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收納之一:反思,有了孩子,家裡就會「亂炸了」嗎?

新精英充電站 發佈 2022-07-06T12:10:05.917419+00:00

「收納」這個詞,總讓人想起「收拾」,看起來不過是一項簡單而枯燥的家務勞動。但是,這件看似簡單的小事,卻包含了集合、構成、分類、選擇及取捨等諸多過程。《藏在習慣里的成長密碼》中提到:不善於整理東西的人缺乏語文等構思力,缺乏全局意識、排序意識。

「收納」這個詞,總讓人想起「收拾」,看起來不過是一項簡單而枯燥的家務勞動。但是,這件看似簡單的小事,卻包含了集合、構成、分類、選擇及取捨等諸多過程。《藏在習慣里的成長密碼》中提到:不善於整理東西的人缺乏語文等構思力,缺乏全局意識、排序意識。

在學習如何指導孩子進行收納之前,先思考一下為什麼家裡總會有超量的兒童物品呢?

物品是人的映射,分析一個人擁有的物品,能看出這個人的心理狀態。以兒童玩具為例,家長買玩具的心理可能有以下幾種:

※ 我小時候沒玩過這麼多玩具,現在條件好了,多給孩子買點。

※ 趕緊買了,解決掉這個磨人的小妖精。

※ 別的小朋友都有,我不能讓我家孩子沒有。

※ 多買點玩具,開發智力。

※ 沒時間陪孩子,買點玩具彌補一下。

……

無論哪種心理,都不能成為超量購買玩具的藉口。對於索要玩具的孩子來說,「即刻滿足」無疑是一種毒藥。很多有意義的事情,回報周期都是很長的,比如看書、健身等,做一次、兩次,無法立刻獲得收益。而放縱卻可以得到即刻的滿足,如刷刷手機,就可以獲得追劇的快樂。

從小就被「即刻滿足」的孩子,將來很難長久地堅持做有意義的事情,也體會不到經歷長久的等待後達成目標的滿足感。

所以家長要從小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從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學會「延遲滿足」的技巧,讓孩子學會等待,提高自我控制能力。

自我控制能力是人有意識地調節自己的情緒、語言、行為的一種能力,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的人,做事只顧眼前利益,不計後果;當無法達到自己的預期時,不能保持情緒穩定,容易悲觀沮喪,一蹶不振,怨天尤人。

很多家長買了一大堆玩具,卻懶得花時間陪玩、陪聊,即使是和孩子在一起,也是刷著手機、看著微博進行「低效陪伴」。

如果家長能更多地和孩子互動,帶領孩子認認真真地玩每個玩具,珍惜每個玩具,不肆意增加玩具數量,養成良好的玩具收納習慣,家裡是不會亂作一團的。

小孩子是一種「神奇」的生物,模仿能力特別強!如果爸爸媽媽在家經常看書、收納整理,那小孩子也會有樣學樣,學著大人的樣子做事。

我推崇的育兒理念是「如果複印件錯了,那一定是原件有問題」。育兒也為父母提供了自我成長的機會。當父母抱怨孩子邋遢、不願收拾自己的物品時,可以想想自己是否為孩子樹立了榜樣。


不是育兒專家的我,也在不斷學習育兒知識,蒙台梭利教育法主張:

※2~3 歲 建立時間和空間感的關鍵期

※ 2~3 歲 培養規則意識的關鍵期

※ 3 歲 培養動手能力及獨立生活能力的關鍵期

在這些兒童成長的關鍵時期,爸爸媽媽的行為引導非常重要。所以當你想要解決一些表象問題的時候,要尋找問題的根源。

如今,我們越來越重視收納整理方面的生活技能的培育,要求小學低年級學生學會個人物品的整理、清洗,進行簡單的家庭清掃和垃圾分類,樹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識,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中高年級學生要參與家居清潔、收納整理、製作簡單的家常餐等,每年學會 1~2 項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父母在抱怨孩子不會收納,總是搞得一團糟之前,一定要先問問自己,有沒有耐心地指導孩子如何收納,有沒有以身作則,積極努力地生活,有沒有樹立正確的觀念。「耐心指導」的意思是,要教會孩子究竟該如何做,而不是抱怨「你看看你屋子亂的,快收拾收拾」。這種抱怨起不到任何作用,也不能給予任何實質性的指導,讓孩子對收納還是無從下手。

《你當像鳥飛往你的山》《無聲告白》《陪孩子終身成長》是我非常推薦給父母看的書,這些書不直接教育兒,更不直接教收納,但是能讓人產生一種強烈的「我要當一個好家長」的決心,這種信念是尤為珍貴的。如果孩子看到父母努力工作、認真生活,也會學會如何對待自己,對待生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