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韓珉的曲折仕途,看燕滅齊的詭譎一幕:兩任齊相都服務於秦?

欲雲談史論今 發佈 2022-07-03T23:33:30.178259+00:00

攻破宜陽之後,秦武王就意外死亡,這讓宜陽之戰的大功臣甘茂頓時失去了後台。如今樗里疾當上了相國,韓相公仲倗頓時看到了兩國關係改善的希望,當即決定派人去訪問秦國,索要武遂。

攻破宜陽之後,秦武王就意外死亡,這讓宜陽之戰的大功臣甘茂頓時失去了後台。此後不久,秦昭王就戰勝幾個兄弟上台,並任命樗里疾為新的相國。還在前線作戰的甘茂,得知政敵當上了相國,不得不逃向了齊國。

樗里疾向來與韓國關係密切,秦武王提出攻打宜陽時,樗里疾一直持反對態度。如今樗里疾當上了相國,韓相公仲倗頓時看到了兩國關係改善的希望,當即決定派人去訪問秦國,索要武遂(今山西臨汾西南)。甘茂攻破宜陽後,繼續率兵攻打魏國皮氏(今山西河津)時,順手就占領了武遂。既然甘茂已經逃亡,他從前的所作所為自然不再被認可。尤其是樗里疾上台後,秦國外交策略大翻轉,更強調與周邊列國改善關係,當然也包括韓國。雖然宜陽因戰略位置太過重要不可能再歸還,可武遂作為改善兩國關係的禮物還給韓國,還是可行的。

為確保此行能成功,公仲倗還派出了一位得力幹將:韓珉。韓珉是韓國大夫,雖然今人對他知之甚少,可在當時卻已名聲在外。公仲想到秦國求和,內心卻有另外的擔憂——這就是楚國。甘茂攻打宜陽時,楚國是唯一派出了救兵的國家;此時韓人要向秦國求和,是不是有些背信棄義?雖然此前楚國的救援不過是虛張聲勢,但夾在秦、楚兩個大國之間,韓人根本不敢去認真計較。

然而,自從經歷過丹陽之敗後,楚國的實力大大削弱,其實也不敢太過阻止韓國投向秦國。得知公仲倗的難處後,留守韓國的楚人唐客主動上門安撫道:「韓國現在侍奉秦國,是為了要回武遂,這不是敝國所憎恨的。韓國得到武遂後,才可以親近楚國。我願就此多說幾句,這可不是為了楚國。我曾對楚王說:『現在韓國得到公族支持者往往當不上相國;韓國國君無法獨立,那麼就一定會親近楚國。』楚王說:『我想以國家的力量來幫助韓珉當相國,可以嗎?韓國公族厭惡韓珉,他一定會令韓國維護楚國!』」由唐客的話語中可知,韓襄王時,韓國公室與公族之間的對立極其嚴重。

公仲倗擔任相國期間,與公叔進行了多年的權力鬥爭,正擔心後繼無人。聽說楚王會全力支持韓珉,公眾倗大為放心,馬上就推薦唐客在韓國做官。


一位名不見經傳的韓人,竟能讓楚王鼎力支持他當相國,足見其影響力。不過,這種影響力卻是因公仲倗帶來,這又多少有些尷尬。

雖然楚王說全力支持韓珉當相國,奈何公仲倗也很長壽,又沒有主動退位讓賢的意圖,韓珉也就只能默默蟄伏其下了。

就這樣,又過去了十來年。

這十多年來,楚國徹底陷入了沉淪:先被秦人聯合韓、魏、齊三國在垂沙(今河南唐河)擊敗,後被秦軍攻入南陽盆地、直逼郢都,最後連楚懷王也被秦人扣押至死!因此,韓國不用再忌諱其他強國,與秦國的交往也愈發緊密起來。向來主張聯秦的公仲倗與韓珉,自然更加為秦人所看重。

眼看日子就這麼平平淡淡流逝之際,意外卻突然發生了。

一次,公仲倗委派韓珉到秦國去請求聯手伐魏。得知韓珉來意,秦昭王極為高興。因為這十多年來,秦國東擴進展異常順利,秦昭王正謀劃著與齊國共同稱帝。現在韓國又主動送上大禮,請求伐魏,這豈不是錦上添花?

可萬萬沒想到,韓珉剛回到韓國,一個壞消息突然傳來:公仲倗去世了!

楚國的沒落,讓楚懷王支持韓珉當相國的承諾成為一句空話。公仲倗與韓公族的關係早就惡化;他去世後,公眾倗生前苦心經營數十年的勢力有瞬間分崩離析的風險。

韓珉深知處境險惡,立即派人去向秦昭王求救:「現在魏國使者來韓對繼任相國韓辰說:『您必須為魏國處罰韓珉!』韓辰說:『不能這樣,秦王讓他做官,又與他有定約之事。』可魏國使者卻說:『秦國讓韓珉做官,是因為重視公仲;如今公仲死了,韓珉再去秦國,秦國一定不會讓他入境,又怎麼會和他一起仇恨魏王呢?』韓辰為此擔憂不已,即將聽從魏國!如果大王再不召見我,我就得到深山去隱居了!」

秦昭王收到韓珉求救後,趕緊答覆:「怎麼能把寡人想像得這麼反覆無常呢?現在您在哪裡隱居呢?」隨後,秦昭王就召來了韓珉,讓他在秦國做官。


能被秦昭王如此精心保護,這麼多年來韓珉為秦國所做的貢獻也就清晰可辨了。韓人在韓國出仕卻為秦國做貢獻,怎麼說都頗有諷刺意味。可不管怎樣,韓珉能在東周第一強國找到歸宿,也算是一個比較圓滿的結局了。

然而,韓珉的人生還不算完結。

數年之後,韓珉居然又來到了齊國,當上了相國!

被迫從韓國出走,又被秦昭王好心收留,現在竟一舉而成齊國相國——如此曲折的仕途,在整個東周都頗為罕見。

前些年,齊國曾屢次組織諸侯伐楚、伐秦,都取得了重大勝利。所以,齊國成了秦昭王唯一看得起的國家,一度慫恿齊閔王與自己並稱東帝、西帝。能在齊國擔任相國,成了韓珉人生的高光時刻。

很多人一旦得意,往往會有些目中無人。掌權的韓珉,一時意氣風發,竟然開始清算舊日的政敵。

一天,韓珉突然發聲,讓魯國驅逐公疇豎,並對周王室收留成陽君一事大為惱怒。公疇豎,是鄒衍的學生,曾在齊國稷下學宮研究學術,此時正在魯國。此前不知因為何事得罪了韓珉,讓公疇豎成了韓珉政敵。成陽君則是韓國封君,曾經力主韓國與秦、魏聯合,這就與慫恿秦國一起討伐魏國的公仲倗和韓珉成了對頭。此時,成陽君也在韓國呆不下去了,只能逃到周王室避難。

看到齊相國對這兩人如此耿耿於懷,就有人來勸他:「您認為這兩人是賢人,他們投奔的國家會因此而重用他們嗎?那麼還不如讓他們呆在小國(指周、魯二國)。為什麼呢?成陽君因為秦國而被迫離開韓國,公疇豎又被楚王所看重。現在您要驅逐他們,兩人必然會投奔秦、楚二國,那樣就成了您的禍患;況且,這也將您的短處昭示天下。天下那些和您作對以及那些對齊國有圖謀的人,就會收留他們來脅迫齊國,那時您也許就會被人出賣了!」

韓珉有沒有聽進去,不得而知。可人們常說,「宰相肚裡能撐船」。韓珉當上了相國,卻還記掛著過往那些陳年舊事,確實有些氣量狹小。如此氣量狹小之人,怎麼會被齊閔王看重,成為齊國相國呢?


一件震驚東周的大事,或許就揭示了其中奧秘。

公元前286年,齊閔王派兵伐宋,把宋國給吞併了!此次伐宋的齊軍主將,不是別人,正是韓珉。戰國時期的宋國,雖然不能與七雄並列,但也算是個大國。早年間,齊國曾吞併燕國,現在又一舉滅了宋國;而秦國自秦孝公起奮力東擴,至今還沒能滅掉周邊的任何一個國家。所以,齊國滅宋之事,讓秦昭王很是忌憚。

然後,他就派人去譴責韓珉:「我愛宋國,與愛新城(今河南洛陽的龍門)、陽晉(今山西永濟虞鄉鎮西北)是一樣的。韓珉同我交往,卻去攻打我所愛之地,為什麼?!」秦昭王與韓珉確實是舊交;但他現在可是齊國之相,韓珉為齊國攻滅宋國,秦昭王憑什麼來指責他?

更令人難以理解的是,韓珉派蘇代作為特使,訪秦向秦昭王解釋此事:「韓珉這次攻打宋國,正是為了大王。憑藉齊國的強大,現在又有了宋國的輔助,楚、魏兩國一定很驚慌,那麼他們就會向西來侍奉秦國。大王不損一兵一卒,不殺一人,就能割取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這可是韓珉為秦國祈禱的事!」

聽到這,秦昭王臉色有些緩和,可仍然不太放心:「我本來就擔心齊國難以預料,一會合縱、一會連橫,現在你又這麼說,為什麼?」

蘇代答道:「這是天下令齊國可以預知了。齊國攻占了宋國,假如他們與秦聯合,就有萬乘之秦來輔助;不和秦,那麼宋地也不會安然無事。中原那些智謀遊歷之士,都在處心積慮地離間秦、齊二國:那些西入秦國的說士,沒有一個說應該親近齊國;而東往齊國的說士,也沒有一個說要親近秦國。為什麼?這就是楚、魏兩國的聰明之處,而秦、齊二國就太傻了。魏、楚兩國聯合,一定會查探秦、齊二國動向;秦、齊二國聯合,必然要圖謀魏、楚二國。請您決斷一下吧!」

這番說辭,其實極為勉強,可秦昭王居然理解了,說:「好!」

難道秦昭王就真相信,現在還需要聯合齊國來圖謀魏、楚二國嗎?

不管他信不信,魏國卻恰好在此時把舊都安邑獻給了秦國——這證明,韓珉確實是在為秦國謀福利。


為什麼韓珉在齊國出仕,卻為秦國服務?

這其中的背景錯綜複雜。

在韓珉之前,另一位秦人也從秦國出走,來齊國擔任相國:他就是呂禮。表面上,呂禮是得罪了穰侯而被迫出走,但實際上卻背負著秦王的使命。在呂禮擔任齊相的九年裡,孟嘗君與齊國公室的關係陡然惡化。雖然後來孟嘗君用離間計迫使呂禮逃回了秦國,但他與齊閔王之間的信任也蕩然無存。大約就是呂禮離開時,韓珉剛好入齊,當上了相國。由此推斷,韓珉能當上相國,也是齊、秦之間的政治操弄:秦昭王是需要有人來填補呂禮空白;而齊閔王則需要得到秦國支持,一方面是想伐宋,更重要的是打壓孟嘗君。

不過,當孟嘗君被迫離開齊國後,韓珉身邊也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為報復齊閔王,孟嘗君竭力反齊,後來與燕人結成了同盟。蘇代作為燕國臥底,頻繁來往於列國之間,以協助燕昭王反齊。韓珉被秦昭王派來混亂齊國朝政,蘇代是燕昭王的臥底;雖然兩人是各為其主,但在反齊這一點,目標卻是一致的。最終,蘇代與韓珉也走到了一起。所以,當秦昭王懷疑韓珉的忠誠度時,韓珉才會派出蘇代前往秦國解釋。

慫恿齊閔王伐宋,是反齊勢力消耗齊國的欲擒故縱之計;齊國滅宋後一年,燕昭王就高舉反齊大旗,與其他五國攜手,差點滅了齊國!

然而,在燕國滅齊之前,齊國政壇卻出現了極為譎詭的一幕:前後兩任齊相都與秦國關係密切,事實上在為秦國服務。特別是韓珉,在韓國不受歡迎後被迫逃至秦國,最終卻在齊國被滅前兩年當上了齊相,如此曲折的仕途,是否能讓後人看清那雙把控時局的幕後大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