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3歲前自己帶孩子,6歲前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

彤橦媽媽聊育兒 發佈 2022-07-01T21:04:46.358236+00:00

魔女宅急便 侵權必刪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後,我們就開始忙忙碌碌,用我們覺得對的方式,為孩子創造富足的生活條件,卻唯獨忽視了孩子最需要的心理撫養。養育孩子的道路上,世界不同角落裡有無數個父母,處在育兒的焦慮、無助、絕望、崩潰的邊緣。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後,我們就開始忙忙碌碌,用我們覺得對的方式,為孩子創造富足的生活條件,卻唯獨忽視了孩子最需要的心理撫養。


養育孩子的道路上,世界不同角落裡有無數個父母,處在育兒的焦慮、無助、絕望、崩潰的邊緣。


他們原以為已經做得很好了,也已經把最好的給孩子了,可孩子依然叛逆不聽話,甚至還存在數不清的問題。


他們就非常疑惑和痛苦,到底是哪裡做錯了?


為什麼孩子會變得這麼自私自利不顧及他人的感受呢?


其實是孩子12歲前的心理撫養出現了問題。


但很多父母都忽視了這一點,孩子出生後為了賺多點錢,又或者想自己輕鬆一點,就把孩子交給爺爺奶奶撫養。


等到爺爺奶奶把孩子撫養長大,他們接到身邊教養後,才發現自己與孩子之間已經隔了一條無法跨越的鴻溝。


所以,養育孩子之前,一定要問自己3個問題?


我們是否已經做好了,養育孩子長大的準備?


如果沒做好養育孩子的準備,那就暫時先不要孩子,因為孩子出生後,是需要我們用心撫養的。


而不是出生後直接丟給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照顧,這樣做的結果,對於孩子來說是極度不負責任的。


而且也會讓我們錯過養育和管教孩子的最佳時機。


我們是否有足夠的耐心和時間陪伴孩子慢慢長大。


養育孩子是一個費心費力的活,特別是孩子1歲之前,更是需要父母的耐心,這時的孩子不會說話,只會用哭來表達。


餓了哭、拉粑粑哭、尿尿了哭、身體不舒服了哭,缺乏安全感了哭,有時是無理由的不停哭鬧。


面對這些沒有自理能力的孩子,這時更需要養育者極大的耐心和細心來照顧孩子,在孩子最需要的我們的時,給予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撫觸和照顧。


我們是否做好了每個階段給予孩子不同的心理撫養。


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同的年齡階段需要不同的心理撫養,但如果我們沒有給予孩子正確的心理養育。


孩子有一天就會給我們製造一個大大的驚喜,變成我們從未見過的樣子,到時在後悔已經為時已晚。



0-3歲前,父母與孩子建立依戀關係


嬰兒來到這個世界上,沒有一點自理和保護能力,這時需要養育者極大的耐心和真心來養育孩子。


不然,誰能忍受孩子不分白天和黑夜的哭天喊地?


誰能在半夜熟睡之時,因孩子的需要,抱著孩子餵奶,甚至持續一個多或兩個小時不睡覺,只為把孩子哄睡。


誰能忍受,自己餵完孩子後,整宿整宿地睡不著,看著自己頭髮大把大把的掉落,皮膚也變得蠟黃。


這些付出,不是我們花一點錢,請一個保姆就能解決的,而是只有對孩子付出真心和耐心的養育者,才能真正做到的。


真正愛孩子的撫養者,她不會覺得1歲前的孩子什麼都不懂,而是把孩子當成一個獨立的個體,會不停地陪孩子說話,並且用心地發現孩子微小的變化。


如孩子會和我們對視眼神了,會直視一件物品了,會回應我們了,會搖頭了,會抓東西了,會翻身了。


哪怕這些對於成年人來說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甚至會覺得很幼稚,但我們依然會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充滿新奇和喜悅,只因他是我們最愛的孩子。


言語撫養對於1歲前的孩子來說,是最動聽最富足的聲音。


而不是像我們花錢請來照顧孩子的撫養者一樣,例行公事,餓了就給孩子餵奶,尿了幫孩子換尿不濕,不與孩子進行過多的言語交流和身體撫觸。


這還算是負責任的保姆,遇到不負責任的會在孩子哭鬧時,直接給孩子餵睡眠的藥,讓孩子睡覺。


這要是真正愛孩子的撫養者是絕對做不出來的,而是會非常有耐心地哄拍孩子,直到孩子不哭為止。


孩子在一周歲之前如何被撫養或照料,將會影響他們後半生的大腦功能,而且早期撫養對人後來的社會化、行為方式等都會產生影響,甚至可以成為預測其成年後行為傾向的因子。


李玫瑾教授曾說:


一個人的情感發展,取決於他生命中的第一年,第一年是否在撫養中擁有真正的愛和給予足夠的耐心、細心、寬容,甚至小小的縱容。


對於一歲前的孩子,養育者可以大膽去愛孩子,給孩子足夠的情感以及富足的心理營養。


用我們的溫暖的身體、溫暖的懷抱、溫暖的撫觸、溫暖及甜美的笑容和聲音去向孩子表達愛。


而不是用錢或借他人之手,間接地表達我們的愛,那種愛,是偷工減料的心理營養,偷工減料的心理營養。


終究會在孩子的潛意識裡,留下匱乏的情感。


為了證實這一點,心理學家為此還做了此實驗:


他把剛出生的幼猴從母猴身邊帶走,帶到一個單獨的房間中,房間內放兩隻人工的假母猴,其中一隻是用鐵絲纏繞形似而成,胸前安裝了一個奶瓶,可以24小時為小猴供奶吃。


另一隻假母猴在鐵架外套上了柔軟的絨毛布,但不能供奶,顯然,前一隻人工母猴解決的是生理需要,後一隻人工母猴解決的是觸感的心理需求。


若按「有奶就是娘」來推理,幼猴應該更喜歡能供奶的「鐵絲媽媽」,但實驗結果卻恰恰相反。


幼猴大部分時間,都黏在「絨布媽媽」的身上,只有飢餓難耐時才跑到「鐵絲媽媽」那裡吃奶。


有的甚至餓了也不願離開「絨布媽媽」的懷抱,只把頭伸過去吃奶。


心理學家由此得出一個結論:愛來源於養育者的撫觸和氣味,而非食物,只有奶水沒有愛的人類是養育不好孩子的。


作為父母,為了孩子精神和潛意識情感不匱乏,我們就要抓住與孩子建立依戀關係最重要的前三年,用真心和耐心去撫觸和撫養孩子。


唯有這樣,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營養才會不匱乏,也會極度地擁有安全感和底氣,這是為人父母,在無形中給予孩子最寶貴最厚重的財富。



3-6歲前請對孩子說不


孩子1歲前,要無條件的滿足和包容孩子的需求,但3-6歲前一定要同孩子說「不」,而不是繼續無條件的滿足和回應孩子的各種需求。


李玫瑾教授說:


早期對孩子的哭鬧給予回應,是為了解除孩子的痛苦,這是一種心理給予,我們把它比喻為「甜」的心理營養。


但對孩子有心理目的的哭喊不予以響應,而是看著他,讓他哭個痛快,這也是一種心理給予。


這種稱為「咸」的心理營養,這是要讓孩子知道。


不可以的事情就是不可以,哭也沒有用,同時也讓孩子明白,不是什麼事情哭一下就可以滿足的,要讓孩子明白,哭喊是不可亂用的。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我們不僅要撫養孩子的身體健康成長,更要讓孩子練就一顆頑強抗挫能力強的心智。


生活中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我們都會遇到順心和不順心的事情,但不管是那種,我們都要勇敢面對。


而不是遇到順心的就繼續,遇到不順心的就逃避或者後退,又或者想不開,一直糾結於心。


有些人長大後,遇到挫折和不順心的事情就選擇逃避,其實就是幼年時,父母沒讓孩子經歷過挫折以及困難,而是讓孩子一直處在的環境中。


正確的養育方式,是該順的時候順,該對孩子說不的時候說不。


一個只會順著孩子,從不給孩子說不得養育者,只會養育出一個玻璃心、遇事就選擇逃避、抗壓能力差的孩子。


因他的概念里,就是大家都應該愛我,就應該順著我,我就是對的,你們都不要來反駁和指責我。


周圍人的做法如果和他想法不一樣,他就會承受不了,有的會自暴自棄,嚴重一點的會抑鬱,甚至還有的,會想不開結束自己的生命。


就像前段時間,給我侄女打電話,她說,他們班有一個小男生想不開,跑到宿舍樓上跳樓,幸好發現的早,挽救了他的生命。


班主任問小男孩,為什麼這樣,他說學習壓力太大了,老師還批評我,覺得太累了,就不想活了。


天啊!


父母辛辛苦苦把他養到十幾歲,他就僅僅因為一點批評和壓力,就準備結束自己鮮活的生命。


從這點可以看出,作為父母,養育孩子,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生理健康,同理,我們也要關注孩子心理是否健康。


人類的發展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同樣孩童時期的孩子,他的心理也是處於不成熟的狀態。


這時作為養育者,我們給予孩子的心理營養太過匱乏也不行,太過充足也不行,而是該滿足時滿足,該拒絕時拒絕。


作為父母,我們對於孩子一定要把握好一個尺度!


心理健康需要父母做到恩威並施,所以無論你的孩子多麼可愛,也無論你多麼愛他,但終有一天會走出你呵護的範圍,所以他的心理營養,從小就要多樣化。


只有這樣,他才能從小就練就一顆百折不撓、遇事越挫越勇、頑強向上的精神態度和開闊的心胸。


三歲之前有恩於孩子,三歲後就要立威於孩子,威就是威嚴,威對於孩子來說是約束的愛,這種愛甚至會讓孩子傷心難受,但這種愛對於孩子來說,卻是最長久最厚重的大愛。


言傳不如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離不開老師的淳淳教誨,但更離不開父母的用心陪伴和教導,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孩子的行為習慣及態度里,潛藏著父母的影子!


俗話說:


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父母如何,孩子的行為習慣里,就會折射出父母原有的樣子。


所以,要想孩子長大後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為孩子做好榜樣,而不是這邊不停地要求孩子,那邊放縱自己。


為了孩子生理和心理能健康成長,我們一起潛心修煉,不斷完善自己,努力做一個優秀且智慧的父母。


作者介紹:


彤橦媽媽聊育兒,我是一枚熱愛學習熱愛成長的90後二胎寶媽,我喜歡用寫作的方式來記錄自己和孩子,同時用故事的方式來點亮人生,願望是按自己喜歡的方式過一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