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產業研究院:中醫藥產業發展史

中商產業研究院 發佈 2022-07-06T16:46:24.292380+00:00

:中藥的發明和應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方面的若干特點,因此人們習慣把凡是以中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採集、炮製、製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統稱為中藥。

中商情報網訊:中藥的發明和應用,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應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國歷史文化、自然資源方面的若干特點,因此人們習慣把凡是以中國傳統醫藥理論指導採集、炮製、製劑,說明作用機理,指導臨床應用的藥物,統稱為中藥。

一、中醫藥的起源

在中國古代,關於藥物起源的傳說頗多。「伏羲氏嘗味百藥而制九針」「神農嘗百草」與「伊尹制湯液」的傳說反映了中華先民認識和使用藥物的起源。基於考古學、民族學、生物學和古代文獻記載等諸方面綜合研究,一般認為中醫藥的知識起源於原始社會。經過世代人們無數次嘗試和經驗積累,逐漸獲得了鑑別食物、藥物和毒物的知識,並有意識加以利用。隨著人們更多的生產和醫療實踐,逐漸發現了越來越多具有藥用價值的植物、動物和礦物,並積累發展了藥物知識。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1.遠古時代

早在幾千年前的遠古時代,我們的祖先在日常飲食勞作和與大自然的抗爭中就積累了一些用藥知識。人們發現食用了某些動、植物後具有減輕或消除病痛的功效,這就是認識中藥的起源。隨著人類的進化,開始有目的地尋找防治疾病的藥物和方法,所謂「神農嘗百草」和「藥食同源」就是當時的真實寫照。

人們在烘火取暖時發現用獸皮、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漸形成了熱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勞作時發現身體某一部位受到刺傷後反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從而創造了運用砭石、骨針治療的方法,並在此基礎上逐漸發展為針刺療法,進而形成了經絡學說,初步形成了原始醫學。

2.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扁鵲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扁鵲精於內、外、婦、兒、五官等科,應用砭刺、針灸、按摩、湯液、熱熨等法治療疾病,奠定了中醫臨床診斷和治療的理論基礎,扁鵲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鼻祖,中醫理論的奠基人,被後人譽為「醫祖」。

3.秦漢時期

我國現存最早的中醫典籍《黃帝內經》於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問世。全面系統闡述了人體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治療的原則與方法,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醫學理觀念,確立了中醫學的思維模式,標誌著中醫從單純的臨床經驗積累發展到系統理論總結階段,形成了中醫藥理論體系框架。秦漢後期,隨著交通日漸發達,少數民族地區的犀角、琥珀、羚羊角、麝香,以及南海的龍眼、荔枝核等漸為內地醫家所採用,東南亞等地的藥材也不斷進入中國。

《神農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它總結了漢以前人們的藥物知識,載藥365種,並記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氣五味等藥物學理論,對於合理處方、安全用藥、提高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長期臨床實踐和現代科學研究證明該書所載藥效大多是正確的,如麻黃治喘,黃連治痢,海藻治癭等。

4.東漢時期

東漢時期,張仲景所著《傷寒雜病論》提出了外感熱病(包括瘟疫等傳染病)的診治原則和方法,論述了內傷雜病的病因、病證、診法、治療、預防等辨證規律和原則,確立了辨證論治的理論和方法體系,被中醫界稱為「醫聖」。

後世又將該書分為《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實收劑269首,基本上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被譽為「方書之祖」。東漢末年,「外科鼻祖」華佗創製了麻醉劑「麻沸散」,開創了麻醉藥用於外科手術的先河,較西醫的麻醉藥提早了1600多年。

5.唐代

唐代醫家孫思邈集畢生之精力,著成《備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分為30卷,合方論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載方2571首,兩冊典籍對臨床各科、針灸、食療、預防、養生等均有論述,可謂集唐以前方書之大成。孫思邈還提出「大醫精誠」,體現了中醫對醫道精微、心懷至誠、言行誠謹的追求,是中華民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卓越的文明智慧在中醫藥中的集中體現,是中醫藥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

6.宋代

宋代是中醫藥發展的鼎盛時期。政府對中醫教育比較重視,專設「太醫局」作為培養中醫人材的最高機構。教學方法也有很大改進,如針灸醫官王惟一曾設計鑄造銅人兩具,精細刻制了十二經脈和354個穴位作為針灸教學和考試醫師之用,作為最早的教學模型具有直觀具體、形象逼真的展示效果,是中國醫學教育發展史上的一大創舉。

宋朝政府專設「校正醫書局」,有計劃地對歷代重要醫籍進行了搜集、整理、考證和校勘,歷時十餘年。目前所能讀到的《素問》、《傷寒論》、《金匱要略》、《針灸甲乙經》、《諸病源候論》、《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中醫典籍都是當時校訂和刊行後流傳下來的。

7.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中醫藥也得到了較快發展,突出代表是醫家李時珍歷時27年之久寫成的《本草綱目》,收載藥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對中國和世界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這部史作自1593年起先後被翻譯成日、法、英、德、俄等多國文字,在世界廣泛傳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李時珍也被譽為「東方達爾文」。

明清時期中醫藥的發展也帶動了中藥堂、中藥鋪的興起。廣譽遠創始於明嘉靖年間1541年,是中醫藥史上現存最悠久的中華老字號企業;陳李濟創建於1600年,是現存最古老的中藥堂,取名陳李濟,寓意「陳李結緣,同心濟世」。之後又陸續出現了同仁堂、雷允上、九芝堂等中藥堂,這些距今三、五百年的老字號,雖歷經朝代更迭、戰亂洗禮,至今依然生機勃勃,堅守著以傳統製藥的製作技藝為基礎,造福百姓的信念,也成為家喻戶曉的知名品牌,在中醫藥漫長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FS:Page]

二、中醫藥近代史

中華民國的建立,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統治,但是中國仍未改變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加之國家連年戰爭,社會動盪,經濟衰退,致使中國科技發展緩慢而不平衡,遠遠落後於歐美、日本等,失去了16世紀以前中國在世界科技上普遍領先地位。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湧入的情況下,出現了中西藥並存的局面。與此相應,社會和醫藥界對傳統的中國醫藥逐漸有了「中醫」、中藥」之稱,對現代西方醫藥也因此逐漸稱為「西醫」、西藥」。

由於國民黨政府採取廢止中醫的政策,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因而引發了中醫藥界的普遍抗爭。戰爭不僅僅讓生靈塗炭,也摧殘了千年的中醫藥文明。抗日戰爭以中國的勝利告終,但痴迷於中醫的日本人洗劫了大量古代醫籍,包括珍貴的元印《聖濟總錄》殘卷、明代趙開美版《仲景全書》,使大量中醫典籍流失海外。

在學術醫藥工作者奮發進取,儘管困難重重,本草學或中藥學仍然有所發展。據不完全統計,現存民國時期的中藥專著有260多種,大多體例新穎、類型多樣、注重實用。由於它們的論述範圍、體例、用語等與傳統本草有所不同,或為了通俗的原因,一般都不以本草命名。其間綜合性中藥著作和講義較多,內容多數偏於臨床實用。前者以蔣玉柏《中國藥物學集成》較有代表性。該書有總論、各論兩大部分。總論概述了中藥有關基本理論知識;各論按功效分類,分別記述了400餘種藥物的別名、氣味、形狀、功用、製法、有毒無毒、用量、禁忌、處方等。其體例和內容與前者基本相似,但更簡明實用。如秦伯未《藥物學講》,分為發散、利尿、理氣、理血、溫熱、寒涼藥等12類加以介紹,如張山雷《本草正義》,屬於傳統藥論性質。該書結合個人用藥體驗論述了中藥的藥性、功用以及鑑別、炮製、煎煮法等,有較好的影響。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三、中醫藥現代史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把「團結中西醫」作為三大衛生工作方針之一,確立了中醫藥應有的地位和作用。衛生部設立了中醫司,各省、市、縣相應設置了中醫處、中醫科和中醫股等機構。衛生部發布了《中醫師暫行條例》和《中醫診所管理暫行條例》,組建了中醫學會,通過舉辦中醫進修學校及進修班、開展中醫帶徒等一系列工作,保障了中醫藥事業的健康、科學、穩步發展。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FS:Page]

1.中藥材的生產

1949年以後,共組織了3次藥材資源大普查,其中1983年是規模最大的一次。從1983年起,由國家醫藥管理局、農林部、衛生部、經貿部、國家統計局、中國科學院組成了全國中藥資源普查領導小組,制訂了以360個品種為重點的《普查方案》,在全國進行中藥資源大普查,全國各地約4萬多專業人員參加。

1958年國務院發布關於發展中藥材生產問題的指示後,中藥材開展了異地引種試種、野生,藥材變家種、家養的工作。天麻、枯梗、丹參、首烏、銀耳、珍珠、全蟲、娛蚣、蛇、龜、鱉等野生變家種、家養成功的藥材達五、六十種。活腐報爵香、活熊取膽汁也已成功。引種成功的新產區,其藥材產量相當於老產區的70%。西紅花、西洋參、珍珠、木香等過去靠進口的藥材已能自產,有的還可出口。

2.中成藥工業形成

40多年來,我國中成藥生產經歷了前店後場到工業化生產的巨大變化。1988年中成藥工業總產量達22.9萬億噸,總產值達51.2億元,比1957年8000萬元增長了65倍,比1978年的8.47億元增長了5倍,10年平均增長50.15%,超過1978年前處均增長5%的10倍固定資產原值1988年15.97億元而1957年由於是手式操作,沒有形成工業,所以固定資產基本是零。生產劑型40多種,品種5000種。

1973年國務院批轉商業部和國家計委《關於改進中成藥質量的報告》。文件下達後,國家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非常重視,成立了天津、長春、河南周口製藥機械廠。10多年來,共撥基建、技改資金10多億元,使中成藥工業在科研、生產、質量管理等方面發生了深刻變化。

3.中藥飲片工業初步形成

1983年國務院以(83)160號文件批轉國家醫藥管理局《關於中藥工作問題的報告》。文件除強調製定有效措施,積極發展中藥生產外,第一次提出了對飲片工業的改革。全國確定44個重點飲片廠,由國家經委每年撥款進行技術改造;1989年其中16個已經投產,對一般飲片廠各地區也正在投資或規划進行改造,部分飲片廠的切、洗、潤、燥等主要生產環節已由傳統的手工操作方式轉變為機械化、半機械化生產。1986年開始對飲片實行免稅5年的政策。這就使飲片生產擺脫了流通的附屬地位,中藥飲片工業開始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全國中藥飲片廠約1500家,生產能力達到2.5億公斤。為了振興飲片工業,國家醫藥管理局從1984年起,每年召開一次全國中藥飲片生產、質量會議,對中藥飲片生產的技術進步,起到了顯著的推動作用。

4.中藥科研事業日益發展

中藥科研領域逐漸擴展,研究水平不斷提高。在此期間,中藥專業在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新的突破。中藥研究方面,已從藥材、飲片、中成藥生產工藝的研究,擴展到中藥的綜合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就是根據中國醫藥傳統理論,應用現代科學手段來開展中藥複方研究探索,參藥性理論也進行一些基礎性的研究。此時,有43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創造發明獎。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中成藥製造高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數達到頂峰,但由於當時中國缺乏智慧財產權保護意識,沒過幾年,外國同類產品便陸續問世,並申請了專利。我國中成藥製造高技術產業專利申請數從2015年開始逐年增加,於2020年達到4730件。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資料庫

1985年,國家科委、衛生部、國家醫藥管理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已對外實行有償合同制,對內實行課題承包的試點。科研條件有了較大的改善。衛生部和國家醫藥管理總局不僅增加了科研機構基本建設的投資,新建了許多科研大樓,而且添置了一批現代化儀器設備,如質譜儀、核磁共振儀、低溫高速離心機、電子顯微鏡等,科研條件顯著改善。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1年開始我國中成藥製造高技術產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逐年增加,於2020年達到120.4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資料庫

[FS:Page]

三、中醫藥產業發展現狀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升以及健康保健意識的加強,中央頻頻發聲「弘揚傳統中藥」、「讓中藥走向世界」加上新冠疫情戰役中,中醫藥發揮了重要作用,讓中醫藥煥發了新的面貌。中國十四五規劃提出,堅持中西醫並重,大力發展中醫藥事業。目前,29個省市十四五規劃意見稿提出,大力發展中醫藥產業,中醫藥產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

1.十大道地藥材產區

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環境條件變化大,經過長期的生產實踐,各個地區都形成了一批適合本地條件的道地藥材。道地藥材與地域是不可分的,根據我國中藥資源的分布區域和主要藥材10大道地產區介紹如下圖所示:

資料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整頓中藥材市場

由於前幾年多數藥材價格瘋狂上漲,有的品種不但漲幅幅較大,而且在高價持續時間長,如:白胡椒,自2010年從28元價格起步上揚,到2011年漲至60元以上,2014年突破80元高價,2015年最高價漲至102元。雖然2016年價格回落,但是,依然堅挺在80元以上,而且高價持續到2017年初。在高收益的刺激下,產區藥農紛紛擴大種植,導致了2018年價格大幅回落至35元左右。同時,自2015年版「藥典」頒布實施後,國家對藥材質量監管更加趨緊。近兩年國家對原藥材或飲片進行」飛檢「已成常態化,重金屬、硫磺、農殘、滲出物、灰分超標,有效含量低、形狀不符等,使得更多的藥材過不了坎。因質量問題,近兩年上百家飲片廠被吊銷GMP證書,上千家藥企停業整頓,如此,使得多數藥材銷量大幅下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中藥材市場成交額跌至901.1億元,2020年成交額回漲至1653億元。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資料庫

3.中成藥產量持續下降

由於種種原因,近年來中醫藥在醫療醫藥衛生改革、在百姓看病就醫選擇等方面卻受到諸多不公平、不合理的待遇,整個產業鏈包括種植、加工、製造、准入、臨床使用等方面都呈現了不同程度的危機。具體而言,一方面受藥品價格水平整體下滑而導致中成藥用藥市場規模減少,另一方面是因為中成藥機械化程度較低、產業鏈環節較長、原料成本不斷推高,導致中成藥產量持續下降,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中成藥產量達231.8萬噸。隨著國家醫改政策的推行,中成藥消費需求趨於合理,藥材產量將會逐漸恢復至較高水平。

數據來源: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4.新冠疫情推動行業發展

新冠疫情期間,中醫藥全程參與疫情防控與患者救治,發揮了重大作用。中藥材作為前端的農副產品,處於產業鏈的上游,而隨著中藥材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不斷完善,中藥材產業鏈的下游,如中成藥、飲片、中藥保健品、藥妝,尤其是保健品等大健康產品的市場需求會拉動上游產業的發展,從而全面推動中藥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2021年7月,《「十四五」優質高效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實施方案》發布,建設30個左右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重點提升中醫藥基礎研究、優勢病種診療、高層次人才培養、中醫藥裝備和中藥新藥研發、科技成果轉化等能力,打造「醫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中醫藥傳承創新高地;建設35個左右、覆蓋所有省份的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提高中醫藥在新發突發傳染病等重大公共衛生事件發生時的第一時間快速反應參與救治能力和危急重症患者集中收治能力,帶動提升區域內中醫疫病防治能力。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數據顯示,在中醫藥人員構成中,中醫類別執業醫師579847人、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104679人、中藥師131163人、見習中醫師14938人,與2019年相比,中醫類別執業醫師、中醫類別執業助理醫師和中藥師分別增加了46227人、13516人、4009人,增幅分別為8.7%、14.8%、3.2%;見習中醫師減少了364人,降幅為2.4%。

數據來源: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中醫藥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情報、產業研究報告、產業規劃、園區規劃、十四五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服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