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悟道如何有所成?呂洞賓千年前留下奇書,寫出修行秘密

人文記史 發佈 2022-07-07T00:41:04.949100+00:00

那麼這本《太乙金華宗旨》到底講了什麼呢?在上世紀3、40年代的歐洲,一部相傳由道教仙師呂洞賓呂祖所著的道教經典,被一個基督教傳教士帶回了歐洲,誰也沒想到的是,直到80多年後的今天,這本《太乙金華宗旨》仍舊風靡歐洲,甚至還催生了一位近現代史上偉大的心理學家---榮格。

這本書中隱藏了人性和修行的秘密

講到了呂洞賓成仙的秘密和方法

在中國並沒有受到太多關注

卻被西方人認為其中的智慧珍貴無比

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

那麼這本《太乙金華宗旨》到底講了什麼呢?

在上世紀3、40年代的歐洲,一部相傳由道教仙師呂洞賓呂祖所著的道教經典,被一個基督教傳教士帶回了歐洲,誰也沒想到的是,直到80多年後的今天,這本《太乙金華宗旨》仍舊風靡歐洲,甚至還催生了一位近現代史上偉大的心理學家---榮格。

故事要從19世紀末期說起,當時德國人衛禮賢來到中國之後,原本對本土道教文化嗤之以鼻,作為基督新教的傳教士,他恐怕也沒想到自己會在傳教過程中,被嶗山太清宮的老道深深折服。

當時衛禮賢見識到老道的修行功夫後,當即表示希望跟著全真的老道開始學習丹道,於是老道便將一本《太乙金華宗旨》遞到了他手裡,此後,這本書伴隨著衛禮賢在中國的21年。

直到他學有所成回國之後,帶回了歐洲,並將這本書翻譯成了西方語言。

這本書近百年來在本土大受歧視和貶低、誤解,卻意外地在海外廣為流傳,出人意料地吸引培養了一批道家文化的研習者。其中就包括分析心理學的開創者榮格。

或許很多人難以想到,一本道教的煉丹書籍和一位心理學家能擦出什麼火花,接下來就讓我們走進今天的故事。

榮格於1875年出生於瑞士的一個鄉下,當時人類社會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文明形態,工業化浪潮席捲全國,但豐富的物質生活卻填不滿人們空虛的心。

他的父親以及八個叔叔和外祖母都是神職人員,但是他的母親卻有精神分裂症,而他在童年時期也是個內向靦腆的男孩,因為父母的感情破裂,導致他缺乏家庭的安全感,不信任身邊的任何人,大部分時間都在自娛自樂。

正是由於這種性格,榮格自己在六歲的時候就出現了精神分裂的症狀,他的正常人格是個普通的小孩,上課時專心聽講,下課時和同學們友好相處,但是另一個人格卻奇怪而憂鬱,自卑、多疑、遠離人群。

直到他12歲時,他被一個男孩猛然推倒傷到了頭部,此後便經常陷入昏厥狀態,由於他的腦海中經常充斥著意識、精神、靈魂、元神的概念,他便想到用意志力來面對這個問題,漸漸地花費更多時間去探索和療愈自己,用學拉丁語和都市生活度過大部分時間。

久而久之,一切又恢復了原狀,他越來越認同自己的一號人格,並沉浸在一種非同尋常的勤奮狀態中,逐漸從二號人格的先入之見中解脫了出來。

長大後的榮格對西方哲學史很感興趣,以及和宗教學有關的一切,最終他選擇進入巴塞爾大學,從事精神醫學方面的研究,但是巴塞爾傳統的腐朽氣息令他難以忍受,但是正是這段經歷,促使他堅定了精神醫學的研究方向。

更重要的是,他獲得了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的青睞,並與其建立了一段亦師亦友的情誼。好景不長,六年後,兩人發生分歧,最終決裂,他的學說也開始被推到風口浪尖之上,事業受到了嚴重的打擊。

有一段時間,榮格的個人精神直接出現了問題,他陷入了無休止的自我懷疑和自我否定之中,即使在睡夢中,也無法阻止自己被鬼魅纏身,整個人形如枯槁,以致生命垂危。

直到從中國回到西方的衛禮賢,將這本遠渡重洋而來的《太乙金華宗旨》送給他,榮格才從呂祖性命雙修的清修丹道中,破除內心的鬼魅陰霾,重獲新生,並以此創立了一套更偉大的理論體系。

這本《太乙金華宗旨》中提到的煉丹體系,與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打坐修煉的畫面十分相似,具體而言,就是呂祖將人體比作爐鼎,在打坐的過程中,通過調動修煉者體內的真火,從而使自己在經絡和體內的一些關竅,形成精華,最終集于丹田,金丹大成。

這種修煉方法十分抽象,與近代修真小說中杜撰的似乎並無什麼不同,但是這一套體系還真有一些神奇之處,能用於中醫的實踐。

但是在中國那段動盪的歷史時期,這些的學說能留存下來已經屬於奇蹟了,後來本土的西學東進之風更是讓道教文化無立足之地,因此也只能在大洋彼岸開花結果了。

在心理學家榮格看來,這本書對西方生命文明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他也因此在其中找到了諾斯替和集體無意識之間的關聯性。

在我們看來,不管是道教的修真經典還是影視劇中的玄幻片段,總是帶著主觀色彩去強加給他一些臆想產物,偏執的認為古人的內丹術就是傳統文化的糟粕,是古人修煉成仙的痴人說夢,其中的嘗試也是種種沒有道理的實踐,但是事實果真如此嗎?

榮格認為道教修煉者的一系列活動,都包含著心理學的深層含義,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他並沒有將這本書當作修煉寶典來看,而是悟其中的道,即意識。

道字由「辶(zǒu)和首」二字組成,本身就連接著起點和終點,喻指由人道飛升至天道。

在道教中有一個叫做「炁」的概念,存在於人的雙目之間,可以讓我們感覺到周圍的氣場,說是在人還未出世之前,就已經融合了父母的基因凝結在我們體內了。

很多人聽了之後可能會覺得是無稽之談,但榮格對此的理解則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可能是因為他的朋友衛禮賢,把這本《太乙金華宗旨》在西方漢譯為《金色之花的奧義》的緣故。

所謂的金色之花,即為曼陀羅,這個圖案中隱藏著人體能量的秘密。

據說修行到有一定程度的人,會在天目穴看到明亮的曼陀羅圖案,此為內煉有所成之顯,表示修煉者在這個時候就可以窺見生命的實相了。

其實衛禮賢提到的曼陀羅花在《太乙金華宗旨》中指的是金丹,那麼他為何會將其翻譯成曼陀羅花呢?

這主要是因為衛禮賢本人不光在冥想時看到過這個圖案,很多病人也曾不約而同地看到過同樣的圖案,而這就與榮格研究的意識課題息息相關。

據說將《太乙金華宗旨》一書翻譯成《金花的秘密》的衛禮賢,在嶗山全真龍門派跟隨老道學習期間,曾親眼所見第十八代傳人王力平指導8個歐洲人修煉。

這場為期八天的修煉就來自《太乙金華宗旨》一書,而就在他們修煉到第六天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其中的六個人都不約而同的表示自己看到了模糊的曼陀羅花,並畫下來自己腦海中所見的圖案。

直到後來,衛禮賢才發現這個圖案就是人體意識的外在表現,這是一種世界各地都普遍存在的現象。這個時候,他又把《太乙金華宗旨》讀了一遍,終於豁然開朗,原來古人所講的修煉不是在修仙,而是在修煉意識。

因為人活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上,被名利、欲望、金錢、權勢等種種影響,所以自己先天的那部分意識就在被迫作出改變,從而一步步淪陷為行屍走肉。

比如說,你現在最想實現的願望是什麼?

是房子、車子還是錢,但是你仔細回憶一下,這是你的本心嗎?

是你來到這個世界的目的嗎?

這是你想要的,還是說被社會價值觀驅使的結果?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都是以集體的名義存在的,是70多億人類中渺小的其中之一。

在社會框架中,扮演一個麻木不仁、被鞭子抽打著前進的工具人。

但是我們出生的時候,被賦予的希望明明是一個個體,有自己獨特的名字,而不是統計學上的一串編碼數字。

我們都有不同的意識和思維體系,但是隨著長大,在社會規訓中,一步步迷失了自己,不是我們想忘記內心深處的那個本我。而是那個無欲無求的本我,根本無法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立足。我們費盡心機地成為集體中的一分子,卻失去了個體意識,並裝作自己從來沒有過個人意識的樣子。

榮格認為,古人的修煉,不是說為了長生不老,不是為了得道成仙,這些是後人憑藉著殘缺不全的事實強加給他們的。

試想古代的修煉者們,放棄了眼前的吃喝玩樂,榮華富貴,不惜一切代價逃離世俗,在深山老林里追求道,是為了什麼?

他們難道真的不知道硃砂有毒嗎?

他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在做無用功嗎?

不,不是的,他們什麼都知道,是我們太膚淺了,他們逃離的是集體,是不想行屍走肉的為名譽富貴苟活,他們奔向的是個體,是被世俗所摒棄,掩埋在心底的本我意識。

正是因為榮格與衛禮賢兩人對《太乙金華宗旨》的認知一致,所以受他們的影響,《金花的秘密》一書經出版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轟動歐洲,讓更多的西方人重新審視,重新解析中國古人超凡脫俗的思想,開始嘗試用冥想或打坐的方式探索生命的真諦。

也正是因為這本古老的東方道典,使得走向心理困境的榮格再次崛起。

榮格曾說,自己的一生是一個無意識自我實現的故事,外在事物對他而言,總是空洞而又不真實,但是從內在的意象中,他把自己當作無限的神的一塊碎片,但他從未失去對永恆流動之中存有的生命不息。

正是這些內在構成了榮格生命的獨一無二性,換而言之,他眼中內在的意象,不也是道的另一種體現嗎?

如今,榮格心理學體系不僅得到了國際心理學界的廣泛認可,而我們的傳統文化又將會在何時走向光明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