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極表面粗糙怎麼辦?「五元電解質」助力實現均勻鋰沉積

能源學人 發佈 2022-07-05T05:44:17.402653+00:00

第一作者:Yunseo Jeoun, Kookhan Kim通訊作者:Yung-Eun Sung, Héctor D.

第一作者:Yunseo Jeoun, Kookhan Kim

通訊作者:Yung-Eun Sung, Héctor D. Abruña, Seung-Ho Yu

通訊單位:首爾大學,美國康奈爾大學,韓國高麗大學

【文章簡介】

目前,低庫倫效率和鋰(Li)枝晶生長阻礙了酯類電解質在商業鋰電池的應用與發展。枝晶Li的生長與Li+遷移數、離子傳導率和電解質粘度密切相關,電解質工程被認為是抑制Li枝晶生成的有效策略之一。有鑑於此,首爾大學Yung-Eun Sung,美國康奈爾大學Héctor D. Abruña以及韓國高麗大學Seung-Ho Yu等人首次報導了一種五元電解質(PenE),即LiPF6電解質鹽加入四種等比例混合的溶劑(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乙酯(DEC),碳酸甲乙酯(EMC),乙二醇二甲醚(DME),實現了均勻的鋰沉積行為。作者藉助operando X射線成像(XRI)以及光學顯微鏡(OM)直接觀察到Cu負極上無枝晶Li沉積,這種均勻Li沉積是不受限於基底的形狀和粗糙度,無論是在鋸齒狀或泡沫Cu電極表面都可以獲得均勻的Li沉積形貌。此外,在正極材料LiNi1/3Mn1/3Co1/3O2(NMC111)和3D集流體構建的無負極電池中,該電解質仍然可實現均勻的Li沉積、並表現出優異的循環性能。該研究工作以「Surface Roughness-Independent Homogeneous Lithium Plating in Synergetic Conditioned Electrolyte」為題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 ACS Energy Letters

【圖文詳情】

1. 不同電解質中Li沉積行為

圖1. RCE和PenE電解質中Li沉積的Operando X射線和光學圖像。(a-d)5 mA/cm2電流密度下Cu電極上Li沉積行為的X射線圖像(側視圖)以及相應的電位-時間曲線,(a,b)對應RCE,(c,d)對應PenE;(e)鋰沉積在PenE中的整體電極圖像;(f,g)1 mA/cm2電流密度下Cu箔上鋰沉積行為的光學圖像(俯視圖),(f)對應RCE,(g)對應PenE。

作者首先通過operando XRI和OM技術觀察PenE和對比電解質(RCE,1 M LiPF6+EC/DEC)中Li在Cu電極表面上的沉積行為,如圖1所示,在5 mA/cm2電流密度下,Li沉積發生在10 min之內,在電壓達到形核電位時立即開始沉積(圖1a,b),隨著沉積時間延長,XRI結果表明在單個Li顆粒之間存在許多孔洞,這是Li(黃色)和電解質(藍色)的不同強度導致。在50 min之後,苔蘚狀Li快速生長至整個RCE電解質內部。另一方面,PenE電解質中表現出均勻的Li沉積,在300 min的時間內均未形成Li枝晶(圖1c,d),並且無枝晶Li分布在整個電極表面(圖1e),OM俯視圖像進一步證實PenE和RCE電解質中不同的Li沉積形貌,在PenE電解質中出現了薄膜狀Li(圖1g),而RCE中形成的苔蘚狀Li(圖1f)。

圖2. W-形狀Cu電極和泡沫Cu上鋰沉積的Operando X射線和光學圖像。(a)W-形狀Cu電極和(d)泡沫Cu上成像的實驗裝置示意圖;(b)RCE和(c)PenE電解質中W-形狀Cu電極的Li沉積行為的X射線圖像(側視圖);(e)RCE和(f)PenE中泡沫Cu上Li沉積行為的光學圖像(側視圖)。

XRI的實驗結果表明PenE中Li不僅僅優先沉積在頂部位置(最接近對電極Li處),表明Li在PenE中的均勻沉積可能不依賴於Cu電極表面的形狀和粗糙度,電極間的距離(IED)在某一關鍵值即可實現均勻的Li沉積,為了證實這一觀點,作者研究了W-形狀Cu以及泡沫銅Cu電極表面的Li沉積行為,實驗裝置如圖2a,d所示,在RCE電解質中,W-形狀Cu電極的最頂端處Li沉積濃度最大(圖2b),而在PenE電解質中Li是均勻沉積的(圖2c),在泡沫Cu電極上也可得出同樣的結果(圖2e,f),從而證實PenE中的Li沉積不依賴於Cu電極表面的形狀和粗糙度,表明PenE電解質適用於在3D電極上進行Li沉積的可行性。

2. PenE電解質中Li沉積行為的機制探究

為了證實PenE電解質中獨特的Li沉積行為,作者用電化學方法對電解質特性進行了表徵,電化學阻抗譜(EIS)分析表明同樣厚度的RCE和PenE電解質的Li+傳導率分別為3.97和11.6 mS/cm(圖3a),同時PenE(0.8)也具有比RCE(0.66)更大的Li+傳輸量(圖3b),這可能是PenE中加入的DME貢獻了高的Li+傳導率。另外,作者採用納米壓痕技術表徵了固態電解質界面(SEI)層的機械性能,相應的掃描電鏡(SEM)圖像如圖3c,f所示,當施加50 μN的力時,接觸探針在RCE和PenE電解質SEI層的深度分別為729 nm和255 nm,相應的剛度分別為27 MPa和125 MPa(圖3d),另外PenE中SEI層的彈性模量是RCE的12倍(圖3e),表明PenE中的SEI層具有更好的機械強度和韌性。

作者也對SEI層的化學狀態進行分析,如圖3g所示,X射線光電子(XPS)能譜表徵了1 mA/cm2電流密度下不同電解質的Li沉積SEI層表面狀態,RCE和PenE電解質具有相似的成分,除了C 1s,O 1s和Li 1s的峰強度輕微不同之外,另外,F 1s和Li 1s的峰面積證實PenE中的LiF含量高於RCE,P 2p的峰也證實PenE中具有更高含量的P-O和LixPOyFz物種,而SEI層中的LiF具有高的化學穩定性,寬的電化學電壓窗口以及低溶解度,而磷酸鹽P-O物種可以促進快速的Li+傳輸,這些結果證實快速的Li+傳輸以及優異的SEI層緩解了Li+通量的局部濃度,從而實現不依賴表面粗糙度的均勻Li沉積行為。

此外,作者也對比研究了不同混合電解質體系的Li沉積行為(支撐信息),發現DME溶劑的缺失只會部分抑制Li枝晶生長,而當EMC缺失時,則會全部出現Li枝晶,表明EMC是PenE必不可少的溶劑,在EMC溶劑存在下,不同的溶劑結合也會出現非均勻Li沉積,顯然,PenE中的每一種溶劑協同抑制Li枝晶的生長,而EMC溶劑的存在是最關鍵的。

考慮到水分對有機電解質會產生影響,水與LiPF6反應生成HF,進一步與Li反應生成LiF(SEI的有效成分),在此,作者研究了不同水分(114,84,59.1和20 ppm)下PenE的Li沉積行為,發現只有在114 ppm或更高的水分含量下,均勻的Li沉積行為才能發生。並且,作者也進一步研究了IED對Li沉積行為的影響,當IED<80μm時,那麼在PenE中的均勻Li沉積行為也會消失,出現苔蘚Li,XPS結果也證實IED<80μm時的相關的峰消失了,作者推斷IED延長會極大的影響Li+的傳輸,但IED的增加也會提高過電位,導致電解質鹽分解等活性反應。

圖3. RCE、PenE電解質以及對應形成的SEI層的特性表徵。

3. PenE在Li金屬電池中的應用

圖4.(a)RCE和(b)PenE電解質中Cu電極(NMC111||Cu電池)上的Li沉積的光學圖像(2.0 mA/cm2);(c)Cu||Li電池電位-時間曲線;(d,e)NMC111||Li電池在RCE和PenE中的電化學性能表徵,(d)2 C倍率和(e)不同倍率下的循環性能(3.0~4.6 V)。

圖4a,b所示,與Cu||Li電池類似,operando OM圖像證實在PenE存在下,NMC111||Cu電池在2 mA/cm2電流密度下工作600 min未觀察到Li枝晶,而在RCE中,240 min後出現明顯的Li枝晶。圖4c表明Cu||Li電池在PenE(94.83%)中的效率高於RCE(82.07%)。在NMC111||Cu電池體系中,在PenE下工作具有更優異的循環性能,2 C倍率下循環97圈後容量保持率維持在85.1%(圖4d,在0.1 C下前3圈循環可形成SEI層),不同倍率下的循環測試也表明在PenE中具有更高的容量保持率(圖4e)。

圖5. Li在RCE和PenE上生長示意圖。

【結論】

在本文中,作者首次提出五元電解質PenE可以實現不依賴於電極表面形狀和粗糙度的均勻Li沉積行為。前提條件是(圖5):1)精確的電解質組分;2)一定的水分;3)足夠的IED(>80 μm)。Operando XRI和OM分析結果表明IED是影響Li沉積形貌和SEI層性能的關鍵因素,水分含量則有助於實現均勻地Li沉積。這種不依賴電極粗糙度的均勻Li沉積行為,在商業Li金屬電池中展現出了的應用潛能。

【文獻信息】

Yunseo Jeoun, Kookhan Kim, Shin-Yeong Kim, Si-Hwan Lee, Sung-Ho Huh, So Hee Kim, Xin Huang, Yung-Eun Sung,* Héctor D. Abruña,* and Seung-Ho Yu*, Surface Roughness-Independent Homogeneous Lithium Plating in Synergetic Conditioned Electrolyte, ACS Energy Lett. 2022, 7, 2219−222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