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平安時代的上皇制度,為何能逐步演變成天皇制度?

史論 發佈 2024-04-27T20:37:56.200918+00:00

光仁天皇為了穩定天智系皇族的延續傳承,接受了「巫蠱之禍」與「上冰川繼之變「的教訓。將其母親是身份較低的嬪妃之子,山部親王立為太子,隨即以自己年老體弱為由,扶山部為天皇繼位,稱桓武天皇。

781年四月,日本平城京。光仁天皇為了穩定天智系皇族的延續傳承,接受了"巫蠱之禍"與「上冰川繼之變「的教訓。將其母親是身份較低的嬪妃之子,山部親王立為太子,隨即以自己年老體弱為由,扶山部為天皇繼位,稱桓武天皇。

同年12月,光仁上皇便突然離世。轉年正月,果不出光仁上皇所料,天武系的子孫冰上川繼就突然謀反,桓武天皇下的令逮捕了冰上川繼,並藉此謀反為由,清除了一大批盤根錯節的皇族舊勢力。因為他認為光仁上皇的死因蹊蹺,與這些舊勢力有關。因此桓武天皇決定遷都,擺脫這些舊勢力的干擾,建立一個嶄新的政權。

794年,歷經十餘年,新都平安城修建完畢,桓武天皇遷都至此,將原來的長岡城遂改稱平安城。

由此桓武天皇,開啟了平安時代,重新構築了自己的政治勢力。

藤原藥子之變

桓武天皇極力主張法制,反對貴族與皇寺宗教相互盤結,干預朝政。他曾立下國郡司考績條例16條,促使地方官吏清政廉潔,打擊了一些以公謀私的貪官污吏。新設勘解由使,用於考核地方官員的工作能力,量材使用官員,把那些貴族關係安插進來的只會享受,並無實際能力的官吏踢出了掌權位置。

削減臃腫機構,減少了官員之間互相扯皮,人浮於事的局面。為自己的舉措思想,打開了上通下達的順利通道。為平安新政打開一個良好開端。

桓武天皇立保駕有功的兒子安殿親王為太子,位立於東宮。這位安殿親王年方二十一歲,正是神采飛揚的大好年華。

那年太子新迎娶了一名嬌小的嬪妃,送親來的是她的母親藤原藥子。太子殿下對新娘倒是沒大理會,卻看中了自己這位三十餘歲,風韻猶存的丈母娘。

藤原藥子本就為了家族的利益才使用手段將女兒送進東宮做嬪妃的,看見太子對自己有意,忙不迭的眉眼拋送,太子遂將藤原藥子留在宮中居住。於是,二人勾搭在一起,做了違背人倫之事。此事被桓武天皇知道後大怒,立即將藥子逐出宮門。

806年桓武皇帝崩逝,太子繼位。安殿親王登基稱平城天皇。

平城天皇舊情難忘,又將藥子接回宮中,並封為三品"內宮尚書",為女官之首。把藥子的哥哥仲成也委以重任。怎奈平城天皇為政四年就得了"中風",他以為自己時日無多,長子才10歲,還無力承擔皇朝大業,便把皇位讓給了同母所生的親弟弟嵯峨,平城自然成為上皇,實行督權。

平城天皇自己也沒想到,經過調理一段時間病竟好了。他有些後悔交出皇位太早,就想伸手朝政。

平城天皇雖未收回國璽,但也端坐在朝堂之上。於是,朝廷中就出現了兩個皇上,一個稱上皇,一個稱天皇。

大臣們匯報工作時,都得說兩遍,一會兒面向上皇,一下又得面向天皇。而兩個皇帝下達的旨意也不相同,使朝臣們左右為難不知聽誰的好,朝廷一片亂遭遭。

這時藥子兄妹慫恿平城上皇奪回皇權,還經常借平城上皇的名義對嵯峨天皇指手劃腳。

嵯峨天皇在即位之初就設立了觀察使監督諸道事務,匯總後向天皇稟報。

而平城上皇卻認為,設觀察使多此一舉,一個機構承擔不了那麼重要的責任,應該讓各道官員自己將事務上報。因此,下旨撤銷了觀察使,恢復了自己原來的制度。

兩皇政策開始出現分歧,大臣們也分成兩派,朝廷開始面臨政治危機。

嵯峨天皇也曾要歸還國璽,但平城沒有接受。平城想要讓貴族們知道是嵯峨不稱職,自己是力挽狂瀾才接回的權力。而不是嵯峨主動讓出。

801年平城上皇下旨,要將朝廷遷回平城舊都。他想藉助那裡的老貴族的權勢,恢復舊制度,使自己有廢黜天皇的權力。

他一面為遷都做做輿論宣傳,一面縱使仲成暗自屯兵蓄糧,準備文的不行就刀戎相見。嵯峨發現平城的意圖,他以退為進,一面假裝同意遷都,一面暗地也調兵遣將召集部隊,做好應變的準備。

嵯峨見時機成熟後,突然對平城寵信的藤原藥子和藤原仲成下手。先是撤銷了兄妹二人的官職,又把藤原仲成逮捕處決。

平城知道了藤原仲成被斬,明白了嵯峨並不是要讓權,而是要奪權。便帶著藤原藥子和自己的親信大臣,和早已備好的軍隊連夜趕往舊都平城,想在老家養精蓄銳,有朝一日奪回平安。

嵯峨早就派人盯著平城上皇,於是派出兵將,把平城截回皇宮,送入平城上皇自己的宮殿看管。平城上皇見大勢已去再無復辟的希望,便心恢意冷的除去朝服,剃髮為僧。藤原藥子絕望的服藥自盡。這就是平安朝著名的"平城上皇之變",亦稱"藥子之變"。

嵯峨天皇並沒有準許平城出家入寺,而是把他養在了天城宮,仍保留上皇的尊號,只是不得再入朝參政。

自此,嵯峨完成了自己獨立行使天皇的權力,不再受平城上皇的制約,將平城上皇做為一個擺設,稱謂。因此平安朝上皇制度開始有了轉折。

嵯峨改革及降低上皇待遇

按照祖先們形成的規矩,天皇和上皇的子孫,都是皇族貴戚,他們仍有繼承天皇權力,弄不好可能會再次發生上冰川繼的事件。

嵯峨天皇不再受上皇制約後,大刀闊斧地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他首先設置了"藏人所",將朝內的事物機密全部撐握在自己手中。

其後,又廢除了平城上皇原來設立的"彈正台",建立起"檢非違使」把其職能全部寫進章程《左右檢非違使式》表明此機構直接對天皇本人負責,用於消除上皇的舊勢力,把地方勢力全部拉籠過來,為自己服務。

對於軍權,是必須要握在自己手中的。嵯峨改制了六衛所為"六衛府"將上皇的舊軍隊的將領,全部換成自己的親信。

就這樣,嵯峨天皇還是不放心。他對舊有的農場進行疏理,收回了上皇手中一部分封地,設置為公營田和敕旨田,增加了朝廷收入,削減上皇族經濟實力。

還將以往上皇的皇子皇孫們降為臣級改姓源氏,減少了奉祿,即減少了朝廷開支,又分離出他們的血統。

形成了上皇和他的子孫們,不再享受皇級待遇,只有天皇在位時,他和他的子孫才能稱為皇族,一但成為上皇即為臣族的制度,使上皇的子孫不再有爭奪皇位的權力。

嵯峨天皇這樣做,是想為自己的子孫掃清繼位的道路,不再有上冰川繼之變發生的可能。

嵯峨一度想立自己同父同母的妹妹恆世親王為繼承人,但恆世親王不願參與皇朝爭鬥,謝絕了嵯峨天皇的好意。

823年,因為嵯峨天皇斂錢太重,引起右大臣藤原冬嗣為首的貴族們的強烈反對,不得不讓出皇位,嵯峨天皇同父異母的弟弟大伴親王繼位,稱淳和天皇。

淳和立上皇宣下儀式

正值年輕力壯嵯峨天皇只有38歲,如此的年齡就做為上皇養老,他再心不甘,也避免不了他和的皇子皇孫們都要降為臣級事實。於是,嵯峨不接受上皇的尊稱。其實他是想要"太上天皇"的帽子,這樣就避免開了上皇的制度,繼續享有皇族的權力。

淳和天皇與嵯峨同歲,如果同意嵯峨的想法,那他自己就成了傀儡皇帝。為了爭取自己的皇權,淳和天皇下旨,將嵯峨的封號又加了個上字,改為"上上皇「,這樣名義上好聽,卻是換湯不換藥,還是上皇的待遇。

嵯峨上表推辭不成萬般無奈,最後還是接受了上皇的稱謂。淳和天皇也終於把上皇的帽子,扣在了嵯峨的頭上,這樣就斷了嵯峨繼續參政的念想。

這個推來推去的過程,被淳和天皇定為皇家的交接儀式。被保留下來,被稱為"上皇宣下儀式",即成為了定例,禮節,制度。

其過程為:新任天皇首先發出"上皇宣下詔書,由退位舊天皇上書推辭,再由新天皇駁回舊天皇的請求,新天皇再次下詔封舊天皇為上皇。

過程雖然繁複,但是含有一定的意義,他表了一定的道理。就是退位天皇不再自然而然的成為上皇,而是要新繼位天皇的加封,才能名正言順的成為上皇,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上皇的權力,表明上皇的位置是在天皇之下,突出了現任君主才是權力的唯一。

由上可以看出,日本平安時代的上皇權力,由自然血統形成的對天皇的管轄權,逐步演變成天皇的自主權的制度。

上皇氏族權力也在歷次的政治鬥爭中,被逐漸削減衰弱,而天皇的權力進一步穩固增強。

由於皇權的更新換代,也給日本的平安時代的社會,帶來了新思想,新觀念,形成了新的政權體系。

參考資料:

板勝美,國史大系編修會《日本後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