此產生了口角。他的門客看不下去,打算上前把對方給辦了,但郭解卻很欣賞他的勇氣,動用關係免了對方的徭役。後來年輕人知道了,對郭解是佩服不已

後來郭解又接連地做了幾件事,都讓道上的兄弟極為佩服,導致附近的人都知道這位大俠,仰慕和歸附他的人越來愈多,他的收養的門客也越來越多,

但是郭解沒有俸祿,沒有封地,不去勞作,他依靠什麼來養著如此眾多的門客呢?拿什麼來施捨給別人?又是如何做到隨便說一句,免除別人的徭役?司馬遷沒有明示。

不過郭解的名聲就此不脛而走,非常特別的是當地的豪強富戶,都以能贍養郭解的門客為榮,郭解的門客在當地完全就是一個搶手的身份,有些擔憂去晚了沒有名額,甚至半夜上門拜訪郭解,晚郭解的家門前,經常停了十多輛車子,這些人都是來拜訪郭解,或者讓郭解辦事,當然也會把郭解的門客接回自家供養。

郭解這些事,當地的姓楊的縣官敢怒不敢言,到了元朔二年,漢武帝要求,將各地家族資產達300萬以上的豪強和富戶遷移到茂陵。他趁著機會,把郭解劃歸了遷移的名單,不過郭解此時家族資產,明面上達不到300萬。

郭解也不想搬遷,就到處托關係,最終有了本文開始一幕,既然漢武帝親自發話,郭解才被遷移,由此產生了一連串的事情。

漢武帝為何要滅了一介布衣郭解全族,他在擔憂什麼?

在漢武帝角度看,郭解所謂的遊俠,其實已經影響了漢朝的長治久安。 戰國時期法家人物韓非之就曾經提到說:「俠以武犯禁,儒以文亂法。」郭解可以說是眾多遊俠的代表和典型人物,為何這樣說呢?

一:郭解並不是社會從業人員,他也不在四民之列。雖然郭解不過是一介布衣,但是平民他並歸屬於士農工商,不從事生產耕作。但是他卻積累的大量的財富,其聚集財富的手段,都是見不得光的勾當,可以說都是來路不正。如果聽之任之,到處都學著郭解,沒個地方都出現一兩個郭解這樣的人,漢朝怎麼辦?所以郭解是漢朝一個隱患。

二:郭解雖然是一介布衣,可是人脈能量大到讓衛青這樣的大將軍為其求情,衛青可是漢朝軍旅最高的長官。漢武帝正是擔憂地方豪強做大,才在元朔二年,將各郡豪強富戶,只要家資達三百萬的家族都搬遷到茂陵,郭解書雖然家產達不到300萬,但在其影響力遠遠超過其他豪強和富戶,郭解作為地方豪強,上了遷移名單自然不願遷移。但其找到衛青,漢武帝敏銳的認識到這個人並不是平民,很可能其勢力已經是滲透到各階層。

三:郭解一幫人等,視漢律於無物,公然挑戰漢律,不但在地方殺了官吏,還公開在長安宮門前刺了告狀之人,有人說郭解一句不好的話,他的門客將人咔嚓了,查來查去還不知道誰幹的,這些行為觸碰了漢武帝的逆鱗,作為一代雄主,漢武帝明白郭解就是一個民間的毒瘤,如果不去除,長期下去就是一個重大隱患,甚至危及到漢宮。

四:文景之治後,漢朝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財富的積累也滋生了類似郭解的人物,郭解只是漢武帝知道而已,可以說每個地方都可能存在大大小小的郭解,這樣的人和勢力,與地方官吏結合,長此以往就會對漢朝的長治久安形成一定破壞力。

而且郭解非常懂得經營名聲,他的許多宣傳都非常到位,隨著勢力增強,歸附的人不斷增多,也廣泛受到各地豪強追捧,甚至許多人為了他鋌而走險,

他的影響力甚至影響了漢朝個地方官員的價值觀,導致地方出現了一套與漢朝法令想抗衡的勢力,導致漢朝法令推行的失衡同時也造成一些社會矛盾。如果放任郭解野蠻生長,小裡面說就是擾亂地方治安,大的方向考慮,郭解搞不好就會揭竿而起。

五:郭解並非大俠,但是卻一大俠居之,年輕是好勇鬥狠,中年卻搖身一變成了各勢力的調停者,足見其江湖本色,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俠之小者為友為鄰。

郭解發跡可謂劣跡斑斑,他的幾件以德報怨的事,有太明顯的推廣包裝痕跡,而且也經不起推敲,而他所推崇並非為國為民的大道,反而是為了維護自己小團體的利益的小義,

對此,東漢荀悅曾經評價他們:「世有三游,德之賊也:一曰遊俠,.....。立氣勢,作威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者,謂之遊俠;.......此三者,亂之所由生也。」

荀悅評價很到位,郭解就是第一種「立氣勢,作威作福,結私交以立強於世」的遊俠,所以郭解本質上就是一個「德之賊也」。

漢武帝作為一代雄主,他並不害怕郭解,他擔憂的是郭解的手段。 想想一個劣跡斑斑的人,卻用各種方式方法,成為了受到民間熱捧和追隨的人物,長此以往,誰又能保證以後不會影響到長安呢?

從漢代到武帝時期已經走向了鼎盛,郭解每一種行為都行為都是漢朝所不允許的。郭解不但和高層官員有互通往來,在底層也有不少的支持者。甚至可以一句話免除一個人的徭役,對於地方官員,郭解說殺就殺,甚至敢於跨境到長安宮門懟人。抓拿他受到了層層阻力,即便抓住差點也無罪釋放。

漢武帝敏銳認識到這些,所以完全不給衛青面子,下定了必殺的郭解。這事他有更深層次的考慮。

漢武帝的思慮非常正確,要維護社會法紀的穩定,首先就要防止形成一股勢力,不讓作惡者心存僥倖,利用各種的身份和方法逃脫懲罰。

郭解屢次抓了又被大赦,雖然其中有巧合,或者也有另外的原因,而郭解不但由此名聲逐漸擴大,更是依賴他的家財和實力,不斷的推廣自己,使得一個劣跡斑斑的人,變成了一個仗義的大俠,

他的行為影響了一個地方,被人仰慕的郭解,其行為也被年輕人模仿,不但模仿許多人還爭相依附他,想想一個鄉間的布衣,沒有生活來源卻擁有大量門客!

如果任由這種風氣發展,漢朝的法令將在人民心中蕩然無存,人們也只有聽從郭解的,這樣漢朝的治理必然會遭到嚴重破壞。

所以,漢武帝要維護漢朝的法紀,不能再讓地方這樣的勢力形成風氣,他必須誅殺郭解一族,以儆效尤。所以公孫弘說郭解是大逆不道之罪,漢武帝很快就答應了,並且不需要到秋後,毫不拖拉地就把他全族給滅了。

漢武帝滅郭解全族,其實表明要對地方劣跡斑斑的勢力要斬草除根,同時也是除惡務盡。 郭解以後,歷史上鮮少再出現類似郭解這樣的具有影響力的遊俠,而漢武帝的狠手也給後世許多皇帝一個範例,

小結:郭解最後的結局,原因是他自取滅亡。如班固《漢書·遊俠傳》對他的評價:「以匹夫之細,竊殺生之權,其罪已不容於誅矣」,劣跡斑斑的他可以說是死有餘辜。郭解表面上原因是,是其勢力已經影響到了漢武帝建立新秩序,其實真正的原因,是因為郭解真實影響到了百姓們的日常生活和財富、人生安全,這樣的人和勢力存在,成為了社會的一個毒瘤,所以才受到廣大人民的拋棄,最終應驗了一句多行不義必自斃,

俗語說得好:天道好輪迴,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