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艘航母命名的地方,銘記中國近代海軍慘痛歷史的記憶

鷹眼視野 發佈 2022-07-02T16:29:36.097386+00:00

中國人在名字和日期這些方面還是很有講究的,第三艘航母的下水日期6月17日,對中國就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當年中國氫彈爆炸的日子就是1967年6月17日,神州12號發射也是定在去年的6月17日。

前不久的6月17日,中國海軍第三艘航空母艦下水,中國第一艘航母命名為遼寧艦,第二艘航母命名為山東艦,按照推算,第三艘應該被命名為江蘇艦,但是出人意料,跳過江蘇和浙江,直接就命名為「福建」艦。

中國人在名字和日期這些方面還是很有講究的,第三艘航母的下水日期6月17日,對中國就是一個不平凡的日子,當年中國氫彈爆炸的日子就是1967年6月17日,神州12號發射也是定在去年的6月17日。對於中國海軍,與17號有緣的日子就更多了:1888年12月17日,清朝的北洋水師在山東威海的劉公島正式成立;1894年9月17日,甲午戰爭中的大東溝海戰爆發;1895年2月17日,北洋海軍全軍覆沒;同年的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中堂與日本簽訂了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並割讓遼東半島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海軍遼寧、山東、福建三艘航母的名字,都是為了紀念中國第一批海軍大海戰的歷史,以重要程度排序。清朝海軍建立後,經歷過2次規模巨大的海戰,一是1894年9月至1895年2月的甲午中日海戰,主戰場在遼寧旅順和山東威海之間的黃海海域,從地圖就可以看到,旅順和威海正是中國首都北京在海洋上的兩扇大門,甲午海戰的最後結果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滅,而另一場是1884年7月中法福建馬江海戰,福建水師全軍覆滅。

舊中國的海軍史,是一部充滿屈辱與血淚的悲痛史,知恥而後勇,只有時刻銘記歷史,奮發圖強,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告慰無數先烈的不朽英靈。

被日俄蹂躪的遼寧旅順口

原名獅子口的旅順口,現在是遼寧省大連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東臨黃海、西瀕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馬雲、葉旺二將,率軍從山東蓬萊乘船跨海,在此登陸收復了遼東,因海上旅途一帆風順,遂將獅子口改名為旅順口,並一直沿用至現在。

清光緒六年(1880年),清政府在旅順經營多年,建成北洋水師艦隊的主要基地。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日軍攻占了旅順,並於1894年11月22日在旅順進行大規模屠殺,血洗全城。因日俄兩國利益的爭奪,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2月8日,日軍偷襲旅順口,日俄戰爭爆發。經過極其慘烈的戰役,日軍奪取了旅順口軍港。

海拔165米的白玉山,位於旅順口城區中央,山上有一座高66.8米、塔尖為彈頭形狀的白塔,塔內有螺旋形階梯273級,是日軍在日俄戰爭之後為炫耀武功,表紀死亡將士,1907年修建的「表忠塔」。自1916年起,這裡成為日本「戰績旅遊」的重要景點,來自日本國內的遊人如織,隨著日本軍國主義的衰敗,這裡盛極一時的「戰績旅遊」終於走向衰竭。1945年旅順口解放後,「表忠塔」改名為「白玉山塔」,該塔成為日俄侵占旅順口和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主要罪證之一。

今天的白玉山是俯瞰旅順的最佳之點,白玉山的正南方,是舉世聞名的天然不凍港旅順港,人民海軍的威武艦隊守衛著這裡,港口的左側有著名的黃金山,右側是老虎尾半島。東南方為白銀山,西南則是遼東半島的天然屏障老鐵山。這裡海闊天空,不但景色優美,更是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回首百年往事,為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唏噓,喜看今朝,為日益強大的祖國而自豪。

銘刻甲午戰爭深刻歷史印跡的山東劉公島

位於山東半島東端威海灣灣口的劉公島,因東漢末年漢王室王子劉民避戰亂流落此地而命名,劉公島不但是威海的海上天然屏障,而且與遼東半島的旅順口共扼渤海咽喉,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在國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素有「東隅屏藩」和「不沉的戰艦」之稱,明、清時期至解放前,在這裡曾經發生過多次海戰,特別是中日甲午戰爭,在此地留下了深刻慘痛的歷史印跡。

清光緒10年(1884年),北洋水師進駐劉公島,光緒13年,清政府確定在威海衛建設海軍基地。翌年,北洋艦隊編成,丁汝昌為提督,提督署就設在劉公島。清政府先後在劉公島興建了北洋海軍提督署、威海海軍學校,營房、鐵碼頭、炮台等一大批軍事設施,並花費數百萬兩白銀從德國和英國建造進口了一批軍艦。

光緒20年(1894年)9月,早就有吞併中國狼子野心的日本,悍然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雙方海軍在黃海大東溝海域激烈交戰,北洋水師拼死抗爭了25個晝夜,因強弱懸殊,中方損失慘重,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等31000多名官兵英勇殉國。甲午海戰以中國海軍失敗而告終,腐敗的清政府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中日馬關條約》。

今天的劉公島,已經由封閉的軍事禁區對外開放,以甲午戰爭紀念地之名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昔日戰爭硝煙早已散去,但是留下刻骨銘心的歷史教訓,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每一個中華兒女都不應該忘記,這就是:落後了就要挨打!

福州馬尾昭忠祠,中國近代海軍英烈紀念專祠

1894年發生在中國黃海的中日甲午海戰這段悲壯的歷史,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在這10年前的1884年,發生在福州馬尾海面的中法甲申馬江海戰,同樣是以清朝海軍大敗的慘痛歷史,可能很多人就不一定知道了。
在福州馬尾馬限山東麓,有一座古香古色的昭忠祠,這裡是中法戰爭馬江海戰犧牲的196位烈士埋骨之處。清光緒10年(公元1884年)農曆七月初三,法國遠東艦隊闖入馬尾港,企圖侵占福州並首先發難攻擊清軍。清軍主要將領畏戰棄艦而逃,福建水師各艦群龍無首,倉惶應戰,加之裝備落後損失慘重,死難水陸官兵達千餘人。戰後修建昭忠祠,把部分烈士遺體安葬在馬限山下並立碑紀念。

民國年間把甲午海戰死難烈士一併移到昭忠祠合祀,確立了昭忠祠作為中國近代海軍英烈紀念專祠的特殊地位。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昭忠祠,正廳設置烈士姓名職務的牌位,兩邊迴廊分立昭忠祠碑和記敘烈士戰績的碑刻介紹。祠外有一個盛開蓮花的魚池,祠西有墓台,台正中有一座圓頂雕花四柱的石碑亭。昭忠祠後山岩壁有「仰止」、「鐵石同心」等題刻。



無論是在被俄日爭奪蹂躪的旅順口、北洋水師提督府的山東劉公島,還是在福建馬尾的昭忠祠,銘刻著中國近代史慘痛記憶的一頁,總是令人悲痛和反思,今天我們的國力雖然已經大有長進,但是前事不忘,後事之師,警鐘長鳴,永誌不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