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讀書‖啤酒:俄國對歐洲的渴望

李尋講酒 發佈 2022-07-24T02:01:57.837461+00:00

我喝的第一款精釀啤酒是美國生產的帝國世濤(Imperial Stout)拉斯普廷。這款酒的顏色是黑色的,而且很苦,以至於我有一個階段認為精釀啤酒就是顏色深、味道苦。後來慢慢喝的品種多了,才發現精釀啤酒的品種還非常多,但是帝國世濤確是屬於俄羅斯元素的一種酒。

我喝的第一款精釀啤酒是美國生產的帝國世濤(Imperial Stout)拉斯普廷。這款酒的顏色是黑色的,而且很苦,以至於我有一個階段認為精釀啤酒就是顏色深、味道苦。後來慢慢喝的品種多了,才發現精釀啤酒的品種還非常多,但是帝國世濤確是屬於俄羅斯元素的一種酒。有的書上說世濤一般分成兩種,一種是波羅的海世濤,另一種專門供給俄羅斯喝的叫帝國世濤。同時還看到,美國有個釀酒公司叫俄羅斯河公司。

美國產的拉斯普廷和荷蘭產的拉斯普廷

我很奇怪,為什麼精釀啤酒有這麼多俄羅斯的元素在裡面。最近讀到了芬蘭兩位歷史學家米卡·里薩寧和尤哈·塔瓦奈寧寫的一本書《24品脫的歷史——啤酒與歐洲》,其中專門有一節寫到了啤酒對俄羅斯的文化的影響。按照此書的敘述,啤酒是俄羅斯對歐洲嚮往的一個象徵。

在俄羅斯的歷史上,有三次接受啤酒的重要時期:第一個時期是彼得大帝,他向歐洲學習先進文明的時期;第二個時期是葉卡捷琳娜二世當政的時期,也是向歐洲學習先進文明的時期;第三個時期是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後,用當時俄羅斯總統葉爾欽的話說就是:俄羅斯重歸歐洲文明主航道的時期。在這個時期,喝啤酒成了俄羅斯的一種時尚,是一種代表著先進文明的時尚。但在這三個時期之後,又出現了伏特加酒的回歸,這本書以伏特加暗喻著俄羅斯的斯拉夫主義傳統。。

此書寫的文字凝練而有穿透力,譯筆也佳。

煮酒讀書‖啤酒:俄國對歐洲的渴望

添加18202991745邀請加入李尋品酒交流群

補充說明一點:Stout大多數場合下譯成世濤,但也有譯成司陶特。我最近喝到了一款愛爾蘭的啤酒,就把Stout譯成司陶特,這本《24品脫的歷史——啤酒與歐洲》也將Stout譯成司陶特。

相關內容摘要如下:

俄國對歐洲的渴望

彼得大帝超越了同時代的人——不光是在身體上(兩米零三的身高),也在精神上。在戰場上他是最勇敢的戰士,在政事上他有雄才偉略,在飲酒上他豪氣沖天。這位沙皇消耗的伏特加量,就算是練習過喝酒的人也沒幾個能達到。不幸的是,俄國民眾雖然也狂飲,但大部分都沒有彼得大帝這樣的好酒量。沙皇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決定讓人民保持清醒。他把視線轉向西方,為祖國的飲酒需求尋找一個歐洲的解決辦法。

1682年,年僅十歲的彼得與智力低下的哥哥伊凡五世並列為沙皇。實際上掌權的是彼得同父異母的姐姐索菲亞及彼得母親娜塔莉,直至彼得成年。這位未來的國家首領當時還不需要關心日常的統治管理,所以他在青年時代能專心學習各類生存技能。

彼得熱衷研究的主題中就有歐洲。17世紀末的俄國是一個落後的國家,在一定程度上還處在中世紀水平,經濟不發達,人民拒絕接受新事物,教會在社會上享有中心地位。年輕彼得的謀士是蘇格蘭人派屈克·戈登(Patrick Gordon)和日內瓦人弗朗索瓦·萊福特(François Lefort),他們給彼得講述了許多關於西方求新求變的精彩故事。戈登了解歐洲的學校和軍隊體制,萊福特則對交易、航海和人生享樂頗有研究。彼得對萊福特的飲酒習慣尤其感興趣,俄國人喝了伏特加後只是不省人事,而萊福特卻能在微醺時講出最生動有趣的故事。

17、18歲時,彼得開始在莫斯科過起了夜生活。因為他身材高大,也因為經驗逐漸豐富,他比別人更能喝。他的非官方組織中一個叫「搞笑者和小丑們最瘋狂最爛醉的宗教會議」的尤其出名,有時他們的嬉鬧活動能持續一整天。教會代表們指責這個團體墮落下流的行為,但另一方面卻有許多主教和修道士把參加「宗教會議」的暢飲看作一種榮耀。

17世紀90年代初,彼得成為唯一執政者。1695年他為了獲取亞速海(以及黑海)的出海口向奧斯曼帝國宣戰。之後,他出發去歐洲學習實踐經驗。這次旅行的主要目的是軍隊的現代化和海軍的建造,此外彼得也希望能讓俄國在其他方面實現現代化——包括對美食美酒的享受。

在荷蘭停留了一段時間後,1698年彼得帶著僕從來到了倫敦。他搬進泰晤士河岸諾福克街(今天的聖殿廣場)一家酒吧的樓上。彼得每天都去研究碼頭和船廠,更興致勃勃地親自動手操作,到了晚上他就去放鬆解壓。這群俄國人在酒吧的底樓喝著一種深色啤酒,這種啤酒也是碼頭工人的最愛。根據當時一個在場者描述,彼得對一個想給他倒酒的服務生大笑著說:「別管這杯子了,給我拿個壺來!」除了啤酒和菸草,男人們也品嘗白蘭地。之後一年的春天,這群俄國人搬到德普特福德船廠附近的一座私人別墅里,這時高酒精度的啤酒就登上飯桌。這些俄國房客搬走之後,房屋主人作家約翰·伊夫林發現自己的別墅遭受了徹底的破壞,他不得不把三層樓的地板,甚至全部的家具都換成新的。根據帳單,俄國房客支付了賠償,包括「50把被打破的椅子、25幅被撕壞的油畫、300扇窗戶的玻璃,以及房間裡所有的鎖」。

1698年8月,充滿激情的君主回到了俄國。他覺得是時候讓俄國人民清醒過來、讓俄國強大起來了。彼得非常注重富國強兵,他實行了軍隊改革,在幾年內便征戰四方獲得勝利。1703年,他在前瑞典領土上涅瓦河的入海口建立了彼得保羅要塞。隨著國土的擴張,皇帝的胃口也大漲。一年後,沙皇決定把還在建設中的聖彼得堡(St.Petersburg)定為帝國首都。

建設工作自然會讓人覺得口渴。彼得大帝特別關心建造工作的進度,因此工人們得到了啤酒。倫敦碼頭和船廠的工人也喝過這種深色的瓊漿,沒有任何懶惰和酗酒的跡象——俄國遊客除外。未來首都的設計師和建築師得到的啤酒是從英國運來的,和沙皇在王宮裡喝的一樣。建築工人只能喝當地釀酒廠的啤酒,不過也並不難喝。最終,啤酒釀造在俄國創造了一個百年傳統。

基輔大公弗拉基米爾(Vladimir)後來同樣被稱為大帝,他在10世紀末就開始思考,自己和人民應該走向哪個宗教。據說他完全不考慮伊斯蘭教,因為伊斯蘭教禁酒。最終弗拉基米爾選擇了拜占庭而不是羅馬,為俄國打開了東正教的大門。值得一提的是,俄國在此之前並不是一個一直喝伏特加的國家,即使俄國有這亘古不變的名聲。是半個世紀後,人們才認識了這種蒸餾過的烈酒。所以,拒絕了伊斯蘭教的弗拉基米爾和他的人民在10世紀最愛的飲料另有他物:蜂蜜酒、克瓦斯酒和啤酒。俄語「XMeлb」對應的芬蘭語既指為啤酒調味的植物啤酒花,又指酒精引起的醉意。這也說明,啤酒是當時俄國人買醉的飲料。之後風俗就改變了。關於蒸餾伏特加在俄國最早的文字記錄來自1558年,然而16世紀末就有人指責烈酒成了一個民族性問題。

在彼得大帝時期,啤酒迅速成為最受歡迎的飲品。尤其是最易受西方影響的城市中上階層,開始摒棄伏特加,更多喝啤酒及其他「歐洲」的飲料。農村最貧窮的人群也飲用比較清淡的傳統飲料。然而這個改變並不持久。彼得年老時,西方風潮退去,而讓人民清醒也不再是國家的核心問題。再說,伏特加也有其優勢,它能給國家帶來可觀的稅收。

彼得大帝執政期過去幾十年後,宮廷政變此起彼伏。宮中也喝啤酒,但更傾向飲用法國酒,從葡萄酒到科涅克白蘭地。18世紀60年代,啤酒重新流行起來,因為來自德國的葉卡捷琳娜大帝(Katharina II die GroBe)非常喜歡麥芽飲料。在她采爾布斯特(Zerbst)的婚禮上,她父親送來了德國釀造的啤酒。俄國啤酒當然不能討葉卡捷琳娜的歡心,她每年都從倫敦訂購大量深色啤酒到王宮。此外,她還要求俄國釀酒廠聘請英國釀酒師。釀酒廠嚴格遵循顧問的意見,啤酒質量也得到了明顯改善。

除了國內啤酒製造的改革以外,俄國貿易也在蓬勃發展。在葉卡捷琳娜的執政期(1762-1796年),啤酒進口變得簡單了很多。1784年英國旅行作家威廉·考克斯(William Caxe)在回憶聖彼得堡之行時寫道:「……而我從來沒喝過比這更好、更醇厚的英國啤酒與波特黑啤。」1793到1795年間,俄國進口了50萬盧布的啤酒,是進口調料的兩倍。不過葉卡捷琳娜也沒有改變俄國的飲酒風俗。18世紀的伏特加消耗量上升了2.5倍——這個趨勢後來繼續上漲。20世紀90年代,啤酒再一次在俄國流行起來。人們再次把啤酒與對歐洲的想像聯繫起來。這一次,仍然是城市受過教育的居民們熱衷於用啤酒代替伏特加。

在歷史學上女性普遍是被忽視的,在啤酒歷史的殿堂中,男性的支配尤其明顯。但葉卡捷琳娜自誇道,她的啤酒酒量可以匹敵宮廷中所有的男人們,這確實是一個例外。大多數女性,比如在下一章會提到塔爾圖(德語Tartu,瑞典語Dorpat)的啤酒寡婦,在歷史上只是不知名的人物。在過去幾百年的有名女性中,只有少數是喜愛啤酒的,比如奧匈帝國的皇后伊莉莎白(Kaiserin Elisabeth),即茜茜公主。

許多啤酒都根據歷史上偉大的男性命名,我們在書中舉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例子,這方面女性就出現得很少了。葉卡捷琳娜大帝的名字,至少還有比利時的小釀酒廠斯米舍(Smisje)用來為其「帝國司陶特」(Imperial Stout)啤酒命名。也有一種向波希米亞的男爵夫人烏爾麗克·馮·萊維措(Ulrika von Levetzow)致敬的啤酒,名為「扎泰茨男爵夫人」(Žatec Baronka)。1821年,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在皇帝森林附近度假,這是波希米亞西部的一個丘陵地帶,歌德在此認識了18歲的烏爾麗克。這位貴族小姐向73歲的詩人介紹了美麗的風景,並領著他參觀了一家當地的釀酒廠。上乘的波希米亞啤酒和年輕女子的美貌,讓年老的詩人神魂顛倒。回到家後,歌德忘不了女子,還非常認真地準備向她求婚。這段羅曼史並沒有開花結果,但促使歌德寫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情詩——《瑪麗恩巴德悲歌》(Marienbader Elegie)。

關鍵字: