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一:醫生束手無策,患者無奈絕望——3年5次造影,一次支架

胡大一講健康 發佈 2022-07-11T11:12:29.526189+00:00

近在外地出診,遇到一位73歲女患者,由老伴和兒子陪同。她三年來,心悸氣短,乏力,不能走路,一運動,症狀更重。

近在外地出診,遇到一位73歲女患者,由老伴和兒子陪同。兒子坐在母親身旁,不時插話,補充母親的症狀;老伴坐在較遠處,就診過程中一言不發。


「我得了不治之症!」


這是患者對我說的第一句話。她三年來,心悸氣短,乏力,不能走路,一運動,症狀更重。同時有前胸肌肉發緊,持續存在。頸部後背不適。胃脹、食慾不好。睡眠很差,入睡困難,早3-4點醒後很難入睡。很容易心煩,主要是經常與老伴口角。兒子說父母都是那時代的高級知識分子,研究建築的。父親只要說出母親不同意、不認可之事,母親就會發脾氣。患者有高血壓,堅持用藥,能控制穩定;血糖正常。


五次造影,一次支架,查了胃鏡




在當地規模、名氣最大,支架做的最多的醫院掛了專家號。因主要症狀是胸悶氣短,患者與親屬很自然擔心患了心臟病。專家問診三言兩語,也認為首先應考慮冠心病。將患者收入院,入院診斷:高血壓,極高危;冠心病,不穩定性心絞痛。入院後次日做了冠狀動脈造影,冠狀動脈前降支狹窄80%,右冠狀動脈和迴旋支無明顯狹窄。醫生認定前降支狹窄就是引起患者症狀的「禍根」。超過70%就是重度狹窄!患者與家屬也同意接受支架手術,簽了知情同意書。


患者與家屬都對醫生表示感謝,高高興興辦了出院手續,以為病因已除。出院回家第一個月,雖上述症狀仍有,但明顯減輕(常見的安慰劑效應!)。可好景不長,一個月後,原先症狀全部復發,而且越來越重。只好又去做手術的醫院複診。醫生又將老人收入院,距上次手術兩個多月,又做了冠狀動脈造影,支架通暢,其他兩個血管無明顯狹窄;給患者開了更多藥物,包括針對冠狀動脈痙攣和小血管病變的藥物。


這次出院後,症狀一直沒有減輕。另一家醫院懷疑胃與食管問題,做了胃鏡,有淺表性胃炎;給患者處方了治療胃炎藥物,絲毫無效。


此後3年內,在不同的當地的三級甲等醫院心內科住院。每次都做冠狀動脈造影,先後又做了3次。總共5次造影,一次支架,一次胃鏡。因後4次造影都未發現支架內和其他血管有狹窄,無處可再支架;治療冠狀動脈血管痙攣和小血管病的藥物也都無效。沒有食管反流,胃也沒大問題。於是又去查頸椎,也未發現能解釋病狀的病變。


這便是患者「我得了不治之症」感嘆的因由。


患者多次住院,超聲心動圖做過多次,心臟結構與功能正常。反應心功能受損的血檢驗指標NT-Pro-BNP不高,反應心肌損傷的敏感指標超敏肌鈣蛋白不高,心電圖有時有胸前導聯V3、V4、V5、T波低平。


我詳細與患者及患者兒子溝通了患者的症狀特徵,並做了系統解釋:


1、患者的主訴症狀:軀體不適有身體多個部位,包括心悸氣短,兩側胸肌、頸、後背與腹部,很難用心臟血管或消化道某一器官的疾病解釋。

2、患者三年做了5次冠狀動脈造影,除第一次發現有前降支中段狹窄80%,做了支架外,後4次,均未發現支架血管或其他血管有新的狹窄。該用不該用的藥物都用了,症狀不能緩解,而且越來越重。胃鏡與頸椎檢查與治療也不解決問題。

3、有睡眠障礙與情緒情感變化,容易心煩、著急。


這位患者的軀體症狀最大可能是焦慮障礙所致的身體不適。此時一直坐在遠處不插話的患者丈夫不住點頭,示意對我的分析贊同。


我和一同出診的精神科醫生討論後,形成共識,給患者開了抗焦慮藥物,並留下隨訪微信。囑咐患者降壓藥、他汀和阿司匹林應持續服用;其它不對症、不解決問題的藥物停掉。


寫到此,這是一個尚未講完的故事。我需要隨後與患者的隨訪互動,把故事講完。


開始是怎麼想的?後來是怎麼想的?中間發生了哪些變化?變化的根據是什麼?從中找出規律性的東西來。隨訪是醫生的職業習慣。


7月9日 15:00-16:00,線上公益科普直播

歡迎大家觀看,觀看地址如下

https://meeting.tencent.com/dw/OeTAnIQLmbj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