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人就喝上了冰鎮「奶茶」,古代的冰是怎麼製作的?

山生蔓 發佈 2022-07-01T22:24:23.838740+00:00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製冰技術的文明之一,在沒有空調、冰箱的古代,中國古人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酷熱的夏季用冰製品征服了炎熱。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掌握製冰技術的文明之一,在沒有空調、冰箱的古代,中國古人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在酷熱的夏季用冰製品征服了炎熱。中國製冰史幾乎跟正史等長,古人能在環境較為惡劣的情況下掌握製冰和藏冰的技術,並在之後數千年間不斷發展,到宋朝以後甚至家家戶戶皆可用冰,可見古人的智慧一點不輸今人


馬上就要入伏,各地開啟高溫模式,大部分地區有30多度,河南已經達到40多度。這麼熱的天,不來塊冰就對不住自己。


我們用冰解暑是輕而易舉的事情,古代呢?大家知道,冰自古有之,但人工製冰卻是近代才有的事。問題就出現了,古代的文獻資料表明,夏天也有冰啊。


比如,在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中,就出現了一家叫做「香飲子」的店面與招牌。畫中的「香飲子」就是冰鎮的類似奶茶的飲品。


另,《東京夢華錄》中「州橋夜市」一節中就提及「冰雪冷元子」「甘草冰雪涼水」的這兩種冰食。毫無疑問,這兩種飲料里是加了冰水的。

這說明,至少在宋朝,古人在春夏之季就已經用上冰了。事實上,古人夏季用冰的歷史要久遠得多。


早在周朝時,政府設置了一個叫「凌人」的官職。「凌人」的職責就是在冬天鑿冰、藏冰,在春夏季節,就要開冰、出冰,然後用冰來冷藏食物和美酒等。在炎熱的夏季,君王將冰取出賞賜給臣子、諸侯。這就是「頒冰」。

「掌冰。正歲。十有二月,令斬冰,三其凌。春始治鑒,凡外內饔之膳羞鑒焉,凡酒漿之酒醴亦如之。祭祀共冰鑒,賓客共冰。大喪共夷槃冰。夏,頒冰掌事。秋,刷。」

由於冰塊在運輸途中會融化,所以鑿冰必須是「三其凌」,就是三倍於所需之冰的數量,這樣才能保證冰的需求。


關於凌人「掌冰」,有兩個問題需要注意。

第一,這天然的冰塊從哪來的呢?

我們不得而知。不過,根據《左傳》記載,「凌人」鑿冰不必等到冬日天寒地凍,從中原往北,冰可取自北方寒冷的地方,也可出自終年積雪的深山老林。

可以想像,在北方的呼嘯中,在蜿蜒的河道旁,在崎嶇的山路上,鑿冰之人揮汗如雨,按照規格、厚度來采冰運輸,其中的艱辛可想而知。


第二,采來的冰是如何儲存的呢?

自然是喚作「凌陰」的冰窖。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秦都雍城(今寶雞市鳳翔縣)姚家崗宮殿遺址的西部,發掘了一處春秋時期的凌陰遺址。

姚家崗凌陰遺址在春秋時期是供秦宮殿內享用的大型地下冰窖。從遺址來看,當時的冰窖主要分為地下、地上兩部分。

地下為藏冰的窖穴,底部鋪稻糠,窖口塗泥,冰上覆蓋稻草,用來封閉隔熱。窖穴還設有與外河相通的排水系統,用於排出過多的融水。地上建築設施,四周有迴廊,迴廊兩邊有柱洞,其餘地上的建築已不可見,想來也是防暑隔溫用的。

姚家崗凌陰雖然製作比較粗糙,但的確可以有效儲存冰塊。


其實,在當時,不僅秦國人建冰窖,韓國等國家的人也在建,因為幾乎同樣的凌陰遺址也被發掘。可見,修建「凌陰」來保存是比較流行的做法,這種做法一直持續到清朝,甚至是民國時期。


明清時期冰窖開始在民間普及,以清朝為例,官方冰窖的年儲量可達20000多噸,市面上除了各式冰飲,冰塊也常見於蔬菜瓜果以及肉類的保鮮,雖然民間的冰品不再像宋朝是那樣豐富,但冰在清朝真正達到了在民間普及,用途廣泛不再局限於食用或降溫,民間亦有冰雕之類的藝術品出現。

在清代,冰窖又分成官窖和府窖,官窖由皇家御用,府窖王府設立,供給府內貴族用冰。據統計,清代時北京的冰窖最多時有21座,合計藏冰215700塊。這個量還是比較大的。


解決了大批量儲冰的問題,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就是如何將大冰塊小批量保存呢?畢竟,你不可能將拿出來的冰一下子都用完吧。

明朝時期出現了可以小批量儲藏冰塊的工具--「冰箱」。「冰箱」以黃花梨木或紅木製成箱身口大底小呈方斗形,腰部上下箍銅箍兩周,外觀極為精美。


如此雍容悅目的東西自然是給城裡的皇公貴族們用的。炎炎夏日,貴族們將一定數量的冰塊放進「冰箱」,隨用隨取,裡面也可以放置瓜果或飲料。如果冰融化了,也可以充當空調降溫。


總體來看,古代雖有沒有人工製冰技術,但古人會發揮聰明才智,儲存天然的冰塊。在炎炎夏日裡,人們依舊可以感受到難得清涼,只不過貴族享受居多,普通老百姓能夠消受的就不多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