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身體的關鍵是什麼?

中醫彭鑫博士 發佈 2022-06-30T22:32:31.543126+00:00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一十一。(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黃帝內經·五藏生成篇》


(接前文)由此我們就知道《黃帝內經》自始至終就非常強調中焦脾胃之氣,也就是說強調中土之氣,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人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黃帝內經》有很多條文都是來講這樣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們在學習的時候一定要讀出這段經典條文背後的含義。


咱們在治病的時候也是這樣,有一些患者他又是腎虛,還肝鬱,還失眠,肝血不足,還經常脫髮,肺氣還不足,還感冒,腸胃還不好,經常脹氣、腹瀉,這麼多亂七八糟的症合在一起就有點懵了。尤其是一開始剛上臨床的時候,剛學完《中醫內科學》《方劑學》《中藥學》,你學的那些東西都是非常典型的案例。即使是《中醫內科學》,在每一課之後都有病案說明,那裡邊的病案也都是一些典型病案。你一到臨床就很容易懵,為什麼呢?不典型了,這個患者一點都不典型,而且亂七八糟的很多症狀雜糅在一起了。這時候的思路是什麼?先建立胃氣,先把脾胃調整好。脾胃調整好了之後,消化吸收的好了之後,自然而然氣血就充足,氣血充足之後,病都能減輕。而且只要是能吃飯,氣血充足,他睡眠就能好。為什麼呢?「胃不和則臥不安」,胃氣若是和不下去,晚上睡覺一定不好,把他胃調整好了之後,睡眠能好一半。在這個前提下,再給他進行補腎也好,潤肺也好,疏肝也好,然後再一門一門地治,慢慢的就全好了。這就是中醫的一個思路,「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中央是調控其他四行的,這就是一個基本的思路。


還有的治了好長時間病,最後收尾的時候怎麼收?還是用調脾胃來收尾。腎氣已經不足了,但是還有一點尾巴,總是好不了,這時候還得補脾胃,把脾胃補足了之後,尾巴就徹底的好了,所以這叫「萬物土中生,萬物土中滅」。就是在治病的時候也要提醒我們,時時刻刻照顧脾胃。比如滋陰的藥用多了,又是麥冬、沙參、百合、石斛、玉竹、生地都用上了,這時候得看他的腸胃,要是腸胃特別強悍,老百姓叫火底子,能化得動可以。要是一般的脾胃這時候再稍微加點茯苓健脾化濕,再加一點陳皮。如果陽氣就是不足,脾胃本身就弱,你還得給他滋陰,那怎麼辦呢?再加點砂仁,這是民國時期孔伯華的思路,孔伯華用熟地黃一定是用砂仁拌炒,為什麼呢?要去它的膩。所以你在臨床用藥中可以加點砂仁,然後再加點其他理氣的藥,這樣伴隨在一起再給他吃,陰能補得上,又不傷他的脾胃,這就是中醫的思路。


昨天還來了一個患者,他以前經常喝菊花水、蒲公英水,喝了幾年之後現在不行了,一喝胃就寒、胃就疼。因為一般的老百姓確實只知道一味藥、兩味藥的藥性,他不知道進行調節。蒲公英偏寒,尤其是本身脾胃就不太足的人,喝蒲公英水時間長了一定會喝出胃寒,這時候應該怎麼辦呢?就是喝蒲公英水的時候可以稍佐以陳皮,或者稍放上兩片姜。用生薑怕上火,放點陳皮也可以,或者是放一點蒼朮,既能化濕,又能行氣。


所以你得學會用中醫君臣佐使的思路來給自己用養生茶,千萬不能氣虛了就用黃芪補氣。大家注意,氣虛了用黃芪補氣,黃芪補的是表面的氣,是浮在身體外層的氣,補不到身體內臟的氣,身體內臟的氣得用人參、生曬參、黨參這些參一類的東西來補。所以你本身是內臟虛,又補了黃芪,這不是把內臟的氣越補越虛嗎?這就不合適。(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所以很多老百姓學的一些中醫知識,都是些似是而非的內容。他只知道黃芪補氣,當歸補血。但是你要知道氣虛和血虛分很多層次。如果血虛的是偏深層次的叫做陰血不足,喝當歸會越來越燥,這些細節大家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要說我了解一點中醫知識就可以自己開藥了。自己吃養生茶可能吃的越來越不對勁,吃不對勁你還埋怨中醫不行,實際上就是自己沒有對證。


所以這個地方就提醒一下聽眾朋友們一定要注意這些生活上的基本的情況。我剛才就強調了一點,無論是用什麼藥的時候都得保護好脾胃。脾胃受傷了再吃藥也吸收不了,不僅藥吸收不了,飲食物也吸收不了,化不成水谷精微,充養不了四肢百骸。所以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的道理就在這裡。


好了,謝謝大家的收聽,今天的課就講到這裡,我們下次課再見。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一十一。(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聲明: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聲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